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比较 教育比较

2021山东高考坑人_山东高考不公平

tamoadmin 2024-08-01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制度的分省招生名额的 带来的弊端是什么呢2.高考赋分制的优缺点?选课人少赋分占优势吗?3.山东考生是全国几卷4.冒名顶替案频繁,是否有辱孔子?5.高考统一卷取消户籍,考生按全国成绩排名录取,你怎么看?仅供参考(一)入学机会的公平问题 在我国,一方面适龄学生入学率还没有达到100%,另一方面学生辍学率还很高,尤其是女童,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口素质甚至是下一代素质的提高。其次,在高等教育领域,高

1.高考制度的分省招生名额的 带来的弊端是什么呢

2.高考赋分制的优缺点?选课人少赋分占优势吗?

3.山东考生是全国几卷

4.冒名顶替案频繁,是否有辱孔子?

5.高考统一卷取消户籍,考生按全国成绩排名录取,你怎么看?

2021山东高考坑人_山东高考不公平

仅供参考

(一)入学机会的公平问题

在我国,一方面适龄学生入学率还没有达到100%,另一方面学生辍学率还很高,尤其是女童,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口素质甚至是下一代素质的提高。其次,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公平性还存在争议。由于各地区划定的高考分数线的不一致,不同地区的学生虽然面对同一张考卷,但跨入高等学校的门槛却不同。如2004年,山东省高考分数线,文科重点线600分,理科重点线606分;而吉林省的文科重点线为501分,理科重点线为为492分,两地高考分数线相差百余分。另外,由于高校收费过高,也使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丧失了进入大学的机会。再次,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不是公平的。偏远地区尚存在的男尊女卑的观念造成了女童失学率远高于同龄男童,而那些残疾儿童的教育状况更是令人担忧。

(二)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讨论:

客观方面主要指教育配置问题,这里存在“两个不均衡”的问题,即城市和农村[的教育配置不均衡,重城市,轻农村,最好的设施、师资和管理等流向城市;而同一个地区又有重点校和薄弱校之分,同一学校又分“实验班”、“重点班”和普通班。这样造成少数重点学校与大多数非重点学校之间严重不平衡,择校风越刮越厉害。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校舍简陋,师资质量差,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低,教育发展的速度远远低于城市。教育配置的人为倾斜,实际上侵犯了部分学生,尤其是落后地区和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孩子的平等受教育权和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优质教育的不足,使解决办学困难的任务下放到基层,致使学校竞相在微观上“搞活”,“钱权交易”、“钱学交易”、“乱收费”时有发生,加剧了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主观方面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平等的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给予不同学生发言机会的不公,对学生的关注了解程度的不同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受教育的效果。还有一些教师喜欢与有权、有势、有钱家庭的子女交往,对一些家庭则不交往。这使得一些处于不利地位的孩子生活在不和谐的环境中,影响其健全的发展。教育的公平是最根本的公平,也是最基本的公平,很难想象,一个受过十几年不公平教育的孩子,当他踏上社会之后怎么去公平地对待社会。

(三)教育结果的公平问题

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最终都将体现在教育结果的公平方面。教育结果不公现象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投入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教育质量不同。这突出表现在西部地区的教育质量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其次,女性学业成功率低于男性,尤其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女性入学率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而逐步降低。再次,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成功机会不同。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是影响学生成功的重要因素。有数据显示,来自干部家庭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他们学业成功的机会要比来自农民家庭的学生的学业成功机会高得多。

1、教育配置的失衡

对于历史形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巨展差距,教育配置的应当体现:一是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差距。建国以来,在经济体制的运作中,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教育配置失衡的状况虽有所改变,但改革开放之后,各地的发展差距又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造成这种不平衡的传统原因之一,是强调教育的直接功利价值,希望迅速改变工业、科技落后局面,因而,教育的实际重心在高等教育。而体制下的教育配置,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并不是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因而,尽管在一段时间内也有平衡布局的政策,但地区差距还是没有有效地缩小。例如,中西部许多省区长期以来没有一所重点大学。

