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比较 教育比较

71岁高考生-72岁高考

tamoadmin 2024-08-05 人已围观

简介1.张艺谋,没有安全感的日子2.高考第十九次落榜的72岁老人,有人说他“疯子”,你怎么看?3.高考毕业后,女生读完哪几本书,气质会大不一样?4.时隔多年,高考依然是我心中的噩梦张艺谋,没有安全感的日子张艺谋就要72岁了。 这些年,他在大风大浪里忽上忽下,有时是让人敬仰的“国师”,偶尔是江郎才尽的导演,除此之外,大多数时候,他更像是一个始终在转动的陀螺—— 只要有一根叫做目标的鞭子,他就能够一直转动

1.张艺谋,没有安全感的日子

2.高考第十九次落榜的72岁老人,有人说他“疯子”,你怎么看?

3.高考毕业后,女生读完哪几本书,气质会大不一样?

4.时隔多年,高考依然是我心中的噩梦

张艺谋,没有安全感的日子

71岁高考生-72岁高考

张艺谋就要72岁了。

这些年,他在大风大浪里忽上忽下,有时是让人敬仰的“国师”,偶尔是江郎才尽的导演,除此之外,大多数时候,他更像是一个始终在转动的陀螺——

只要有一根叫做目标的鞭子,他就能够一直转动下去。

和张艺谋合作过多年的文学策划曾这样评价他:“我从来没看过他打一个哈欠,他好像没有那个功能。”

每天一顿饭,步行五公里,睡三四个小时,为了能更好掌控时间,张艺谋甚至把手表调快了半个小时。

张艺谋将这种“劳模心态”归结于时代:“我们这一代人,不会善待自己。”

时代带给张艺谋的另一个特点,是内敛。

他很少夸奖一个人,渐渐的与他共事的人也摸索出来一套“张艺谋语言转换方式”:不否定就是认可,而如果他要是说了“还行”,那就是一百分。

纵使当年与巩俐热恋时,巩俐问他:“你爱不爱我?”吭哧半天,张艺谋也只回答了三个字:

“没问题。”

在奥运史上,成为“双奥导演”的,张艺谋是头一个。

阔别14年,在历经3年的设计与制作后,2022年2月4日,张艺谋带来了自己第二场奥运会开幕式,他说:“这是一个关于雪花的故事”:24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从冰立方中破冰而出的奥运五环、以及独特创新的奥运火炬点燃方式——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代替“熊熊大火”……几乎每一幕,都让人心生赞叹。

开幕式播出后,大家纷纷感叹:张艺谋太懂中国人的浪漫了。

对于这样的评价,张艺谋回应:“中国人比我想的还浪漫。”

张艺谋是可信的。

无论是2008年宏大的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还是2022年浪漫的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他都没有失手。

相隔14年,张艺谋似乎永远都能够清晰地捕捉到那些可以打动人的细节与故事,而不是困在过去。

张艺谋将这种“不停留”归结于自己多年来的“时刻准备”:“你没有办法辨别什么是机会,只能做各种各样的准备以及不知深浅的决定。”

“若干年回过头看,你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次抓住的就是机会。”

因为在张艺谋的人生中,机会并不常见,所以他只能跳起来,拼命去抓住每一个看起来像是机会的东西。

1950年,张艺谋出生于西安,他的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母亲则在一家医院工作。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出身问题”反复困扰着张艺谋的成长过程。小学四年级,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信息收集表,张艺谋一行行地填下来,看到“家庭出身”这一栏,他手中的笔悬在空中,很长一段时间无法下落。不知道怎么填,他拿着表回家问父母,父母在屋里讨论了许久才给出答案,回忆起来,张艺谋说:“我知道他们是害怕伤害到我。”

初中毕业,张艺谋被分去陕西乾县农村进行插队劳动,和几个知青一起住在窑洞里,工作之余,他常常拿着一个本子对着远处的黄土崖画画。

那时他剃了一个光头,抢着干队里的重活,他说:“我就是喜欢那些时间短、出大力且分工明确的活。”这样的行事风格在张艺谋日后的**生涯中也得以留存——作为导演,高产、执拗以及如同永动机一般的精神几乎成为了他几十年的标签。

对待自己的作品他绝不是“十年磨一剑”,而是“闷头拍就完了”。

张艺谋插队时旧照

三年知青生活结束后,张艺谋被分配去往陕西咸阳市棉纺八厂当工人,负责车间搬运。还是因为家庭原因,张艺谋入不上团。每次车间开大会,会议结束时领导都会说:“党员、团员都留下,其他人都走吧”。

全车间600多人,只有张艺谋一个人拿着本子离开,步伐踢踏地回荡在大会堂里,发出擦擦的声音。这样的过往经历,给张艺谋的人生中留下了阴影,在很长一段时间,他的性格都充满着自卑与隐忍。

张艺谋旧照

12年,张艺谋迷上了摄影,那年他每月工资只有40块钱,缩衣节食地攒了几个月钱,又向同事借了几十块,才买下人生中第一台照相机。那时一有空,张艺谋就跑去图书馆借阅一些摄影相关书籍,他还将自己那间位于三楼的宿舍做成暗室,床头上贴满冲洗照片时的注意事项。周末有空,张艺谋还会拉着同事骑车几十公里到河岸边拍照。

