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趋势 教育趋势

高考历史命题思路_高考历史命题

tamoadmin 2024-06-04 人已围观

简介1.2021新高考历史选考题型分配!2.上海高考历史试卷难不难,难度系数解读点评答案解析3.高考历史事件类题型怎么答4.高考历史之史观型主观题答题分析,你掌握了吗5.高考历史必备选择题解题技巧江苏高考历史不是全国卷。一、解释:2023江苏高考是新高考全国卷一,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为本省自命题。高考试卷一般会密封存档,高考结束后不允许带出考场,考生们答题时一定要确保把答题卡填涂完

1.2021新高考历史选考题型分配!

2.上海高考历史试卷难不难,难度系数解读点评答案解析

3.高考历史事件类题型怎么答

4.高考历史之史观型主观题答题分析,你掌握了吗

5.高考历史必备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命题思路_高考历史命题

江苏高考历史不是全国卷。

一、解释:

2023江苏高考是新高考全国卷一,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为本省自命题。高考试卷一般会密封存档,高考结束后不允许带出考场,考生们答题时一定要确保把答题卡填涂完整,千万不要答窜题,试卷和草稿纸可以随意写写画画。

江苏新高考改革从2018年入学高一新生开始,2021年已经进行了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考生可以自己选科,给了考生给多的选择,有利于更好地选拔人才。

二、高考模式:

江苏实行3+1+2,“3+1+2”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3个统考科目,不分文理,使用全国卷;“1”是考生在物理、历史中选择1门;“2”指的是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当中选择2门。其中物理、历史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以等级分计入总分。表示,从2021年起,江苏将以“院校专业组”的方式,按平行志愿投档,同时合并本一本二录取批次。

高考注意事项:

1、第一,早餐要吃好。

备考期间,一顿营养丰富、搭配合理的早餐,能为大脑提供充足持久的能量,进而高效学习。

2、第二,饮食要多样。

考前切忌乱进补,这样容易紊乱考生的内分泌系统,还可能引起上火等问题。考试期间的饮食,应注意营养均衡,荤素合理搭配。建议每天至少摄入12种食物。其中谷类、薯类、杂豆类每天吃够3种,蔬菜水果类每天4种,畜、禽、鱼、蛋类每天3种,奶、大豆、坚果类每天2种。

补充大脑活动所需的营养成分,以水溶性维生素和磷脂最为重要。磷脂是与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合成原料,在蛋黄、大豆中最为丰富。维生素中最重要的是维生素B1,适当吃些全谷杂粮、薯类、豆类来补充B族维生素很重要。

2021新高考历史选考题型分配!

2023高考历史难吗具体如下:

对于参加2023年高考的历史考生来说,历史难不难主要取决于考试题目的难度。历史科目是文综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复习范围广、知识点多。

但历史考察的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要求考生要有全面的知识储备和深刻的理解能力。

从历史考试的难度趋势来看,历史考试的难度一般都比较大,历年来往往会出现一些需要深入思考和掌握的重点难点。虽然历史知识涉及面广,但学好历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背景等进行逻辑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历史考试中,笔者认为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深入挖掘与理解每一个知识点,明确各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和影响,同时掌握好答题技巧,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教育考试改革的推进使历史考试难度的较高,一方面是因为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考生的思想水平、认知能力等与过去的考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2023年的历史考试,考生需要从一些方面做出准备:

1、建立全面的历史知识框架。历史复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考生需要全面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并对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与人物建立了解和认识。

2、注重归纳与总结。历史是由一系列事件与人物组成的,因此考生应该学会对于诸多事件与人物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3、加强历史阅读与写作能力。考生在考试时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作出正确且具有连贯性的答案,因此加强对于历史文献资料的阅读与分析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在备考历史科目时,需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复习,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核心思想,注重归纳总结和答题技巧,既要全面提高历史学科知识水平,同时也要灵活运用历史思维能力解题。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在2023年的历史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上海高考历史试卷难不难,难度系数解读点评答案解析

各位同学、家长,

2021年新高考改革已经蓄势待发!

新高考历史选考的试卷题型如何分配?

我们怎样才能扎实推进高考历史复习?

