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比较 教育比较
解析2017高考,2017年高考试题分析
tamoadmin 2024-06-29 人已围观
简介1.2017年高考化学知识点解析: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2.专家怎么看浙江高考作文题目3.江苏2017年高考作文解析:个性彰显还是创新意识的闪现?4.2017全国卷1文言文解析高考改革方案最快2017年实施国家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 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 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 资料 高考 英
1.2017年高考化学知识点解析: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2.专家怎么看浙江高考作文题目
3.江苏2017年高考作文解析:个性彰显还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4.2017全国卷1文言文解析
高考改革方案最快2017年实施
国家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 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 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 资料 高考 英语 改革 2014年上半年 2017年 2020年 英语变成了一年可两次或多次考的社会性考试 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
改革方案最快2017年实施,现高中在校生高考不会受大影响
河南2014年高考仍是“3+文综\理综”
12月7日,教育部网站首页发布消息称,教育部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完成,将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制度。这则消息的出现引发了不少家长的猜测和议论:“以后高考就不考英语了?”、“明年我家孩子参加高考,会不会受影响?”事实上,教育部网站此次公布的高考改革时间表明确表示,国家高考改革方案要到明年上半年才出台,而根据“三年早知道”的原则,目前高中在校生方案不变,即不会对未来三年内参加高考的学生产生大影响。也就是说,2014年上高中,2017年毕业的学生才有可能是最早一批新方案的使用者。 郑州晚报记者 张竞昳 张勤
改革
外语一年多考
系统化设计招录制度
高考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不少专家认为,如果只是局限于科目调整,却不对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改革效果很可能大打折扣。
此次教育部计划推出的考试招生总体方案提出,除了要在考试上探索“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之外,还将对考试评价制度和招生录取制度进行系统设计。譬如,在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方面,将重点推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及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此次教育部网站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总体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实施意见将于明年上半年出台,具体时间表为:
2014年上半年,国家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
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
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
据了解,在高考改革方面,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正在进行探索:云南、浙江、天津等地在高考英语听力测试时,率先尝试外语一年多考。招生录取方面,浙江省在2011年推行的“三位一体”招生,将考生高中学业水平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最终成绩。
进程
国家改革方案明年上半年公布
河南将按要求执行
河南省招生办公室新闻发言人陈大琪说,对于高考等重大教育改革,教育部一般都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则,将方案提前公布,确保改革有序进行。对于方案要求的“各省(区、市)最迟要在2014年年底前出台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陈大琪表示,国家方案明年上半年公布,河南省将按教育部要求执行。
“教育部方案发布后,还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结束后,还需要修改。河南省将按教育部要求制定我省方案。”陈大琪说,2014年普通高考仍使用现行的“3+文综\理综”考试科目设置。
尝试
一年多考尝试 外地从听力、口语开始
有关英语高考一年多考的消息传播已久,而近年来一些地区已开始尝试英语科目的高考改革。据了解,目前,浙江、天津、云南等省市已经开始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考”,大多是从听力、口语部分进行尝试。
以浙江为例,从2009年起,浙江对英语听力实行“平时考试、多次考试”,总分30分的英语听力考试,放在每年3月和9月举行,考试成绩两年内有效。每个学生在高考前最多可选择参加两次英语听力考试,自选一个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而在天津,从2010年起,天津的高考英语听力考试不再随同全国统一高考举行,而是改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并将听力考试改为由A、B两套试卷组成,两套试卷的题型、题量相同,考生可参加两套试卷的考试,取其中较高的分数作为最终成绩。
声音
欢迎:
可给考生多次机会
“如果真的一年能考几次英语,然后取最好成绩,那我当然愿意。”郑州外国语学校的高一女生李娟(化名)说,她觉得如果外语能够一年多考,可以给考生多几次机会,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考定终身”。昨日,记者在市区几所高中采访时发现,多数同学和李娟是一样的观点。
担忧:
会影响其他科复习
但也有部分学生有着不同的看法,今年读高三的赵磊表示,从英语科目来看,一年多考或者能降低考试的偶然性,但从整个高考来看,却有可能影响其他科目的复习。
教师:
一年多考能减负
作为一线英语教师,郑州七中的胡老师认为,一年多考能够达到学生减负的目的。“很多学生可以在高一甚至初三通过社会的补习班达到毕业或者考学需要的成绩,那么在以后学习中就不必再去过多地将时间投入到英语学习。”她说,考过之后英语渐渐变成一种兴趣。
专家:
让英语回归为工具
“英语其实就是一门工具,现在的高考改革是一个指挥棒,把对待英语的态度拉回正常。”针对教育部公布的改革方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知名教育专家查有粱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关新闻
我国招生考试改革
七大举措
据了解,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主要有7条路径,贯穿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
