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比较 教育比较

高考制度的改革算改革吗,高考制度的改革

tamoadmin 2024-07-20 人已围观

简介1.未来高考制度改革的趋势2.安徽高考改革的意义3.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1985年是我国高考体制改革的重要年份,出台了一系列高考政策和实验方案,是高考改革真正全面展开的开端,政策措施主要有: (1)实行招生多元化。1985年,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成为指导高考体制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文件明确规定了“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

1.未来高考制度改革的趋势

2.安徽高考改革的意义

3.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高考制度的改革算改革吗,高考制度的改革

1985年是我国高考体制改革的重要年份,出台了一系列高考政策和实验方案,是高考改革真正全面展开的开端,政策措施主要有:

(1)实行招生多元化。1985年,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成为指导高考体制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文件明确规定了“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即改变过去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统一分配的办法,实行国家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招收少数自费生等三种招生办法,把“双轨制”下的招生和缴费入学纳入了高考体制。

(2)实行高中会考制度。国家教委批准了上海开始探索在高中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校入学考试制度的试点。1988年后,浙江、海南、云南、湖南等省份也开始实行会考制度,此后逐步在全国推行。

(3)实行“3+2”方案。1985年以后,高考在减少考试科目上进行了改革,开始推行“3+2”考试方案(上海试行“3+1”方案),即将高中毕业会考后的高考科目分为文史、理工两大类,并将理工类7门、文科类6门得考试科目都减为5门,所有的考生都必须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文史类加考政治、历史,理工类取消了的政治、生物2学科,文史类取消了地理学科,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到1995年除上海外全国各省份都实行了“3+2”方案。

(4)推进标准化考试。1985年,广东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模式并首先在英语、数学两科目中实行高考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的试卷从单一卷改为两卷,其中第一卷为选择题(有单项和多项选择题),取机器改卷;第二卷为非选择题(主观题),取人工阅改卷,评分标准也要求更客观、标准、精细。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规定从1991年起所有高考科目实行标准化考试(实际上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在此期间,还尝试进行了标准分录取制度,即通过卷面分数(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数(名次分数)录取办法,但后来由于老百姓对标准分不易理解而被取消。

(5)试行保送生和招生并轨改革。1985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到1996年,普通高校招生试行并轨招生改革,高校的学费开始增加,在后续的几年中,高校的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到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未来高考制度改革的趋势

新高考改革明确要求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为国家科学选拔人才,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

新高考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恢复全国统一高考4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高考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基本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选拔道路。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有“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党中央确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党中央、院直接领导和推动的重大改革。新高考改革明确要求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为国家科学选拔人才,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

新高考改革后的变化

招生录取模式的变化

现行夏季高考的招生录取模式是由招生学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总成绩择优录取考生。改革后高考用“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即:由招生学校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考生。

完善综合评价招生制度

改革后,参加综合评价招生的考生综合成绩,由“夏季高考语文、数学、外语科目考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高校考核成绩(含笔试、面试等)+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成绩”等按比例形成,高校招生见分又见人,打破高校“一把尺子选才”的局限性,使更多学有专长的学生有机会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

安徽高考改革的意义

高考上连高等教育、下引基础教育,发挥着“中大衔接”的重要功能,“中大衔接”的实质是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素养方面的内在衔接。其一,高考科目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兼顾性,以满足学生构建文理融通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养的发展需要;其二,高考科目设置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以满足学生兴趣与特长的发展需要;其三,高考科目设置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差异性,以满足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大学不同专业的招生需求。

事实上,稳定性是世界发达国家“高考”科目设置的基本特征之一,注重高考科目的稳定性是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向,它符合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对稳定性、持续性要求的基本规律。伴随“十四五”期间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不断推进,尤其是新高考科目设置方案的动态调整完成以后,未来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必然会走向趋同,即走向一致化,同时意味着高考制度将进入稳定期。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安徽高考改革的意义如下:

1、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恢复全国统一高考4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高考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其本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选拔道路。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也存在着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有简单的“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现象。

2、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是党中央、院直接领导和推动的重大改革。党通过了《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考综合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明确要求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

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整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科学选拔各类人才,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

3、通过深化新时代高考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内容体系,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考试招生评价体系,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顺应时代要求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实行全面发展的考试、综合考核的评价、更加公平的选拔,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促进科学选拔人才。

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4、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时对招生录取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探索基于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基于考试选拔制的高校全国统一招生制度,虽然这一制度在“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期间遭受重创,但自17年恢复“高考”以来,历经改革开放后的恢复发展阶段,基于考试选拔制的高校招生制度不断改革完善。

其中,“新高考”改革是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最为系统全面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凸显了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发展的方向: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选才兼顾社会公平。

“新高考”改革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五大任务:

一是改进招生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

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保障。

五是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新高考”改革着眼于公平和学生兴趣与个性发展。“新高考”的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取消了文理分科,学生自由选科。根据各地的“新高考”方案,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考科目成绩以及3门选考科目成绩组成。选考科目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技术)中选择。

文章标签: # 招生 # 改革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