重高等教育,体现的是国家对“效率”的直接追求。由于国家垄断了教育,又财力不足,致使基础教育长期薄弱。轻基础教育的现实,不仅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而且由于国民素质、劳动力素质低下的制约,总体而言对经济发展并不是高效的。

2、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尤其是基础教育管理权的下放,大大加快了教育民主化的进程。这一过程同样受到“公平-效率”矛盾的制约,基础教育面临这一选择:是优先满足大多数儿童的教育需求,使所有儿童地受到必要的教育;还是通过强烈的竞争和筛选,使一小部分人受到较好的教育?我们事实上选择了走培养“尖子”的精英教育路线。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甚至是人为地制造差距,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垃圾学校”。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城市、城镇,从而有利于城镇学生的升学。这种把学校、学生分为不同等级,为了选拔少数“尖子”,而使多数儿童的利益受损、强烈竞争性的教育,是违背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应试教育”的制度基础,目前正在纠正、改变之中。但公立学校之间业已形成的重大差距,已经成为目前市民关注的新的教育不公的动因。

3、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例如过去的粮油供应政策、就业、医疗、住房、劳保等各项社会等等。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这一思路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但作为一种和思维定势它仍有较大的惯性,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之中。对此应当有相应的认识并予以矫正。

例如,无视城市和农村儿童、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在教育环境、教育上的巨大区别,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的全国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无疑是很不公正的。多项调查表明,导致农村学生流失辍学居第二位的重要原因(仅次于经济负担),是由于教学难度过高,致使许多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 [xv]这一“规则的不公”导致了在受教育机会上“起点的不公”。其背后,正是“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作祟。

4、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

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数面前的平等。但由于实际录取学生取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各省市区的录取定额并不是按照考生数量平均分布的,而是按体制下形成的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准则,因此出现同一份考卷,各地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从而加剧了原本已经存在的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

1998年,太原市中专录取分数线,非农村学生为376分,农户生按不同区划分别为532分、529分,最大差距达156分,引起强烈不满。 [xvi]近年来各省市高校录取线的极大差距,也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中国最穷的贵州省,1998年人均GDP为2323元(北京为1.8万元,为贵州的7.75倍),理工科本科重点线480分,文史类(含外语)知道线为514分,也高于北京市。

此外,一些政策、制度安排不当,也是造成地区之内、阶层之间教育不公的原因。例如,由于农村基础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到县以下,致使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拉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乡级财政则无力支撑基础教育。又如教育收费问题。教育费用过高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严重问题。

一、义务教育财政分布严重不均等。从地区看,义务教育财政责任的基层化,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财力的差距巨大,加上中央和省级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足,使得中国地区之间义务教育财政的不均等达到惊人程度。比较1998年各省(市、区)生均教育可以看出,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全国平均378元。最高的是上海,为1957元;最低的是河南,为202元。比较到县一级,这个差距更大。经费、教学条件的巨大差距,必然使入学率特别是教育质量产生巨大差距。北京、上海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40%左右,而贵州初中的毛入学率只有52%。

同时,城乡之间的不均等加剧。城乡之间不均等除了表现在学校教育的差距外,还表现在教育经费负担和对农村居民的教育歧视。《教育法》规定农民要负担教育费附加,而且收法不一。而对城镇居民,大多数地方没有这个责任。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的基建支出负担,《教育法》也规定,城镇由负担,农村则要求由乡村负责,部分通过向农民集资解决。由此,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在师资、经费、教学条件等方面表现出很大差异。1998年,全国初中年生均预算内经费,城镇为813元,农村只有486元;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城镇为520元,农村为311元。即使在经济落后地区,城乡差异也很大。1998年,贵州省初中年生均预算内经费,城镇为560元,农村只有301元。

居民之间的不平等也越来越突出。由于学费增加、失业人数增加等原因,贫困家庭负担子女教育支出越来越困难。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有5.4万贫困中小学生。从全国看,贫困地区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辍学的学生,占到了60%左右,而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减免学杂费的只有2%3%。

二、地区之间高等教育机会分布不均。中国实行统一高考,目的之一是保持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分配。但随着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地区之间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2001年,北大和清华在北京招生名额分别占其总数的13%和18%,而北京的高中毕业学龄人口只占全国的0.9%,也就是说,北京学生考北大、清华的机会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几倍。