那时的张艺谋渴望自由,却从未获得自由。

17年,中断10年的高考宣布恢复。消息传到棉纺八厂,张艺谋觉得机会来了。但对于报考什么专业,他并没有太多想法。对那时的张艺谋而言,只要能够上大学不用再当工人就行。

他想过考美院,但是素描画得不够好;想过上体院,但是却没有专长。最终,他盯着床头的照相机,想着不如试试北京**学院摄影系。

于是,带着十几个煮熟的鸡蛋与六十多幅自己拍摄的作品,张艺谋来到北京。那时,**学院的老师对张艺谋的作品十分欣赏,但彼时他已经27岁,年纪比报考要求的年龄上限还超出三岁。

最终,在当时文化部长特批之下,张艺谋才得以被北电破格录取。

在北电读书时期的张艺谋(右)

对于张艺谋而言,在北京**学院读书的日子,成为了他人生中的转折点。

在学校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专业知识,每当学院组织内部观影时,张艺谋常会拿个小卡片将**中的经典画面画下来,反复琢磨构图,到毕业时,这样的卡片积累了半箱子。

回头看,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北电学生,78级为中国**界输入了不少导演与演员——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张铁林、张丰毅、谢园……那年他们都还年轻,八十年代正要来临,每个人都对于未来充满着向往与力量。

北京**学院78级合照张艺谋一排右一

1982那年,张艺谋从北电毕业,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广西**制片厂担任摄像师。进厂不久,他与同为应届毕业生的张军钊、肖风、何群一起,组成了全国第一个“青年摄影组”,拍摄**《一个和八个》。

许多年后,主演谢园都清晰地记得,那时的张艺谋总是光着膀子,每天扛着他那台视若珍宝的国产摄影机在片场走来走去。

《一个和八个》上映后,因为片中独树一帜镜头与独特的构图,在中国**界引起了极大的讨论,至今,这部**都被誉为第五代**人的“开山之作”。

当年,陈凯歌看完这部片子后,咬着后牙槽说了一句:“行,咱们这一代人就算来了!”那时陈凯歌没想到,第二年自己就将与张艺谋合作,创作出自己人生第一部**。

陈凯歌与张艺谋

原因是因为张艺谋对画面呈现效果要求极其苛刻,现场一旦布景与表演不到位,他便会黑着脸一言不发,“张黑脸”的绰号也由此而来。

在当时,这部**拍摄了3个月,一次拍摄间隙,一行人坐在高坡上休息。陈凯歌突然把脸转向张艺谋,对他说:“艺谋,在咱们 82 届 153 个同学中,有一点数你最强烈——心比天高。”

拍摄《黄土地》时期的陈凯歌(左一)与张艺谋(左三)

那几年,除了做摄像,张艺谋还开始尝试当演员。1985年,导演吴天明拍摄**《老井》,将张艺谋选为男主角,这一年张艺谋35岁。

为了演好《老井》,张艺谋每天都背着近200斤的石板从半山腰上走下,早晚各一次,一个月内就瘦了近20斤,身体也被晒得黢黑。

**《老井》中的张艺谋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从未做过演员的张艺谋,竟然凭借这次演出拿到了金鸡奖、大众**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以及东京国际**节最佳男演员奖。

许多年后,导演贾樟柯曾将这部**中,张艺谋饰演的“孙旺泉”背着石板走在山路上的画面形容为“中国**史上最迷人的一个场面”:“那几乎成了中国银幕的一个隐喻,就是中国艺术家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

莫言始终记得第一次见到张艺谋时的样子。

那是1986年,张艺谋刚成为影帝,着以导演的身份拍一部自己的**,被他选中的故事,正是莫言的《红高粱》。

回忆起来,莫言说当张艺谋敲响自己门的时候,他正在宿舍里写。打开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又瘦又黑的男人——穿得像一个农民,手里还提着一支因为挤公交车挤断了带的凉鞋,整个人看起来就像村生产队的队长一样。

莫言觉得张艺谋看起来让人感到亲切,于是在走廊里和他简单地聊了聊天,就决定将《红高粱》改编权卖给张艺谋,改编费800块。

莫言与张艺谋

剧本敲定,为了替**挑选女主,张艺谋连着跑了几天中央戏剧大学,面试了上百个女演员。最开始他本来选中了演员史可,但当巩俐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立刻就被巩俐自身所带的生命力所感染,当即决定由她出演。那一年,巩俐正在中央戏剧学院读大二。

巩俐旧照

《红高粱》上映后一举走红,不仅让张艺谋捧回了中国第一座柏林银熊奖,**中那首由张艺谋作词,姜文演唱的《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也成为了那年北京街头最火的歌曲。

而**之外,女主角巩俐与张艺谋的恋情,也渐渐浮出水面。只不过,虽是浮出水面,但却始终无法站在阳光下,因为那时张艺谋早已结婚。

张艺谋的第一任妻子,名叫肖华,两人是初中同学,曾一起度过了漫长的三年“插队生活”。那时他们都住在窑洞里,条件不好,张艺谋常常烧水给肖华洗头,在不断相处中,两人成为恋人。

