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比较 教育比较
刘震云高考阅读,刘震云与高考
tamoadmin 2024-07-04 人已围观
简介1.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2.你觉得作家刘震云是个什么样的人?3.2020年高考湖北考生超过700分的有多少人?4.高考文综选择题技巧读《刘震云小说集》有感 可能没有冯小刚近期如火如荼进行的《一九四二》,我大概不会被刘震云这个名字吸引吧。有时候,一部媒体关注的影片往往容易反哺一个不大引起人注意的剧本,甚至作家。作为**《一九四二》的小说原作者,刘震云就以这样的方式,进入了我这样一个肤浅读者的
1.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2.你觉得作家刘震云是个什么样的人?
3.2020年高考湖北考生超过700分的有多少人?
4.高考文综选择题技巧
读《刘震云小说集》有感
可能没有冯小刚近期如火如荼进行的《一九四二》,我大概不会被刘震云这个名字吸引吧。有时候,一部媒体关注的影片往往容易反哺一个不大引起人注意的剧本,甚至作家。作为**《一九四二》的小说原作者,刘震云就以这样的方式,进入了我这样一个肤浅读者的“欣赏视野”。但读罢刘震云的小说集,我却着实被他写实中带着些许嘲弄的风格所深深吸引,那是在经历了社会万千历练后的一种坦荡与随性。不管是《温故一九四二》、还是《官场》,作者总能跳出人生的迷局,看透生活的迷障。世间一切的问题,都可以从我们每一个个体上面找到根源。
世间繁杂纷乱,而这种混乱和纠葛之所以产生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人的私欲在隐隐作祟——这也正是我读完小说集后,最直观的感受。《刘震云小说集》的故事千差万别、五彩纷呈,但不管从故事中的哪个阶层、哪个环境来看,欲望往往成为了人们前进的枷锁。《塔铺》描写了文革后的高考生为了出人头地,不惜私藏资料、诋毁他人,最终一个个只能疯的疯、残的残,令人唏嘘不已。《官人》则更加犀利的展现了一幅“中国式官场”的图景——一个小小的局子里,局长和副局长分分合合,副局长之间官相勾结,局长与部长又貌合神离。所有人都眼巴巴的指望着自己那一片“小天地”——权力、面子、女人,抑或是金钱。在一次次命运的玩弄后,身在官场的他们却只能越陷越深,在自己欲望面前显得越发的渺小与不堪一击,最终只能在权力斗争中灰溜溜的落败而逃。而在《温故一九四二》中,人的欲望就表现的更加极致了。哪怕是当时的国家***“蒋委员长”也难逃欲望的束缚——在面对三千万饿殍的哀嚎时,在面对三百万饿鬼的哭泣时,他依然我行我素,轰轰烈烈的进行着自己的“革命事业”——养军剿匪而非积极赈灾。但结合蒋介石当时所处的革命形势和他的性格特点时,我们就不难理解蒋介石为何作出这样的决定——饿死三百万人在当时的中国威胁不到他的统治,但***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却随时有可能断送他的权力和威望。在面对他人安危和自身政治权力欲望诉求的时候,蒋介石也沦陷在了自己的欲望之中。呜呼悲哉!人总是为自己的欲望所奴役。但他们哪里知道,欲望是没有边界的。当你满足了此时的欲望,你的贪念会促使你产生更大更多的欲望,这样一层套一层的恶性循环,从古至今历来是没有止境的。现代人常常对生活不满,常常抱怨生活,殊不知自己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悄悄膨胀,默默的剥夺了你本来就不多的幸福感。
但我有不禁想问,那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欲望呢?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欲望持的是一种相当中庸的态度。我觉得欲望要有,不要过多,也不要过少,保持一个恰当的度是最为合适的。但在跟一位佛学朋友聊天之后,他的观点却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便是佛家常说的无欲无求,即将无欲作为人生的一种追求。在佛家看来,只有抛开了欲望的束缚,抛开了利益的枷锁,我们才能呼吸最自由的空气,才能享受最本真的自然。我不住的反问他,“那没有了欲望,我们何来奋斗的目标?何来前进的动力?难道让我们成天念经打坐吗?”朋友笑笑,一席话却仿佛解开我的心结——“无欲并非让你抛弃理想,抛弃信仰,而是让你抛弃你不好的贪欲、*欲、嗔欲、痴欲,做一个真正博爱大众的人。”
是啊,在经历世间许多沉浮之后,我们似乎都忘了欲望的定义是什么了——那是在满足基本需求后,对生活不断的索取。当我们被社会形形的价值体系包围之后,我们常常会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困惑于周围这一片光怪陆离的社会。但就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却依旧不肯放过我们,它们一遍遍的“教导”我们说:“向钱、向权,这才是你的方向!这才是你的成功!”因此,我们常常在主动被动中顺其自然的接受了这“教诲”,心甘情愿的成为了欲望的奴隶。看着周围那些已经工作了的、开始为欲望埋单的同学们,我不禁感慨万千,恍惚间好像突然理解了**人常爱挂在嘴边评头论足的一个词儿——人性。那么何谓人性?不就是人在欲望的牢笼中,有那么一瞬间干出了打破牢笼的事儿吗?不就是人能超脱于自己欲望的束缚,真心诚意的爱了其他人吗?正是这闪着微光的灵魂,却在一刹那照亮了早已麻木的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我想,这就是人性的魅力吧。都说中国拍不出有点有人性的片子,都骂中国的导演太肤浅、太木讷,但扪心自问一下,对于一个缺乏闪光人性的社会来说,或许真正应该责备的,不是别人,而正是依然被欲望困惑的你、我、还有他罢。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文/马庆云
