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趋势 教育趋势

1996高考语文卷子_1996高考语文

tamoadmin 2024-05-26 人已围观

简介1.文言文徙子表示升职还是降职2.1996年浙江高考时间3.高中语文解题思路及解题技巧4.1996年浙江高考数学、语文、英语满分几分,总分多少?5.1996年高考的总分是多少?全国有几份卷?6.求高考语文中的成语名言(全的) 帮帮忙总分750分,3+2。1、文科,理科考的不一样,各考五科,每科满分150。文科考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历史。理科考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2、“3+2”(199

1.文言文徙子表示升职还是降职

2.1996年浙江高考时间

3.高中语文解题思路及解题技巧

4.1996年浙江高考数学、语文、英语满分几分,总分多少?

5.1996年高考的总分是多少?全国有几份卷?

6.求高考语文中的成语名言(全的) 帮帮忙

1996高考语文卷子_1996高考语文

总分750分,3+2。

1、文科,理科考的不一样,各考五科,每科满分150。

文科考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历史。

理科考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

2、“3+2”(1994-1999年)

应用地区:全国(除上海市)

“3”指语文,数学,外语,“2”指文科生加考政治、历史,理科生加考物理、化学。各科满分150分,总分750分。

扩展资料:

1、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报名: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含应届生)或具有同等学力;

(3)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2、下列人员不得报名: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的在校生,或已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4)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5)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言文徙子表示升职还是降职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1996年浙江高考时间

1. 求解文言文 中 表示 官职升迁 之类的 字或词 的总结 尽可能全一点哦

1. 贬:降职。

《旧唐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0343835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2. 谪:被罚流放贬职,相当于贬。

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3. 徙:调职,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后汉书·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注在调职的意义上,“迁”表示升官,“左迁”则表示降职。

“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在《史记》《汉书》中,这两字的区别尤为明显。

4. 知: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5. 判:高职位或出任地方官。《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6. 任:担负、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7. 授:授给,给予。《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8. 辟(bì):征召。《晋书·谢安传》:“处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9. 举:推荐,推举。多用于布衣做官。

李密《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10.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用法较复杂,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常用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后汉书·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

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11. 除:任命,授职。

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降级授职叫“左除”。

《新唐书·王薛马韦》:“坐漏禁近语,左除:同州刺史。”12. 提:提拔。

《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名行:名望和德行)13. 坐:因犯……罪或错误。

《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14. 出:指出京受任。

《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15. 拜: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16. 擢:选拔,提拔。

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17. 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梁启超《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18. 黜:废免,革职免官。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黜”与“贬谪”意义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

19. 罢:解除官职,罢免。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20. 去:卸职。《后汉书·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21.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后汉书·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22. 赏:指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梁启超《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23. 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才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24. 放:①贬谪放逐。《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也指京官调任外地。梁启超《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25. 复:恢复官职。高启《书博鸡者事》:“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26. 致仕:辞官归居。《公羊传·宣公元年》:“古之道不从人心,退而致仕。”

27. 起复:恢复原职务。《旧唐书·王琚传》:“二十二年,起复右庶子,兼州刺史。”

28. 进:进用,一般用于较高职务追加。《新唐书》:“进太子少保。”

29. 封:帝王以爵位、土地、名号等赐人。苏洵《六国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谋臣。”

30. 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31. 免:免职,罢免。

《汉书·文帝纪》:“遂免丞相勃,谴就国。”32. 夺:罢免官职。

高启《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协服,夺其官。”33. 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

李鸿章《与兄李瀚章书》:“今中朝倚眷复隆,弟力加怂恿,四月再请开缺。” 还有:“以荫补+官名”指“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官名”; 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褫:撤职查办; 量移, 调的比原职稍好; 领:以本官兼较低职; 权:临时代职; 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 护:原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信印。

2. 文言文中表示调动官职的词有哪些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调动的文言词语归纳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4.荐:由地方 ***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5.举:由地方 ***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6.授:授予官职。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

14.任:担负、担任。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3.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7.补:补任空缺官职。

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4.超迁:越级升迁。

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

6.超擢:破格提拔。

7.陟:提升官职。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升:提升。

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0.提:提拔。

四、表“贬官、免官”的词语。

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

2.窜:放逐、贬官。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9.黜、绌:废掉官职。

如《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

10.免:罢免官职。

11.夺:削去,罢免。

五、表“辞官”的词语。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

2.解官:辞去官职。

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3. 文言文表官职升迁任命的词有哪些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 ***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由地方 ***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6.授:授予官职。