沉浸在热恋中,那时肖华没想到,日后张艺谋会将两人的这段恋情形容为:“插队时的一个错误。”

18年,张艺谋与肖华结婚,5年后女儿张末出生,张艺谋主外,肖华主内,虽然聚少离多,但日子过得还算安稳幸福。

张艺谋(左二)张末(左三)与肖华(左四)

直到一封信出现在肖华面前,打破了一切平静。1987年,在帮张艺谋洗衣服时,肖华从他的兜里掏出了一封信,那是一封写满情愫与思念的情书,而信的末尾,署名正是巩俐。信中的字字句句打在肖华心中,但更让她伤心的是,张艺谋的心竟是向着巩俐的。在无数次拉扯与挣扎后,肖华决定结束这场闹剧。

1988年,张艺谋在举起银熊奖杯的同时,也放下了与肖华的婚姻。这一年年底,两人长达10年的婚姻结束,女儿张末归母亲抚养。

获得银熊奖的张艺谋

如果说,对张艺谋而言,与肖华的感情是一个错误的故事,那么他与巩俐,则是一部没有结局的剧本。离婚第二年,张艺谋与巩俐正式公布恋情。

登上《时代周刊》的巩俐

事业走上上坡路,但两人的感情却出现了分歧。一次巩俐去算卦,对方告诉她结婚要趁早,最好在30岁之前。

回到家后,巩俐开始试探张艺谋是否愿意结婚,得到的回答却是:“结婚,我没有想过。”之后,巩俐又搬来自己的二哥与张艺谋谈判,结果依然是不欢而散。

巩俐不明白张艺谋为何坚决不肯娶自己,张艺谋也不懂为什么那一纸证书会对巩俐那么重要。1995年,两人在合作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之后,正式宣布分手。

这一年,张艺谋45岁,巩俐30岁。

分手之后第二年,巩俐嫁给了一位新加坡富商。

没人知道,巩俐这次闪婚含有多少赌气的成分,只不过在这之后的10年,她再也没和张艺谋合作过。

直到2006年,在**《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巩俐与张艺谋再次合作,张艺谋说巩俐依然是自己心中最好的女演员,而巩俐只说张艺谋比从前更客气了。

曾经在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定论”:“事业上,巩俐走不出张艺谋, 情感 上,张艺谋走不出巩俐。”有主持人在访中问巩俐,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她轻轻地摇了摇头,回答:“没有看法,随便说,怎么样都可以。”

19年,张艺谋的父亲去世。

对张艺谋而言,父亲与自己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距离感——如果家中母亲不在,张艺谋与父亲可以各自忙事情,几个小时不说话。有时张艺谋在外拍**,每次打电话回家,如果是父亲接起总是没说几句就会问他:“你找你母亲吧?”

后来,弟弟告诉张艺谋,每次张艺谋和母亲打电话时,父亲总会站在旁边,用纸笔写下要问的内容,再让母亲通过电话问出来。

父亲去世后,张艺谋戒掉了抽烟,也是在这一年,他加入好朋友张伟平创立的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担任艺术总监。在张艺谋的事业中,张伟平永远是无法绕开的一环。

1996年张艺谋拍摄**《有话好好说》,资金筹备环节遇到问题,当时正在经营生意的好友张伟平出手相助投资2500万。

虽然这部**最终亏损了近1000万,但是却开启了张艺谋与张伟平共同合作的“两张时代”。

**《有话好好说》中的张艺谋与姜文

那些年,从《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再到《千里走单骑》,只要是张艺谋拍摄的**,制作人一栏上一定会出现张伟平的名字。

那时他们一个负责拍,一个负责卖,是最默契的合作伙伴。

张艺谋与张伟平

张艺谋不擅长与人建立关系,也几乎没有社交生活,他说:“如果有合作,就能一直维护关系。离开了事儿,我不知道谈什么。”

对他而言,“每周日中午去小伟家吃一顿饭”是他唯一的休闲。张艺谋曾经不止一次在接受访时说起张伟平对于自己的信任:“他一不看剧本,二不看账本。”

关系好时,两人甚至相约以后老了一起找个山庄养老。

那时张艺谋并未预见到,自己与张伟平这段兄弟情义,竟然会在十几年后飞快得分崩离析。

张艺谋与张伟平

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英雄》上映。

《英雄》成为第一部在内地取得超过两亿票房的**,并且连续两周成为北美票房冠军——这是第一次中国**在北美市场战胜好莱坞大片,与此同时,这部**也被评为是中国商业**的开山鼻祖。陈可辛后来回忆起那年,他说:“看到《英雄》上映后的成功,我才发现,原来内地是一个这么大的市场。”

《英雄》拍摄现场的张艺谋与张曼玉

对于中国**而言,《英雄》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于张艺谋的事业而言,《英雄》则更像是一个转折点。

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有人攻击张艺谋的**过于商业与功利,认为他与文艺**正渐行渐远,甚至将其作品定义为“江郎才尽”。