高考制度的分省招生名额的 带来的弊端是什么呢

高考数学难倒考生一片本科,录取分数线会降低吗?因为我的看法来说,录取分数线应该是不会降低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那是因为即使高考数学非常的难,那么对于所有的人都是难的,而且录取分数线也并不是说因为数学很难,所以本科录取分数线就会降低,因为本科录取分数线是要根据全省的考生分数的多少来进行决定,以及每个学校对于招生人数的多少而已,进行降低或者说不降低的一个条件的,并不会因为数学难而进行录取,分数线降低的。

都是一样的

即使数学非常的难,也是对于所有的人,你难我也难,并不是说对于某一个考生才会难,对于其他学生就简单,这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所有的考生数学都是非常的难的,所以说并不会因为数学难而进行本科分数线降低的,这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情的,因为本科录取分数线是根据招生人数的多少来划分,这个录取分数线是降低还是上升的。

招生人数的多少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学校的招生人数,如果没有达到招生人数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把这个本科录取分数线进行降低,已再次录取学生到了录取满,了这些学生之后那么就可以不继续招生了,本科录取分数线不是随便就能够降低的,是根据本校的招生人数来决定的

总的来说,本科录取分数线不会因为数学难而进行降低,而是要根据每个学校不同的招生人数来建新这个本科,录取分数是否降低还是不降低的,这是相对于公平的,不会因为数学太过于难,那么就进行这个本科录取分数线的降低,这样的话对于某些人是不公平的。

高考赋分制的优缺点?选课人少赋分占优势吗?

这个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分省招生名额不是按每个省的人数多少来按比例分配,也不是按分数高低来分配,很多时候是按地域来分的。比如北京市的高校一本很多,大多数学校都给本地区学生给多的机会,例如2010年招生1000个,就在北京市放500个名额,剩下的500名额按省分配,可能分到江苏有50个,安徽30个,西藏20个。这种很明显可以看到,北京市的学生考取的概率更大,意味着低分数,而在安徽,很多人来争取这30个名额,分数就会很高。可以看到分配制度很不公平,也很不科学。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如果是同一套试卷,在河南省考清华北大需要690分,在北京可能只要600分。想想看你的同班同学比你学习要差很多,但是高考时有北京户口,在北京考试,那么他可能上一个比你更好的大学。这就是最直观的不公平现象。

这种制度的问题就出在怎样解决名额分配的问题这上面。如何将这些名额合理科学的分配呢?这很难解决,实际操作中根本没办法做好公平。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最彻底的办法是取消分省招生名额,进行全国统一招生,大范围内择优录取,不搞地域歧视。但这种做法短时间内根本没办法实现,而且也没有成熟的条件。

古时候的科举是在全国统一进行考试,按成绩排名录取。分省招生名额就如两个人,京城人与山东人,京城人的成绩与山东人想比要低几个档次,但是却能够享受到同等的待遇。在国内而不同的高校毕业深刻的影响了以后的人生发展,最直接的就是影响就业。高考不仅仅是只是一场考试,影响面是非常广的,高考不公平会导致很多社会不公平的发生。

山东考生是全国几卷

实施新高考之后,部分科目的成绩不再以卷面成绩计入高考成绩,而是会根据赋分制转换为等级分。凡事有利就有弊,赋分制也并非全都是好处。那么,高考赋分制的优缺点有哪些?选课人少赋分占优势吗?

一、高考赋分制的优缺点?

1、优点

(1)可以避开不喜欢的科目

旧高考分为文科和理科,只有两种选择,很多考生都会存在对其中一两个科目不太感兴趣甚至是讨厌的情况。比如很多考生都觉得物理很难,但却很喜欢生物和化学。在旧高考模式下,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能勉强学理科,但如果是在“3+3”的新高考模式下,大家可以把物理换成地理、历史、政治等多个科目,如果是“3+1+2”的新高考模式下,也可以换成历史,至少能够多一种选择。