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9.复:恢复原职务。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征召,特指君招臣。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

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14.任:担负、担任。如《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1.改:改任官职。

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

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④《史记·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

⑤《隋史·徐文宝传》: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⑥《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3.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7.补:补任空缺官职。

如①《汉书·萧望之传》: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②《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③《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如①《新唐书李德裕传》:以荫补校书郎。②《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如《宋史·辛弃疾传》: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4.超迁:越级升迁。如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说之,超迁。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如①《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②《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6.超擢:破格提拔。

如梁启超《谭嗣同》: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7.陟:提升官职。

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8.升:提升。

如梁启超《谭嗣同》:旋升宁夏道。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①《汉书·赵充国传》:拔之为后将军。②《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0.提:提拔。如《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

四、表“贬官、免。

4. 古代诗中升职与降职分别用什么词语

古时,官职的任免升降,都有专用术语,古代诗中升职多用如下这些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3、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4、授,授予官职。

5、擢:选拔,提拔。

6、举,对无官人士的提拔。

7、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古代诗中降职多用如下这些词:

1、左迁,为降职调动。

2、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3、黜,废黜,贬退。

4、罢,罢免、停职。

5、免,免除官职。

6、夺,罢官免职。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左除,降级受职。

9、放,放逐,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

扩展资料

古代官员官职任免机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为当朝的最高政务机构,三省都向宰相汇报工作,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吏部主要负责科举制度中的考核、官吏的任免与升迁等工作,常常与礼部合作,礼部多负责官员的选拔科举筹办。

除升职、降职外,还有很多平级调动、以及临时代理这个职位。也有别的称呼叫法,举例如下:

1、关于调动职务的多用移、调、徒和补。

2、关于临时代理这个职位的:领、摄、权、行和署。

搜狗百科-古代官职

搜狗百科-官职

5. “除”在古文中指授予官职,是升官,还是贬

除:任命,授予官职。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除:任命,授职.

授:授给、给予官职.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仕:做官.

仕宦:做官,任官职.

仕进:进身为官.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

绌、黜:废掉官职.

免:罢免.

夺:削除.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擢:在原官上提拔.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迁:一般指提升.

陟:进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贬: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窜:放逐,贬官.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调:变换官职.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空缺官职.

改:改任官职.

出:京官外调.

6. 在古汉语中,哪些词表示被贬职,哪些词表示升职

一、用于升职 拜:授予官职。

例: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李密《陈情表》高中语文第三册)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中语文第六册)另外,“拜”也可引申为“接受官职”的意思。例:于是辞相印不拜。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除:本义为台阶,引申为任命授职之意,往往用于除去旧官而授予新职。例:①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李密《陈情表》)②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守。(199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任:本义为信任,引申为委任之意。

例:①受任于败军之际。(诸葛亮《出师表》)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魏征《谏太宗十思书》,高中语文第二册)③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199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用:任用,使用有才能的人。

例: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第一册)②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梁启超《谭嗣同》) 擢:选拔、提升官职。往往指提拔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例: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李密《陈情表》)有时也指越级提升。

例: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有时“擢授”并用,为授职、任命之意。

例: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晋书·左思传》) 封:秦汉时期,帝王授给臣子土地或封号,叫做封。

例:①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司马迁《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高中语文第六册)②刘良佐者,故弘光四镇之一,封广昌伯。

(邵长蘅《阎典史传》) 二、用于调职 迁:本义为从低处迁移到高处,引申为调动官职。例:迁左丞,行凉州事。

(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也指升官。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如振落叶耳。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②再迁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③文帝即位,累迁至吏部侍郎。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徙:本义为迁徙的动作,引申为调动官职。例:①及孝景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②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 · 张衡传》) 调:调动、迁调之意。

例: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199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有时也指升官。

例:婿以不调。(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有时还指降职。

例: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班固《汉书·爰盎传》) 出:出任,一般指京官外调。

例: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白居易《琵琶行》,高中语文第三册)有时也指由家居而出任官员。

例: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放:被委派的意思,多指京官外调。

例: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有时也指罢官放逐。

例: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高中语文第六册) 三、用于贬职 谪:古代官吏因罪而被降职并远调。

例: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洵阳城。

(白居易《琵琶行》)有时“迁谪”并用,与“谪”同义。例: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白居易《琵琶行》) 迁:因罪而被贬职并远调或放逐。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时指罢官放逐。例:顷襄王怒而迁之。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有时“左迁”并用,古代把升官叫做“右迁”,把降职叫做“左迁”。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琵琶行》) 黜:废黜、贬退之意。例:①屈平既绌(通“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纵亲。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②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 罢:本义为放逐有罪之人,引申为罢免、撤职之意。