为了证明这种说书式的叙事大量存在,唐小林先生列举了不少刘震云老师小说中与传统小说故事相似的地方,并且举出不少语言上也是罗圈话的问题,并且例证了刘震云老师小说人物中,不少都是卡通式的人物,真实感不够强烈。基于这些认识,唐小林先生提出刘震云老师没有大作家气象。
唐小林先生是属于自学成才的典范。他改开初期参加高考,在百分制的时期,当年的语文一举拿下95分,但因为报错了志愿,最终与大学失之交臂。此后,唐小林先是在四川老家的一家国有企业打工,后企业效益不佳,唐先生来到深圳谋生,并且最终定居。他自学了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在文艺批评领域作品颇丰。
之所以要介绍一下唐小林先生,是因为他的学术成长背景非常值得认可。中国作家圈子目前有一种不好的态势,就是作家和批评家相互吹捧,不少知名的老文艺批评家都是大学里边的教授,他们和知名作家也是非常不错的关系,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特有模式,让这批老教授老学者们在做文艺批评的时候张不开嘴。
深圳打工者唐小林先生显然不在这个五行之内。所以,他做文学批评能够大胆理论,且能够实现小心求证。唐小林不仅在学术刊物上批评过刘震云,更是批评过贾平凹、莫言、王小波、谢有顺等知名作家学者。虽然唐小林先生的有些文艺批评有待商榷,但我认为,在作家和教授圈子之外开一种新的批评境界出来,是可取的。大家不能老做和事老,你好我也好。
我也斗胆揣测一下唐小林先生对刘震云老师的批评。唐先生是自学成才,这种学习方式可能更多的是对正统学术的认可。中国的文艺批评学术也存在流转问题。有一批学院派的老牌教授是不认可王小波、王朔、刘震云等人的创作方式的,认为他们反传统,不入流,没有宏大的构建。当然,现在,也已经有一批对二王一刘的解构主义非常认可的教授成长起来了。
我斗胆揣测,唐小林先生接受的文艺思想,应该是一批传统老教授的。他们更喜欢那些宏大且能量满满的十七年文学叙事。像刘震云这种说书式的叙事,虽然新颖,但正能量方面显然不够充沛。所以,唐小林先生在批评中认为,刘震云应该认认真真讲老老实实的故事,不能依靠说书人的叙事模式。
其实,当下的文艺批评思想认知中,还有一种解构的认知体系。刘震云老师在小说中的说书式的叙事,便是一种非常精准的对时代事件的解构。这种说书式的叙事,首先造成的是一种阅读上的不真实感,甚至有玩虐的味道。也因为这种叙事的存在,造成人物塑造确实非常卡通化,不像真实存在的人物。
但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一种脸谱化之外的高度神似,在不像里边求取了真相。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比如《我不是潘金莲》、《吃瓜时代的儿女们》等等,都会觉得李雪莲、牛小丽这样的人物是假的,但又能看到这些假人物发生的故事如此的真实。这种假人物与真时代的笔法,构成的对现实的解构是非常生猛的。
刘震云老师最近一些年小说的最大特点便是这种假人物与真时代的解构。他最具备代表性的小说应该是《我叫刘跃进》。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均不具备真实观感,但小说最终反应的故事却又如此鲜明地彰显着时代。这也便是说书式小说的好处,在虚假中有更大的真相。
因此,我赞同深圳打工批评家唐小林先生对刘震云老师提出批评的方式,但不赞同唐先生批评的内容。
你觉得作家刘震云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开始不知道这本书要讲什么,只是因为前年高考语文的小说阅读是节选的“塾师老汪”那一段出题,我才特意来看原著。说起来《一句顶一万句》是获得茅盾文学奖在先,被高考出题组选中在后。
读到小说末尾感觉结束得突然,好像故事没讲完就戛然而止了。但回头一想,似乎也不需要再往下讲。从上部吴摩西“出延津记”到下部牛爱国“回延津记”,似乎从这个家族的循环可以看到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影子。
宣传文案上说是刘震云最深沉大气的作品,写出了中国人的千年孤独。马尔克斯也不过写个《百年孤独》而已,这千年用来实在不算夸张。
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多少人终其一生是不是都在找个能说得着话的人。宝玉为何独钟情黛玉,说到底还不就是因为两个人有共同语言。宝钗也聪明漂亮,在别人眼里是最好的,但宝玉就是和她不亲。宝钗一张嘴劝宝玉要好好读那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以考取功名,马上就让他感觉特别疏远。而在宝玉的口中,林妹妹从来不说这种“混账话”,不然早和她生分了。单只从《红楼梦》里这三个人的关系就可以得出结论:两个人是疏远还是亲昵要看能不能心灵相通,通俗了讲就是能否说到一起。