第二年,张艺谋又紧接着推出**《十面埋伏》,画面依旧充满冲击,颜色依旧独具风格,但仍然收获不少骂声。

但这一年,张艺谋并没有太多精力顾及这些差评,他正在被另一件事情推上风口浪尖。

2004年8月,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如期举行。按照传统,每届奥运会的闭幕式上,都会进行下届举办地形象展示表演,而雅典奥运会上展示的“北京八分钟”,导演便是张艺谋。

在当时,这场演出一结束就收到了如海啸般的恶评——内容老套、形式陈旧、没有展现中国文化……甚至有许多人写信给有关部门,强烈要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导演一定不能再使用张艺谋。

最终,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决定用向全 社会 公开招标的形式选取导演团队,除了张艺谋之外,参与竞标的还有李安、陈凯歌、崔健等团队。

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竞标的李安

在综合打分后,张艺谋拿到了最高分,他还是被选定为北京夏季奥运会总导演。背水一战,张艺谋说:“如果砸了,那么就是人生的最低点。”

之后,便是长达三年的漫长筹备期。对于开幕式,小到服装上的一朵梅花,大到整个鸟巢的布置,张艺谋事无巨细。虽然团队里汇聚了彼时最优秀的艺术家们,但在巨大的压力与张艺谋近乎苛刻的坚持下,争吵、崩溃与辞职几乎时刻都在发生。

其中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张艺谋否定张艺谋”:“有时候一件事情,他今天认可了,睡一觉起来又全部推翻了,反反复复。”

在这三年里,张艺谋开了2000多场会议,与此同时,他还在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有许多次会议正是在拍摄现场举行的。

最终,北京奥运会上的演出震惊了世界,也让大众开始重新审视张艺谋。

奥运会后,有人开始称他为“国师”,张艺谋迎来了事业中又一次里程碑式的巅峰,却也在之后飞快遭受了两次至今都无法回避的重创。

2011年,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上映。在发布会上,媒体发现张艺谋与张伟平开始不再同台,关于两人不和的消息开始暗暗滋生,面对猜测,张伟平率先公开承认,自己与张艺谋“没什么关系了”。而张艺谋则将分道扬镳的理由归结为“不自由”。

实际上,两人决裂的导火索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其中,最大的矛盾点是张艺谋与张伟平观念上的差别。

和张艺谋相比,张伟平更像是一个商人,对于每部作品他都有自己的“盈利需求”。比如**《三枪拍案惊奇》里,张伟平坚持选用刚在春晚走红的小沈阳,《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在剧本已经完工后,张伟平坚持要增加一个角色给周杰伦,以增加票房。

对于这些,张艺谋虽然不愿意,但多数时候还是会接受。

**《三枪拍案惊奇》中的小沈阳

另一个矛盾点,则聚焦于钱。在与张伟平合作十几年里,张艺谋常常无法按时收到片酬,而两人合作的最后两部作品《金陵十三钗》与《山楂树之恋》,张艺谋至今都没有收到片酬。

这也导致了在离开张伟平的公司后,张艺谋度过了一段困难时期,最穷的时候他甚至要向助手借70万来维持工作室运转。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3年11月,网上曝出一张张艺谋与一女性同游太湖的照片,与此同时关于张艺谋超生的消息,开始在网络上频频出现。

张艺谋与陈婷

一个月后,张艺谋发表了一封道歉信,承认了自己在2011年就与第二任妻子陈婷领证结婚,并且育有两儿一女的超生事实,并在一个月内交上了748万元的罚款。

这一年,张艺谋63岁了。

张艺谋一家五口

张艺谋曾说因为过往的人生经历,在生活中自己从来都是低调不张扬、且永远从众随大流。而只有拍**,才能够让他把过去人生中的压抑得到释放。这也就是为什么,纵使已经年过70,张艺谋却从未想过退休。

虽然这些年,他拍摄的**评价大多好坏参半,但张艺谋却并不太在乎,他说:“我确实不太爱惜自己的羽毛。”

然而事实是,张艺谋比任何人都能够预判一部**的好坏,在工作时,张艺谋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看看我们能不能把这摊屎变成一个油饼。”

2021年12月30日,张艺谋凭借**《悬崖之上》拿下最佳导演奖,这是他入行40年来,拿下的第10座金鸡奖杯。

站在台上,张艺谋说:“我的妈妈刚刚过世,《悬崖之上》是我妈妈最后一次来看我的片场,她在过去20年里每一部**都会去我的片场看。我思念她,我觉得这个奖是给她的。”

这一年,张艺谋71岁了。

此时,距离他揣着十几个鸡蛋走进北京**学院的那个18年,已经过去了43年。

那时,张艺谋曾在心里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口号:“我们不仅要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地,还要揪着自己的头发跳高。”

而如今,张艺谋跳得已经足够高了。

高考第十九次落榜的72岁老人,有人说他“疯子”,你怎么看?

精神可嘉!自不量力。

从五十出头能坚持考到七十二岁,其精神确实是广大年轻学子们应该学习的榜样。但从另一方面说屡考屡败是不是思维已经固化,难以突破瓶径?也就是说会的东西仍然会,而不会的知识仍然不会。

年逾七旬,作为普通百姓,也该是人生怡养天年的最后一段路程。有所爱好,消磨时光未偿不可。但和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一比高下,决胜于考场之上,就是考上了大学,长达四年的煎熬,无论精力、体力能吃得消吗?