(2)缩小科目难度造成的分数差别

不同的科目学习难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简单的以卷面成绩作为总分来作为比较的话,会有些有失公允。利用赋分制换算成绩之后,是按照考生的原始成绩在选择同一考试科目的总人数中的排名给分的。以山东省为例,无论你的物理原始成绩是多少分,只要成绩在所有选考了物理的考生中排名前3%,那么你的物理成绩在赋分后就会超过90分。

2、缺点

(1)考生趋利避害,一些科目选科人数“锐减”

据统计,2016年未实施新高考的时候,浙江选理综的考生占比达到了63%,但2017年实行新高考之后,全省29.13万考生(其中25.01万人报名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物理的人数仅有8.9万人,仅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5.58%。也就是说新高考模式下,选考物理的考生几乎减少了一半。赋分制和全省的排名有着很大的关系,选科人数基数变小,一部分高分的考生某个科目的成绩就会因此和原始成绩差距较大而产生另一种不公平。

(2)给不清楚自己未来想学什么专业的考生增加了难题

新高考之后,高校不同专业也会有相应的选科要求。很多考生对大学专业不太了解,很可能会出现所选科目不能报考自己想考的某个专业的情况。这就要求学校安排专业人员为考生介绍大学专业的选科要求,对学校和考生来说都会有一定负担。

新高考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一次重大尝试,仍然处于不断摸索之中,所以存在一些缺点,但我认为目前的选科模式对于考生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二、选课人少赋分占优势吗?

选科人少,赋分不占优势。

以山东省为例。该省的赋分等级共有八个,其中A等级赋分区间为91-100分,但需要排在全省3%。设该省有1000人选了历史,想要赋分高于90,需要考前30名以内;但如果有10000选了物理,同样是赋分高于90,就只需要排在前300名。很显然,考进全省前300比前30相对容易。可见选科人数基数越大,赋分更容易,更公平,也更有优势。

冒名顶替案频繁,是否有辱孔子?

山东考生是全国几卷:一卷。

2023年山东高考语文、数学、英语用的是新高考一卷:山东省夏季高考实行“3+3”考试模式,包括国家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含笔试和听力)等3科。

高考对人生很重要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得每个中国都无法避免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而这样的人脉联络往往公私不分。如果像某些人士所设想的那样全部大学自主招生,只会导致有人脉的上,没人脉的下。人脉越广的人通常越接近特权阶级,那么,一条直上直下的通道就被堵死了。

也就是说,没有权,没有钱的阶级就会一辈子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不只自己一辈子。子子孙孙一辈子也都将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高考在现代化的大城市里面可能只是一场考试,孩子们还可以出国,还可以有很多打算。但是,在小城市,在农村,一次高考,就能决定一个孩子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还是靠技术吃饭。

相对这个处处被诟病不公平的社会而言,高考是目前为止最公平的方式,它基本不论出身,不论钱财,而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某些人能够越过龙门。它有多重要?看看每年高考季社会环境的变化就可见一斑。现如今,国人重视高考的程度,绝不亚于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

你也许会认为这有些过了一一高考它只是一个过程,高考成绩就是一个分数。考得好的,收获一份经验,考得不好的,拥有一份经历,对人的一生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一个高的分数能够换来一纸高的学历,一个够高的分数能够跨进名校的大门。几年之后选择工作或者事业的机会就会不一样,人生的起点也就会不一样。

人生,真正的起跑线是从高考开始的。高考胜出,至少说明在此之前的数年时间里,你主动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积累,理解,掌握能力,你忍耐寂寞的能力,抗拒诱惑的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自律的能力超过了止步于大学之外的同学们以及普通大学的学子们。

高考统一卷取消户籍,考生按全国成绩排名录取,你怎么看?