1.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多种实现形式,包括小学初中对口直升;合理划分学区,学生在学区内直接进入初中;有条件的地区新建校实行9年一贯制办学等,综合有效治理一些大城市择校过热问题。
2.推进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包括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中等职业学校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实行注册入学。
3.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4.建立健全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制度。
5.改革统一高考,建立普通本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6.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选拔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包括探索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分类考试;扩大培养单位和导师团队的招生自主权;建立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录取制度。
7.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的机会,建立多种学习成果转换认定制度。
据《新京报》
我省美术、书法类统考
划分16个评分等级
本报讯 2014年河南高招美术及书法类省统考将于12月15日率先启幕,省招生办昨日公布了这两类专业省统考实施细则,答卷评分将划分六大类16个评分等级。
我省2014年高招美术类专业省统考科目考试为素描、速写、色彩三科,书法类专业省统考科目考试为古代碑帖临摹、书法创作、古印临刻与印稿设计三科,每科满分均为100分, 考试时间为2013年12月15日。 省招生办新闻发言人陈大琪介绍,美术类、书法类答卷评卷将按照“先分类分等,后细分打分”的原则进行。即由各科评委对照评分标准集体分类、分等,共分六大类16个评分等级;评委分类分等后的答卷由专家复审组进行复查;经专家复审后的答卷由各科评委在确定等级规定的分数范围内各自打分,5个评委同时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加总平均后即为该科最后得分。
2017年高考化学知识点解析: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2017高考理综全国二卷难度较去年明显上升,有出考场的学生总结:物理普遍难,化学有机难,生物选择难。
物理试题难度上升,选修3-5转移到了必做题模块,难度不大,2017年物理压轴题为电磁学,难度较大。
生物部分更加侧重学生的应用能力。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细致程度,还需要学生通过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今年理综化学部分最大的变化是选做题由以前的三选一变成了二选一(删掉了选修二),其他题型与之前相比基本相同。化学卷依然是7+4形式,即7道选择题和4道大题(包括选做题),必做题中,综合了反应原理、元素化学、实验操作的“滴定”在今年考查力度较大。
选做题中,有机化学推断涉及到比较陌生的环氧乙烷的加成反应,但总体思路依然与往年相似,合成路线不长,考点仍旧分布在官能团、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等基础知识点上。选3结构题保持了往年知识点比较分散的特点,立足课本进行适当拓展,出现了电子亲和能、晶胞中的单元个数等新颖的考点,整体难度增大。
专家怎么看浙江高考作文题目
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2、依据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
4、与氢气化合的条件;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6、其他,例:2Cu+S , Cu+Cl2 所以,Cl的非金属性强于S。
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2、依据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
4、与氢气化合的条件;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6、其他,例:2Cu+S , Cu+Cl2 所以,Cl的非金属性强于S。
江苏2017年高考作文解析:个性彰显还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专家解析
本题命题材料源自作家卢新华《读三本书,走归零路》(初发《光明日报》2015.12.10,《新华文摘》2016年第5期转载)。作者认为,人要读好“三本大书”,观点较为全面,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作者不但强调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还强调读“心灵之书”,提倡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有利于学生精神层面的人格养成。
根据《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能写三类文体(应用类、论述类、文学类)要求,针对近年来缺乏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不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以及少整体结构感、空疏而有欠严谨的“伪抒情/文化散文”的泛滥,浙江省加强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所以此次命题仍着重论述类文章,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语言、思维与表达品质的提升;对于文体虽无显性的规定,却有隐性的指向,在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段话,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这既能检测考生对文体的审题能力,也体现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延续性,更符合浙江省高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预期。当然,为体现高考的公平性原则,考生写成其他文体,只要能表达自己看法,根据作文分项分等评分办法,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
该作文题贴近时代,立足学生生活,审题难度不大。考生一般可以从“书本知识”(读万卷书),“生活,或自然与社会”(行万里路),“自己的心灵”(三省吾身)三方面展开。当然,也可以从“什么是三本大书?”“为什么要读三本大书?”“怎么读好三本大书?”三个角度展开。如果思考再深点,还可以提出一些新观点展开论述,如“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的大书”“人在不同阶段会侧重读不同的大书”等等。总之,具有可写性,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能展开论述。