例:①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方苞《狱中杂记》)②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琯王藏等。

(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免:罢免官职。例:①免官削爵。

(班固《汉书 ·贡禹传》)②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199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此外,还有一些较特殊的称谓。

例如: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这一句中的“补”本指旧时官服,这里作动词用,表升职之意。

再如: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这一句中的“赠”是古代“封典”的一种,封典是皇帝给予官员本身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

始于晋代,其制历代各不相同。清制,以封典给官员本身称为“授”,父母、妻室称为“封”,已死的称为“赠”。

谢谢,望采纳。

7. 在古文中表官职的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⑴举(举荐) 辟(招用)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⑵征(征召。特指君招臣)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⑶拜(授予官职)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⑷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⑸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

⑹陟(提升,提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⑺升(提升)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⑻谪(贬官,降职并外放)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⑼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⑽黜(罢免官职)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

⑾夺(削去、罢免)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⑿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⒀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⒁调(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 袁盎传》)

⒂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⒃放(京官调任地方官)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⒄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⒅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高中语文解题思路及解题技巧

6月7-8日。查询浙江教育官网得知,1996年高考时间6月7-8日。浙江高考总分为750分,各科目分值设置如下,语文科目150分、数学科目150分、外语科目150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选考3门共300分。

1996年浙江高考数学、语文、英语满分几分,总分多少?

 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一直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必考内容,同时,也一直是学生感到最没有把握的考试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弱,不知这样的题该怎样入手。而且,尽管介绍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的资料很多,但大多是从考点要求的角度阐述的,很少有从学生临场应考的实用角度来阐述,所以,学生并没有从这些资料中获得快速有效的解题经验,反而养成了对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畏惧心理。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发挥出真实水平的。

 故而,我们有意收集学生的临场应考经验,结合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的命题要求,总结出以下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以使学生在面对此类题目时有规律可循、有方法能做。

一、解题思路:

 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阅读题题目,都可以用同一种解题思路来解答。这种思路可以表述为四个步骤:

 ①理解题目要求:

 应该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一道题目中往往含有解题范围、所提问题、答题要求等信息。答什么和怎么答,命题人的思路早已在题目中写明了。

 例如:2003年试题(《乡土情结》)的第20小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稍作分析就能明白:题目中的“第三段”就是解题范围,“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就是所提问题,“请概括说明”就是答题要求。如果学生能明了题目就是要告诉他这三个信息,他就应该懂得:这个题要到第三段去找答案,答案是关于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的,而且,原文中的语句不能直接引用,需要概括。

 ②确定解题范围:

 有的题目解题范围是很明确的,如2003年试题的第20小题、第21小题。但也有的题目的解题范围是不够清楚的,如2003年试题的第19小题 “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那么,就应该从题目所指的相关的原文内容去找,所以,‘童年的烙印’所在的段落就是首选的解题范围。

 另外,有时也需要思考:为什么有的题目的解题范围很明确,而有的却不清楚呢?这不清楚中是否暗示着什么。如1998年试题(《报秋》)第27 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很显然,(1)题上面的提示语中已点到了“在第一自然段中”,那毫无疑问答案应该在第一自然段中找;但(2)题中却多出了“联系全文看”五个字,似乎使解题范围不清楚了。其实,这五个字是很关键的,它们清楚地暗示了这样一个信息,即此题答案不在第一自然段中,要到别处去找。果然,(2)题的答案在第六段中。当年的一些学生就是因为忽视了这五个字暗示的信息,结果苦思冥想,仍误答错答的。

 ③筛选有效信息:

 解题范围中往往有不少相关信息,这就要学生结合题目仔细筛选。这是一个细心活,没什么技巧可言。

 ④归纳答题要点:

 这需要简单地打一下草稿,确保正式誊写时无误。

二、解题技巧:

 ①分数和答题要点有对应关系:

 以往学生答题常常答很多,以保证答题要点在他的答案中。事实上,这是一个效率很低的做法。只要明白了分数和答题要点的对应关系,就用不着那么烦琐了。这,一点都不难。就是“一个答题要点大约对应两分”(这是一个通常的关系,也有例外的)如,2003年试题的第20小题是4分,所以它的答题要点就是两个。

 ②利用多选题提供的信息解读材料和答题:

 这是学生普遍已经采用的一个技巧。材料有时有一定的难度,用这个办法常常能使看不懂的内容看懂、做不到的`题能做。

 ③利用标题、文下注释等信息解题:

 1991年试题(《世间最美的坟墓》)的34小题,“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的答案就是用副标题“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和文下注释的“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推断出来的。(即列夫·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

 ④利用前后照应的语句解题:

 1996年试题(《贝多芬之谜》)的24小题“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就是利用了下文中照应的语句“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来回答的。

 总结出上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贴近学生的实际了,这也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教书要多在学生的学法上研究,他们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

1996年高考的总分是多少?全国有几份卷?