人的一生从年令段上来划分,每一阶段都有那一段的主要任务。以目前形势而言,六至十八岁就是上学打基础。十八岁左右考大学,考上了继续深造,考不上充其量延后再复读三至五次也就该说再见了。

如果说为了学得一门技艺,不参加高考自学难道不可以?并且现在的广播电视大学就是敞开大门,来者不拒为成人所开设的没有围墙的大学。还有各地所开办的老年大学,都是为广大退休人员求学求知所提供的的好的选择。为什么放着已有光明大道不走,偏偏要挤千军万马都要过的高考这一独木桥?是否由坚持变成了固执或偏执?有没有沽名钓誉之嫌?

总之,人无论做什么事要有自知之明,并且要量力而行。以免落下让人耻笑的话柄。(2019/06/30)

学习精神可嘉!但万事不可强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对身心也是一种负担。何不享受余下的时光岂不逍遥自在?

中华文明养育了好读书的人,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屡考屡败,考到中年中了举。

宋朝苏氏两代大诗人,其实父亲也是屡考屡败,差不多陪着长子中举了。

有人说一72老人考了十九回仍未成,老泪纵横,泪洒教堂。更有人说其疯子。很不尊重长者、尊重读书人!

报上也登载,一母亲陪孩参加高考,女儿落榜,母亲却考上。女儿奋起直追,第二年就考上了。后来母女考研究生,女儿这下可不让了…

还有登载一苦工,退休了,想起年轻也想读书,想报孝一黄埔十期,因为不识字,大名就是五颢心,被当场拒考。他早有准备,大哭大闹,结果也来了副校长,苦工也是慷慨激昂,誓扫倭寇。但校副一看大名,犹豫半天没有答应,怕柒红啊!

老人年迈考进老年大学学画画,仅一年遇到大画家老爷爷,原来是副校长,两人激动万分。老爷爷哭了:当年你起个阿狗阿猫,我也送你进黄埔,说不定旅长团副的干干!

我不要旅团,我只要画画。

两人相,相视一笑。

这位老先生令人佩服。懂得人生。祝下次高考顺利考中!

只要高考招生办不拒绝他报名参加考试,就让他孝去吧!也许学习方法不对头,也许记忆力减退,屡考不中,但精神可嘉,总比,,成瘾者强多了吧!人到老年,身体 健康 的情况下,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挺好的。没有评论的必要!

我认为一个人能坚持高考十九次,这种执着的精神到是值得年轻人学习,对干老年人来说,到了六十岁就没必要再坚持了,因为一般人到了六十岁身体也不如年轻人,记意力也不如年轻人,己经尽力了也对自己有个交待了,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你才会发现原来生活如此美妙。

72岁高考?

考有何用?饭进(范进)就是消化(笑话)。

人,还是要识时务。虽然精神可嘉,用点精力帮儿孙,不是很好吗?

这也是一种追求。只要本人心态好,可以继续。不要有压力,作为一种信念,兴趣。

十九次高考落榜的72岁老人康连喜,碍着谁了?

有人说这位老人是疯子,我查了关于老人的相关新闻,从头到尾也没有发现,老人“疯”在哪里。

老人第一次参加高考还是18年,那时候他还年轻,因为未达到录取线,他在村里做了数学教师,后来因教学过于死板被村里辞退,从此以拾荒为生。一直到2001年国家放开高考年龄限制, 那一年他55岁, 开始每年不间断的高考,持续落榜至今。

我们说一个人疯,一般认为这个人做事缺乏理智,精神失常,但看康连喜老人的状态,显然与疯沾不上边。 老人无妻无子,没有家庭的负担,他去参加高考完全不用担心拖累家人,一把年纪孑然一身,老人不依赖国家,不倚老卖老,偏偏和年轻人一起去参加高考,想着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他的行为不会对任何人造成负面影响,而且行动目标明确,始终如一,这完全就是一个有志且有毅力的不服老的老人,不仅不疯,而且充满正能量。

从 社会 的角度看,他一个人密集的参加高考是从自己五十五岁开始,那时候很多人都已经开始打算自己的退休生活了,他此时去参加高考不仅不疯,反倒是精神可嘉,颇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1.第一重偏见,是对老人生活状态的偏见!

我们最常想到的老人的归宿是什么?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可以!养养花遛遛鸟跳跳广场舞,也行!没事刷着免费公交卡到处去超市抢购打折蔬菜?好像大家也能接受!但如果老人偏偏不做这些呢?

一旦老年人的选择偏离了人们的日常认知,就不容易被人理解,就会有人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老人的行为。比如瞎折腾,比如没有自知之明。

比如71岁的李佳欣没有像其他老人一样跳跳广场舞打打,而是选择了一项连年轻人都稍有涉足的极限运动:高空滑翔伞。

很多人包括她的家人最初都不理解,一个老太太身子骨再硬朗,又如何能经得起飞天的折腾!这不是平白让人为她担心吗!

但我们又不是她,单纯以旁观者的眼光,又如何能看到她的幸福?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谁有资格限定他们的老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呢?夫子都曾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只要他们没有破坏 社会 的秩序,谁也没有资格随意的否定他们的努力!