请看Louis晓宇老师给你一一解答:

2021年,湖南、湖北、辽宁、河北、重庆、江苏、福建、广东八省将启动新高考改革试点工作。其中语数外三科由全国统一命题,历史科目由各省市自主命题。以下是新高考历史选考题型分配的具体安排:

一、题型设置

新高考历史选考试卷题型依然沿用传统模式,即“选择题+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暂未有消息出现新题型(填空、绘图等)。

(1)选择题

从目前已确定的消息来看,新高考历史选考选择题共设置15道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设置4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即全部为单选题。

(2)非选择题

根据目前已知的消息,新高考历史的非选择题依然以材料分析题为主,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完成题目要求。每道非选择题的分值在10-12分左右,一般会有两道题是论述题(史论结合)。

非选择题的总分为55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构成整套试卷,共100分!

二、考察内容

新高考历史选考在2021年仍然考察新人教版三本必修内容,必修一、二、三均有所涉及。选修方面,改革、20世纪的战争和人物评价是考察重点,一般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请各位考生注意!

三、复习备考

(1)新高考背景下,历史选考难度势必提升,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史实的记忆与理解能力较高。在当前9月,第一轮复习工作刚刚全面展开之时,要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练习和总结。具体而言,在高三第一学期要主抓选择题的练习,缩短做题时间,提高做题准确率。具体目标如下:

选择题准确率 ? 选择题正确数 ? 对应高考水平 预计历史总分

93%以上 ?14~15道 ? 985高校 85~90分

86%~93% 13道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80~84分

80%~86% 12道 弱211或强普通一本 ? 76~79分

73%~80% 11道 普通一本或强二本 70~75分

66%~73% 10道 普通二本或三本 66~69分

66%以下 ?10道以下 ?三本或大专院校 65分以下

(本表主要参考湖南省的情况,其余各省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仅供参考)

(2)非选择题

新高考背景下,非选择题难度因各省自主命题,难度各异。一般江苏、湖南、湖北等省难度较大,辽宁等省难度较小。非选择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运用,是一轮复习后期及二轮复习的重点,在当前9月只需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计划就好。

了解更多考试内容,敬请留言,欢迎交流~

高考历史事件类题型怎么答

上海高考历史试卷难不难,难度系数解读点评答案解析

一、注重教科书已有命题资源的挖掘

命题避免偏、怪、难题,避免使用艰深难懂的史料;依据教科书和《考试手册》,密切结合考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水平是命题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本次命题充分挖掘教科书已有的命题资源,以平实通俗的文字表述检测考生历史学习的成效。如试卷第36题“无为”和“有为”。该题运用教科书文献选读中的《史记?平准书》,结合钱穆的《国史大纲》设问三问,即“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有为’?”如此命题试图让考生懂得:针对汉初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大体解决了汉初郡国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有为”。但针对汉初的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等民生问题,汉武帝未能采纳董仲舒的“限田”、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等建议,这是“无为”,也就是说,汉武帝的“有为”具有相对性。如此命题,既可检测考生在历史学习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又可引导中学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教科书进行深入解读,以及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程度。

二、强化学生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

命题在考查考生史料运用的基础上,突出了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即通过不同史料的比较与鉴别,帮助考生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历史问题。如试卷第40题“严复笔下的进化论”。该题通过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段落的比较,引导考生思考并概括严复译本与赫胥黎原著的内容差异,进而将史料放在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得出严复笔下的进化论“综合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观点,在时代大潮的刺激下,给西方的进化论打下了中国烙印。”的作答。如此命题,既可检测考生历史学习的方法,又对中学历史教学积极导向。

三、构建历史知识与现实关怀的桥梁

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通过命题检测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历年来历史命题的特色。本次命题依然延续了这一传统。如试卷第19题有关现代化核心要素的归纳;试卷第28题《开罗宣言》三大签订国的选择等等。又如试卷第39题“战争与和平的抉择”,引导学生透过二十世纪德国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认识和平发展对于各国现代化以及世界和谐的重要性。

命题将热点和焦点隐含于题干中,深层次地提出问题,构建历史知识与现实关怀的桥梁,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与高考命题无缝衔接,寓学科德育于高考命题中,这样的历史命题才具有生命力。如试卷第17题以对鸦片战争的不同表述为例,引导考生辨别历史叙述中隐含的价值取向,帮助考生形成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又如试卷第37题,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内部对于京师同文馆创设的争论出发,引导考生认识“师夷长技、培养科技人才是晚清的时代要求”,而“道德人心亦是立国之本”,“不重视道德人心,片面强调科技和科技人才,虽有‘长技’而不能真正自强。”