我认为冒名顶替案和孔子形象没有大的关联。

最近这段时间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层出不穷,这些在十几二十年前发生的案件陆续被扒出来。有几百名学生被冒名顶替上了大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比如陈春秀和苟晶。这些被冒名顶替的,一部分发生在山东。大家都知道,孔子的故乡是鲁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那么在孔子的故乡,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的城市,发生了这么多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对孔子的形象有没有影响呢?不好的影响肯定会有,但不至于说辱没了孔子,大众都是明辨是非的。

被冒名顶替的学生中,有家庭困难的农家女陈春秀。她的父母都是农民,为了供她上学,可谓十分辛苦。父亲也十分赞成陈春秀努力学习,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但是努力学习获得的成绩却被心思不良之人窃取,自己还以为没有考上,只能去做其他工作。她一直渴望着上大学,别人的违法操作让她白白丢失了上大学的机会。

讨论热度比较高的还有苟晶。她属于冒名顶替案中生活得比较好的一个人了,她现在做生意也有不错的收入。但这并不能抵消别人对她犯下的罪过。苟晶曾经爆料说她两次参加高考的成绩都被顶替。虽然最后查实她确实有夸大的成分,在第二次高考时的成绩并没有达到重点分数线,只能去一般的学校,但这也不是不法分子冒用她高考成绩的理由。

顶替多发,每一件事都能查出来是当权者利用当时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钻空子,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名额,改变了别人的一生。顶替了别生的人,一直心安理得地冒用着他人的身份,这是多大的讽刺,他们的内心应该会充满煎熬吧。

目前的高考,各地试卷不同,分数线也不同。有全国一卷、二卷等,试卷难度还不一样,像上海等省还可以自主命题。导致很多人也根本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搞的这么复杂?所以每个省的分数线也不一样,录取率也不一样。总体来讲,高考肯定是公平的。但每年也总有人质疑,为什么不能全国统一试卷统一分数线呢?那样不是更公平吗?

其实那样真的不公平!

第一: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甚至相差很大。

我国面积广阔,各地经济状况教育水平都不一样,甚至相差很大。

如果全国统一试卷,对经济不发达的省份,教育落后的省份是不公平的,比如西藏、青海等省。

而北上广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水平高,孩子肯定更有优势。

所以很多人说,全国统一卷,统一分数线,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第二:国家重点高校都集中在发达省份,直辖市,为了照顾本省或者直辖市的考生。

这个可能也是主要原因,我国的重点高校基本都集中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如果统一试卷,统一分数线,可能一些高考大省的考生就把这些学校占满了,本省的的考生反而没有了优势,对于地方来讲也是不愿意的。

比如北京考生考北大清华肯定相对容易些;上海考生考复旦交大也会相对容易些。

地方保护主义,也决定了这些高校比较多的省份人家不愿因。

第三:全国统一试卷,对突发情况怎么应对?

比如就像今年的高考,歙县因为突降暴雨导致考生无法考试。如果全国一张卷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难道全国都不考试了?

现在国家还有备用卷,就是用来应急这种突发状况。

全国一张试卷,风险太大。对全国学生也是不公平的。

现在高考整体肯定是公平的,大家感觉不公平的地方主要有两点:

第一:名校在各地的录取率是不一样。

比如北大清华不是北京人的清华北大吧,但为什么对北京户口的孩子录取的更多呢?

北京作为首都,985高校最多,这样显然对北京的孩子是最有利,但对其他省份的孩子公平吗?

为什么不能根据各省的人口分配高校的名额呢?这样不是更公平?

第二:有些人口大省名校很少,对这些省份是否不公平?

比如河南,人口大省,但211院校只有一个郑州大学。但这是历史问题,不能怪河南的考生吧。当年河南大学多么厉害,是国家把它拆分了。历史的责任为什么让现在的孩子去承担后果呢?

实际高考最公平的方案应该是:全国统一试卷,各高校按各省人口按比例分配录取名额,各省按名额划分录取分数线。

这样做既照顾了经济不发达的省份,教育落后的省份,也照顾到了人口多的省份。

1、按人口分配录取名额很公平吧。

现在的高考制度对人口大省太吃亏了,像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特别是河南人多,好大学还少,学生竞争力太大了。

2、一个省内按从高到低的分数录取,也很公平吧。

就算你经济不发达,教育水平落后,像西藏、青海等省,你也不用和其他省比,自己按录取名额确定分数线就可以了。

当然,这样的话北京的孩子再上北大清华可能就没有优势了。但是我们的招生录取不能仅仅照顾这些孩子吧,是不是应该照顾一下大多数的孩子和大多数的省份呢?

大家对高考怎么改革更满意?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吧!

文章标签: # 教育 # 高考 # 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