2.第二重偏见:以成败论英雄的狭隘成功观。

关于康连喜老人高考的十九连败,网上有人这样评价:

文中的观点很明确,并不是所有的坚持都能获得成功,坚持的前提是你得有实力。

这话很有道理,但就算明知失败,为什么就不能坚持了呢?

失败了,就真的一无是处吗?不可能成功,所以就一定得遭受人们的非议吗?就得被人嘲笑“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吗?

82岁的老人王德顺还能做,因为他成功的在T台走秀,所以人们能够接受他,王德顺老人甚至成了励志大师,一系列励志让无数人感动。

同样是老年人的非凡人生,我们对成功者顶礼膜拜,对失意者大加嘲讽!但在他们的结果出来之前,又有谁能预料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呢?

更重要的是,我们总是以及之心度人之腹,我们如此向往成功,所以就把成功当成全部吗?

对老人们来说,一个晚年的精神寄托,要比结果的成功或失败重要得多!

如果不是因为连续参加高考,有这么一种执念的支撑,很难想象一位拾荒老人七十多岁依然精神矍铄;如果不是因为对学习的热切,我们也无从想象,一百多岁的赵慕鹤依然可以兴致勃勃的攻读博士学位。

成功还是失败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唯一,更重要的是,他们做了。

我们歆羡成功者的努力,但也不该歧视失败者的付出!

康连喜老人在19年高考中只考了七十多分,他表示明年或许不再参加高考,我其实很未他担心,当他十九年的坚持一朝放弃,如果未能及时寻找到足以替代高考的精神慰藉,他的日子该如何度过?

高考对他来说,也许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参加高考,不光是学习,还是 养生 ,还是生存!祝愿老人在今后的日子里依然能够无畏风言风语,敢于执着自己的追求。

学习也是生活一部分,人与人的乐趣不同,把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有何不可呢?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舞蹈、有人喜欢上网、有人喜欢……人的兴趣不同,才会有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本人就喜欢活到老,学到老,与书为伴,与网做朋友,但抽空也走走,偶尔打一下太极,要不唱上几首歌,总感到时间不够用,这就是生活乐趣吧?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高考毕业后,女生读完哪几本书,气质会大不一样?

对于高考完的孩子们来说,这个暑是盼了多年的。而当三个月暑真正到来,到底要怎样把握才能有意义的度过这个长长的暑,这是一个问题。?你喜欢看人物传记吗?今天整理了7本人物传记,希望所有女生都能看到,读到,读完后你会发现,你的气质,风骨真的大不一样。

《人生由我》

这本书是梅耶·马斯克关于她自身经历及经验的总结。

从美丽、冒险、家庭、成功、健康四个纬度进行阐述。她15岁第一次登台,22岁结婚遭受家暴数年31岁成为破产的单身母亲,随后辗转于3个国家的多个城市开展自己的事业,独立培养出3个出色的孩子,同时自己获得两个硕士学位。60多岁的她重返舞台,在头发变白的时候走红,69岁,她的形象在美国时代广场占4个广告牌,71岁时她不由感叹“七十一岁的感觉真好!

《奥黛丽赫本传》

有一种美丽,叫做奥黛丽·赫本。我当然不会试图摘月,我要月亮奔我而来,外貌与心灵都完美的天人,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努力过自己的人生。“她是优雅与心灵的美妙结合。英国著名传记作家亚历山大·沃克在本书中展现了奥黛丽·赫本真实而又的一生

《杨绛传》

如果说,有哪个女子是我们一生所追求的模样.那么除了杨绛先生还能有谁呢?读杨绛先生的文字,总能被她的智慧深深的折服。像是在聆听哲人,讲述烟尘往事,不刻意煽情却总能打动人心。

“优雅”是世人对她的赞美,“先生”二字更显世人对他的敬重

《林徽因传》

这是一本优美的文学传记,描述了诗人、建筑家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人生从孩提时光写起,到逝世结束,林徽因的才情林徽因的执著、林徽因的诗意都有迹可循。书中不只林徽因的生平,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子

《成为》

尔米歇尔·,一个草根出身的黑人女孩,奋斗成长为哈佛才女,一个曾经的绝望怨妇,却助力丈夫当选总统书中真实记录了八年白宫生活,记录了她与希拉里,小布什及特朗普等政治人物的充集与矛盾

《向前一步》

扎克伯格的左膀右臂她是美国薪酬最 高的女高管,被美国媒体誉为:硅谷最 有影响力女人。

激励全球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实现事业与家庭生活的完美平衡

《风雨哈佛路 》

她出生于贫民窟,15岁开始流落街头无处安身的她常在地铁站和走廊里学习睡觉用2年时间完成4年课程,以优异成绩进入哈佛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丧的时候,一定要去读下莉丝的故事,读完一次你会觉得现实生活也没那么糟糕,那些让你沉沦的环境只是眼前的障碍物,跨过去就好。

在看别生的同时,能从她们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能够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时隔多年,高考依然是我心中的噩梦