2017年高考作文试题综评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0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7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命制。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总体上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接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一、立德树人:
立意高远,春风化雨
2017年高考作文精准落实“立德树人”考查重点,突出了高考的育人功能。全国Ⅰ卷作文题“中国关键词”,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让考生在写作中体味“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命题在正面引领价值观的同时,也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空间,启发考生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
作文命题春风化雨,引导考生领会命题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选取了六个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敢于正视、勇于担当等丰富内涵。北京卷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以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为情境,要求考生通过拍照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小切口,大开掘,暗合“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有利于发挥想象,也激发了考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017高考作文试题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积极回应考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浙江卷作文题“人要读三本大书”,强调“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对人成长的意义,契合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这样的作文命题可以帮助学生自我体认与反思,提升精神境界,获得全面发展
2017全国卷1文言文解析
材料以俗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引出“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一话语,进而拓展到“个性”与“创新意识”。“有话则短”,是不走寻常路、避免无谓的重复之意;“无话则长”,是在众人觉得“无话可说处”独出机杼、充分表达己见,在众人无所发现处有所发现和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如果流于表面,不管有理没理都要对着干,那就不是“个性的彰显”而是另一种盲从,不是“创新意识的闪现”而是另一种重复。
材料切合考生年龄与思维实际,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考生既可以当作俗话来解读,也可以当作格言来阐释;既可以讨论年轻人所热衷的“不走寻常路”的个性彰显主题,也可以结合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的例证,总结、升华出对于创新意识的思索。材料适合写不同的体裁:可以就材料所提示的多个维度做辩证思考,写议论文;也可以选择恰当的名人故事或自己的亲身经历作铺陈生发,写记叙文;还可以抒发一些别人所未发之情,写抒情散文……
作文题的命题思路延续了江苏高考作文数年来一贯的风格,学生易于上手;材料的开放性既引领不同层次的考生各显神通,也利于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材料本身既有内在的辩证性,又指向“个性的彰显”和“创新意识的闪现”,引导考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在此基础上发展个性和培养创新思维,对考生的人生成长有积极意义,体现了鼓励创新、彰显个性的时代特点。
1. 2017全国卷Ⅰ高考作文怎么解析
2017全国Ⅰ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 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发明……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 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2.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目及专家解析是什么试题内容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 2017全国Ⅱ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试题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写,又让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优秀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
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 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 *** ,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 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考生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①③④⑤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等等。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
“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3. 2017年河南语文高考文言文有哪些2017年河南语文高考文言文有:一、古诗词部分:1. 氓(2)《诗经》2. 短歌行(2)曹操3. 归园田居(其一,2)陶渊明4. 蜀道难(3)李白5. 秋兴八首(其一,3)杜甫6. 咏怀古迹 (其三,3) 杜甫7. 登高(3)杜甫8.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4)李清照9.声声慢(寻寻觅觅,4)李清照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辛弃疾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辛弃疾二、文言文部分: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1) 《战国策》2.兰亭集序(全文,2)王羲之3.游褒禅山记(第三段,2)王安石4.赤壁赋(全文,2)苏轼5.寡人之于国也(全文,3)《孟子》6.劝学(全文,3)《荀子》7.过秦论(后三段,3)贾谊8.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部分,4)司马迁9.陈情表(全文,5)李密10.归去来兮辞并序(全文,5)陶渊明11.滕王阁序(2-3段,5)王勃括号内的数字为必修课本的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