一般会认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讲究个精神追求、灵魂呼应。可刘震云的这本书涉及到一个全新的题材,即便是那些卖豆腐的,赶马车的,卖馒头的、打铁的、做兔肉的、做酱油的各色人等,所谓引车卖浆者流也照样都在内心里需要个说得上话的人。
一个人内心的东西总要寻找渠道来倾吐表达,找到了就会很依赖,离不开,朋友是这样,夫妻也是如此。
刘震云的文笔很有特点,识别度非常高。他的作品尤其是长篇《我不是潘金莲》《我叫刘跃进》,还有这本《一句顶一万句》,表达习惯基本一模一样。乍看很啰嗦,而且讲得非常绕,起初读着不习惯,后来觉得也挺好。他早期的中短篇作品《塔铺》《新兵连》《手机》《一地鸡毛》倒还真不这样。
或许是越写越老练,风格就越突出吧。比较起来,我认为还是《一句顶一万句》写得最好,而这种好一开始根本感觉不到,把整部书看完才发现刘震云写得实在是奇幻精妙。
而读第一遍只觉确实不错,等到看第二遍真是要拍案叫绝!虽然第二遍我只刚看了两节,忍不住要慨叹怎么刘震云能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得那么精准通透呢!单是前两节写老杨老马一对朋友以及老裴老蔡一对夫妻各自的关系,就特别见功力!
真得说有的人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
2020年高考湖北考生超过700分的有多少人?
要说这么个大文学家也有缺失的话 ,我似乎看到他在半路上遇到了与钱,似乎发生了极为复杂的"量子纠缠"现象,这对于一个弄文泼墨的文人来说,又是在一个拜金主义盛行的行业环境中,容易使人迷失正确方向 , 如果他能不忘初心,坚持原来既定正确方向该多好。
高考文综选择题技巧
2020年高考湖北考生超过700分的文史类中没有一个人。其中,600分以上的有1346人,500分以上的有21056人。
根据教育部公告要求,经综合研判、审慎研究并商教育部同意,湖北省2020年高考时间为7月7日至8日。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7月7日,语文9:00至11:30;数学15:00至17:00。7月8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9:00至11:30;外语15:00至17:00。
高考改革背景
从1977年到2014年,国家高考历经多次改革。
1972年到1976年,大学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7年:9月,教育部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高考,以统考、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决定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来自河南延津县的刘震云,就是在1978年以河南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了北京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湖北省2020年普通高考总分一分一段统计表——文史类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湖北省2020年高考时间公布:7月7日至8日
高考文综选择题技巧如下:
1、仔细审清每一小题题干的题意,明确其表示的地理内容的知识类别、时空范围及数量特征。高考地理选择题一般有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第一步选细读题干和选项,看题干提供了什么条件,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
2、排除法。逆向进行,从选项入手,一边审题一边排除,一个一个地排除掉,直至得到正确选项,看似复杂的问题会变得很简单。
3、图形与辅助线法。对于一些计算类的题目和读图选择题可能其本身没有图形,或者图形不能准确的表达题目的含义,我们可以画出示意图,或者在图上作出一些辅助线,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高考的招生变革:
从1977年到2014年,国家高考历经多次改革。
1972年到1976年,大学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7年:9月,教育部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高考,以统考、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决定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来自河南延津县的刘震云,就是在1978年以河南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了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