应该出一分一档了。学校就能查。你说文综207,那就是文科了。很不幸,今年四川文科分数很高……文科546:该分数人数806,累计排名35112。也就是你报志愿的时候可以参考省内名次3.5万左右的学校和专业另外,还要考虑历届录取分数和批次录取线的分差。比如,本一线是543,那你就是刚上本一线……一定要谨慎。

求高考语文中的成语名言(全的) 帮帮忙

总分750分,3+2。

1、文科,理科考的不一样,各考五科,每科满分150。

文科考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历史。

理科考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

2、“3+2”(1994-1999年)

应用地区:全国(除上海市)

“3”指语文,数学,外语,“2”指文科生加考政治、历史,理科生加考物理、化学。各科满分150分,总分750分。

扩展资料

”4+2/3"(1978年-1993年)

应用地区:全国(1987年后除上海市)

“4”指必考政治,语文,数学,外语(1983年起外语成绩按照得分的100%计入总分)四门科目,“2”指文科生加考历史,地理,“3”指的是理科生加考物理,化学,生物。

“3+1”(1987年-2016年)

应用地区:上海市

“3”即语文,数学,外语,“1”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150分,总分600分(期间增加过综合能力测试科目,30分,后又取消)。

具体考试时间:

6月7日 (上午) 09:00-11:30 语文 (下午)15:00-17:00 数学

6月8日 (上午) 09:00-11:00 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下午)15:00-17:00 外语

“3+1+1”(2003年-2007年)

应用地区:江苏省

“3”即语文,数学,外语,“1+1”即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任选两科组成“1+1”,其中1门需选择高校专业指定科目,各科满分150分,总分750分。

1991—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名句默写

1、(1991年高考第23题)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一个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请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陋室铭》: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1992年高考第19题)在横线上默写《沁园春.长沙》的词句。(3分)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3、(1993年高考第21题)写出下列各诗词名句的下句〔任选四句〕(4分)

①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⑤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4、(1994年高考第20题)写出下列各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3分)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5、(1995年高考第29题)写出下列各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3分)

(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马总《意林》)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4)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5)满招损 ,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6、(1996年高考第29题)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3分)

(1)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7、(1997年高考第29题)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3分)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4)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8、(1998年高考第31题)写出下列名言名句的上句或下句(只选三句)。(3分)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9、(2002年高考第18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2)千古江山,舞榭歌台,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10、(2003年高考第18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4分)(任选两小题)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994—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字音题

(1994年)下列成语中红字的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殚精竭虑(dān)  相形见绌(chù)  怙恶不悛(quān)  有恃无恐(shì)

B.潸然泪下(shān)  仗义直言(zhí)  断壁颓垣(yuán)  义愤填膺(yīng)

C.杳无音信(yǎo)  纵横捭阖(bǎi)  天崩地坼(chè)   称心如意(chēng)

D.偃旗息鼓(yǎn)  铤而走险(tǐng)  如火如荼(tú)   循规蹈矩(jù)

(1995年)下列词语中红字的字,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A.哺育(bǔ)  拓片(tuò)  嗔怪(chēn)  伺候(cì)

B.气馁(něi) 禅让(shàn) 重迭(dié)   轮廓(kuò)

C.殷红(yān) 狙击(jū)   皈依(guī)   屏除(bǐng)

D.畸形(qí)  歼灭(jiān) 抨击(pēng)  对峙(zhì)

(1996年)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

A.绮(qǐ)丽    箴(jiān)言    乳臭(xiù)未干

B.擂(lèi)台   皎(jiǎo)洁    卷帙(zhì)浩繁

C.戕(qiāng)害   璞(pǔ)玉    塞(sài)翁失马

D.踪迹(jì)      姊(jiě)妹     载(zài)歌载舞

(1997年)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

A?拘泥(nì) 标识(zhì) 暴殄<(tiǎn)天物

B?匹(pǐ)配 戏谑(xuè) 风光旖(qí)旎

C?参与(yǔ) 弹劾(hè)  审时度(duó)势

D?倾轧(yà) 结束(sù)  杞(qǐ)人忧天

(1998年)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差chā 差错 误差 差强人意 差可告慰 B、解jiě 解决 押解 浑身解数 不求甚解