做过各种各样的梦,噩梦居多。

噩梦又以两类居多:蛇和高考。

关于高考的噩梦,有的表现的很直接,就是梦里我坐在考场上,拿着卷子,一道题都不会做。心中的那种惶恐,真实得令人窒息。还有的比较隐蔽,比如梦到还有一个月高考了,我怎么什么都不会,试卷都没做,课本上的知识看到后面忘了前面,整个梦境都是焦急万分,有时候能着急几个小时。

这种梦做多了,最近两年慢慢有了心得。一般在最着急最绝望的时候,脑海里会现出一丝清明,在梦里会意识到,我好像已经毕业很多年了,不用参加高考了吧,肯定是在做梦吧,然后就拼命催自己快点醒快点醒。

记得有次梦到高考,去考钢琴。我也不知道一个不是艺术生的人为什么高考要去考钢琴,摔! 总之我心中忐忑地坐上琴凳,手放上琴键的一瞬间,我才意识到自己根本不会弹钢琴。可是下面坐了那么多观众和监考老师,那种感觉,说万念俱灰也不过分,最后活活给我急醒了。

听人说总是做这种噩梦是缺乏安全感和对自己不自信的表现。不相信自己能表现的好,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投射在梦里,感觉自己是不安全的,不被保护的。

我现在仔细想了想,也分不清对高考恐惧是因为高考这件事,还是准备高考的那些年。

其实我没有考上高中。

很多人都是高考没考上理想的大学所以复读,我姨妈之前有个同学,高三念了八年,得了个外号叫八年抗战。而我姨妈自己也因为高考复读了两年,觉得有点丢脸,考上大学后改了名字。而我当时因为没有考上高中,去复读了一年,仍然没有考上。

农村的女孩子,我这种情况的,就是出去打工了。广州深圳的电子厂服装厂,各种流水线,镇上的地毯厂,这就是我们的归宿。

女孩们出去打工两年,慢慢变得花枝招展,二十来岁亭亭玉立起来,就近结了婚,过上一年半载就抱着小孩了。

我差不多也是这种命运了,甚至跟着村里其他小姑娘去了镇上的地毯厂参观。是那种老式的地毯厂,一个房间里立起来很高的柱子,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满线。下面一排排姑娘坐在那里,左手一根线一根线往上织,右手一个小斧头一样的工具,砰砰砰地斩断线头。非常累,同村的姐姐跟我们抱怨说眼睛每天都异常地痛。

农村的女孩子没办法的,基本都过得比较辛苦,一辍学,立马出去打工补贴家用。

我的爸妈心疼我,想着让我出去打工前,先到技校学个技术,这样就不用做体力活了,出门打工什么的就可以靠手艺吃饭而不是一味下蛮劲。于是就想起我那个考上大学在别的城市工作的姨妈,因为她家附近有个技校,想让她帮忙问下那个技校的情况。

我的姨妈听了我的情况,问了我中考的分数,过了两天打电话过来,问我要不要去她那里念高中。她有一个朋友在附近一所高中当老师,说我的分数是可以进他们学校的。我思考了五秒钟,就同意了。

于是那年秋天,爸爸就收拾行囊送我去了姨妈所在的城市。

我该如何评论这三年的高中生活?只能说那段时间真的是改变了我很多。

一个乡下女孩到了城里,一口乡音,普通话都不会说,同学们天天讨论的林俊杰,周杰伦我一个都没听说过。我们那时候真没接触过流行歌曲,一首王杰的伤心一九九九都让我们惊艳,女生夏天也必须穿长衣长裤。可想而知我有多土,到了城里有多不合群。即便同学们都很友善,但是我也很难立刻融入进去。

比起这些,更让我难受的是寄人篱下。

我的姨妈和我们老家不在一个市,春节偶尔回去几天我也很少见到她,所以根本来说我跟她非常陌生。住在一个跟自己不熟的亲戚家里,那种尴尬可想而知,更何况一住就是三年。

而我的父母完全没有经验(其实也是因为家里穷,三个孩子在读书,对农村人来说负担还是蛮大的),他们以为我是不用花钱的。爸爸给我交了学费就走了,而我的一切生活费都是没有,我一切需要用钱的地方都要伸手跟那个我之前并没见过两次面的姨妈要。现在想起来我都会觉得难堪。

所以我节省了一切不必要的开支,每天在家吃饭,什么都不买,穿的衣服是我姨妈的朋友不要的。到了高三,学校给我们这些有望考上大学的同学安排了晚自修。平时都是六点放学的,现在给四十分钟吃饭时间,接着回学校自习到九点,有各科老师轮流值班。我没有钱在外面吃晚饭,所以都是一溜小跑回去,赶上吃晚饭就吃两口,赶不上就带杯水去学校。

那几年压力很大,又在青春期,长了很多痘痘,也没有人管。我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里只知道每天上学,完全不知道怎么处理,现在留了一些疤,导致皮肤很粗糙,这是我至今都很遗憾的事情。

你说我有问题怎么不问我姨妈?

我已经很久没有跟他们好好聊过天了,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多长?一年,两年吧,每天只说两句话:我上学去了。另一句是:我回来了。

我刚去的时候也想跟他们亲近下的,跟他们聊聊天,说说话。可是作为一个学生能说什么呢?基本就是班里同学的事情。而他们的反应是一个白眼:天天关心这些乱七八糟的,怪不得学习成绩那么差!