C、塞sè 堵塞 边塞 闭目塞听 敷衍塞责  D、提tí 提炼 提防 提纲挈领 耳提面命

(2001年)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璀璨(càn) 憧(chōng)憬 饮鸩(zhèn)止

B.凝(níng)固 分泌(bì) 孜(zī)孜不倦

C. 蹊(qī)跷 省(xǐng)悟 穷形尽相(xiàng

D.端倪(ní) 宝藏(zàng) 未雨绸缪(móu)

(2002年)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盐碱 箴言 呼喊 减员增效 感激涕零  B.阐述 弹药 禅让 肆无忌惮 殚精竭虑

C.束缚 薄荷 簿册 赤膊上阵 博大精深  D.滇池 嗔怒 缜密 精卫填海 谨小慎微

(2003年)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

A.宦官  豢养  盥洗  患得患失  风云变

B.莅临  乖戾  官吏  呕心沥血  不寒而

C.翌日  对弈  肄业  苦心孤诣  雄关险隘

D.羡慕  汗腺  霰弹  谄媚阿谀  借花献佛

1994—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字形题

(1994年)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方框里的字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大家兴高□烈地谈论着知识竞赛的情况。

②骄傲自满是阻碍进步的□脚石。

③这家商场是一家股□制企业。

④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该实事求是,恰如其□。

A.采、拌、份、份  B.采、绊、份、分  C.彩、绊、分、分  D.彩、拌、分、份

(1995年)下列词语中红字的字或词,字形、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A.赔偿(归还) 延宕(拖延) 消(除去)声匿迹    舐(舔)犊情深

B.遐(远)想  瞩(注视)目 戮力(合力)同心    进退维谷(比喻困境)

C.勘(校订)误 缀(停止)学 匪(不是)夷所思    蛊惑(迷惑)人心

D.睿(有远见)智 濒(接近)临  桀骜(倔强)不驯  否(贬斥)极泰来

(1996年)下列四组词语都有错别字,其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

A.漱口 国藉 雄赳赳 源远流长    B.斑斓 沉湎 金刚钻 插科打浑

C.诠释 惦量 荧光屏 鸠占雀巢    D.宣泄 竣工 家具店 委屈求全

(1997年)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

A.浑浑噩噩 针贬时弊 狗苟蝇营 贪脏枉法  B.脱颍而出 繁文缛节 回肠荡气 不径而走

C.风声鹤唳 纷至踏来 积毁消骨 穿凿附会  D.人才汇萃 草菅人命 风靡一时 步履维艰

(1998年)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具备 万事俱备 风声 谈笑风生     B、求实 实事求是 世故 人情事故

C、陈规 墨守成规 精心 漫不经心     D、直接 直截了当 剧增 与日俱增

(1999年)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翔实 词不达意 冷寞 一愁莫展  B.痉孪 不经之谈 偏辟 励精图治

C.风靡 蘖根祸种 攀缘 始作俑者  D.倾轧 气冲宵汉 弘扬 扑溯迷离

(2000年)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拖沓/娇生贯养/伶俐/倜傥不羁      B.造次/索然寡味/迁徙/惨绝人圜

C.描摹/幅员辽阔/惶恐/法网恢恢      D.窥测/慷慨激昂/装祯/提要钩玄

(2001年)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戳穿 力挽狂澜 暖昧 食不果腹 B.震撼 融汇贯通 喧嚣 响彻云霄

C.深奥 死不瞑目 气慨 雍容华贵 D.凋蔽 哗众取宠 辍学 愤世嫉俗

(2002年)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留恋 流连忘返 厉害 利害得失    B.质疑 不容置疑 符合 随声附合

C.变换 变幻莫测 旁证 旁征博引    D.株连 珠联璧合 大意 微言大义

(2003年)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部署  备受青睐  恰如其分  可望而不可即

B.报道  伶牙利齿  群贤毕至  一年之计在于

C.揣度  共商国是  唾手可得  冒天下之大不

D.通谍  猝不及防  大相径庭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1994—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的成语题

(1994年)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方框里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3分)

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③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值得一看。

④**中有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之处。

A.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不落窠臼

C.匠心独运、不落窠臼、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D.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

(1995年)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D.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1996年)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3分) ()

①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______ 。

②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____ 。

③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___ 。

④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____ 。

A.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B.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

C.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 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D.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1997年)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1998年)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B、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C、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D、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1999年)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求求帮我加分

文章标签: # 官职 # 高考 # 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