如是几次,我脸皮再厚也张不开嘴了啊,何况我本来就是一个脸皮很薄的人,慢慢地我就不再说话了,除非必须,多余的话一句没有。

说起成绩,怎么说呢?真的确实是不怎么样。不然为什么两年都考不上高中呢。

我的成绩在那所中学算是中等偏上。关键那所学校不太好啊。一共五个班,按成绩前70名一班,特优班哦。71-140,分入二班,重点班。而我,这个在我们老家高中都没考上的人,进了二班,成了重点培育对象。再说个直观点的例子,我们上一届的学长,成绩最好的都没有考上本科,所以可想而知有多尴尬。第一次全市排名,两万多考生,我排在9800多,难得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

这个成绩在学校被老师讲,回来被家里挤兑。我的性格越来越敏感孤独,觉得很压抑。

我的舅舅也在同一个市,一年见不了两次。他话不多,偶尔见面也是让我好好学习。有次他跟我姨妈在外面议论我,说我去根本不是上学的,明明就是混的。

我已经忘了这些话这些事对我造成多大的伤害,我只是一直都跟他们亲近不起来。

家里人给我的温暖也很有限。我没有钱,所以也不好意思用姨妈家的电话打长途回家。而我老家是没有电话的,打电话要去邻居家。所以我经常几个月几个月跟家里人没有联系。学习也很辛苦,高一那年暑,我回家玩了十几天,然后开学就到了高二,下次回家就是高考完了。我有整整两年没有回过家。以至于在坐上回家的火车的时候,我都开始怀疑那个几百里外的小村庄是不是真的存在,爸妈有没有忘了我,我是否还记得他们的模样。真的是一点没夸张,近乡情更怯。

安全感的缺失可能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考试对我的压力非常大,所以现在才特别怕考试,经常做关于考试的噩梦。每次考完试都很揪心,进步了还好,考砸了简直悲剧。

可能那些年是我最努力的时候了吧,几乎没有任何。三年除了中午吃饭的时候看会儿百家讲坛,几乎没看过电视,一次公园也没逛过。

然后就是高考到了。

别人高考都是父母陪着,我没有。我提前一天走了半个小时去考点摸清路线,然后高考那天就自己带了东西去了。

这前面发生了一件很搞笑的事情。我的外公,非让我喝他给我写的符,说是镇静安神用的。就是用黄纸,裁成一寸左右宽,一面念咒一面写上咒语。我不肯喝,觉得那个没用,气得外公不吃饭,摔了两只碗。我没有办法,就吃了两天。

不知道是我心理素质特别好,还是符文起了作用,高考那两天,在我很多同学都紧张到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的情况下,我睡得特别安稳。全部考完那天晚上我没有喝符文,结果晚上就在梦里吓醒了,因为感觉这个题目也写错了,那个也错了,不过好在一切都结束了。

后面就是报志愿啦。我们那时候的高考制度很不人性化,要自己猜分数,摸黑报学校。提前几次摸底考试我们已经练习过这个技能,在这方面我有特异功能,那就是估分估地特别准,基本误差在五分之内。结果出来还好,真实成绩比我猜的高了四分,我去了一所大学,虽然不是特别好,但是已经足够。

高考完,打电话给我爸妈,说:我考完了。我家人很懵懂,什么考完了?他们根本不知道我高考了,他们对我经历的所有一无所知。说起报志愿,我爸妈让我自己看着报,管不了了,他们什么都不懂。于是我就自己填了志愿,回家了。

顺便说一句,我在快离开亲戚家的时候,一个人问我,你在姨妈家住了三年,怎么跟姨妈一点都不亲近?我笑笑不知道要怎么回答。那人加了一句:真是喂不熟的狗。

呵呵。

现在说起高考来真是五味杂陈。

我恨它,为了它,我变成一个特别沉默寡言敏感多疑的人,很自卑,常常缺乏安全感。我不相信自己可以融入到一个正常的亲密关系,不由自主把别人家和自己家分的很开。害怕婚姻,觉得到哪里,自己都是一个外人。

我又感谢它,因为它毕竟是平民的,一种对平民来说,稍微公平点的选拔方式。记得以前听过一个老师说:不要恨高考,没有高考你们怎么拼的过富二代。这话虽然说得绝对,然而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高考,我见识到了更大的世界,那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后来我年纪大了一些,也可以理解我姨妈他们。他们不是对我不好,只是和我一样不知道怎么和我相处。他们也顶着巨大的压力,别人把孩子托付给他们,如果过了三年还是没考上大学一事无成,他们也没办法交差。

很多年后,我妈有次提出让我辞职去上海找工作。我说有点发憷,上海没有认识的人。我妈很惊讶,你心那么大,还会害怕?我也很惊讶,我怎么就不会怕?我妈说:你那么小就一个人去你姨妈家读书,自己去上大学,毕业自己一个人跑去广东工作,看起来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我忽然心酸到想哭,想起那时候很多个独自哭泣的夜晚,谁也不是一开始就坚强,有时候真的是没有退路又没有依靠不得不如此啊。

文章标签: # 张艺谋 # 一个 #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