此外,本试卷的难易度适中,梯度清晰;题干和选项浅显易懂;三分题难度的拿捏控制适当;阅读量适当降低。所有这些,都使考生更易摆脱答题障碍,有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大大提升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也赋予高考命题以培养公民意识的内涵。

高考历史之史观型主观题答题分析,你掌握了吗

  1、主旨辨析法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突出特点,所以选择题几乎全是材料型选择题。分析材料,剔除干扰信息,明确材料重点内容,即为主旨辨析法。抓住主旨可以从材料出处(或说话者的立场、对象)、关键词、转折词(或语气词)等入手。这类试题一般考查的是概念的外延,如背景、原因、影响等。

2、时间界定法

时间,是解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时间也是历史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因此读材料,当遇到出现了时间信息的,一般都应该首先抓住其中的时间信息,然后与所学知识相联系,以便确定所考查的历史概念。

3、阶段特征分析法

历史事件、现象、思想流派等的发展演变无不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因而具有阶段性特征。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概念为例,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可以归纳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随之而来的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以及17-18世纪英国、法国、荷兰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到19世纪中后期,由于工业革命,英国、法国、美国等列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以获得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列强瓜分世界,向全球进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把握不同时期相关历史事件、现象、思想流派等的阶段特征,有利于形成历史知识网络,从宏观上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概念。这种通过紧扣历史阶段特征来分析历史概念的方法,就是阶段特征分析法。

4、阶级分析法

从阶级属性、阶级立场、利益角度分析人物、派别类型的历史概念,是为阶级分析法。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思想、活动会受到阶级属性、立场、利益的影响。一般是看人物属于哪个阶级,如林则徐,属于地主阶级,他进行禁烟运动,在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清朝统治者的利益。他的地主阶级决定了他的行为。 

5、理论分析法

理论分析法是指运用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理论分析历史概念。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等。所以分析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一般是从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等方面着手。

高考历史必备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什么是史观型历史试题?

史观型历史试题是指必须使用一定的史学方法和新课标要求的史学观点(史学范式)来解答的历史试题。

二.主要可运用哪些历史学方法、原则和步骤来解答高考历史试题?

1.历史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依据的材料)的分类

(1)按内容分类:

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们口口相传的资料)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

2.历史史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运用

(1)史料解释(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

(2)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经历、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

(3)历史评价(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历史事件给予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或议论)。

3.主要的史学研究方法

(1)史由论来、论从史出: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方式包括从材料出发、史实相互印证、甄别与辨伪、史论结合、左图右史、从历史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等。

(2)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

(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将正面史料与反面史料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

(4)“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史料的有限固然成问题,而史料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规定清楚则危害更大,史料的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而要做到“无信不征”。

(5)哲学思辨方法(即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辩证评价、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偶然性和必然性、必要与可能、实事求是等一般性的哲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

4.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求真”体现了史学的根本原则,“致用”体现了史学的社会功能。故强调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

(2)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的文明成果。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待人类文明,不能凭自己个人的幻觉,要尊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明。

(3)历史研究要与时代同行。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

(4)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很多材料对同一事件的记录存在巨大差别,而导致双方记录差异的原因,不是因为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而是因为记录者站在不同的阶级和时代立场上。

(5)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主义的方法)。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评价也应按照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对当时当地社会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对同一历史现象与事件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

5.史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史学研究步骤一般包括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和评价等几个环节,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二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重现和评价历史现象等。要求学生要学会辨析史料和具备对历史问题的实证与想象能力,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新课标要求的主要史观(史学范式)及答题方法

(一)唯物史观

1.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这也主要使用了哲学思辨方法。

(1)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4)继承和发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

第三,以古鉴今,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发展民族文化;第四,反对绝对的否定与绝对的肯定。

(5)原因和结果:①一因多果,即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②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③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历史整体中的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

(6)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决定现象。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全面理清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

(8)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所谓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指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2.唯物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高考选择题或者非选择题中都隐性涉及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判断、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无论是显性或者隐性的考查,都有将辩证唯物史观作为分析评价历史的一种方法和标准,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清题意和解答要求,根据题目的命题角度和解答方向确定运用何种史学观点和理论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2)平时学习中要多角度思考历史现象,注意储备常用的辩证唯物史观理论观点。

(3)注意看待历史问题的几种错误倾向:①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主宰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②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

(二)革命史观

1.革命史观的主要观点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革命史观范式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2.革命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阅读题干情境,明确考查主题,充分挖掘题干情境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明确考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二是运用革命史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三是从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

四是切忌错误地运用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也不能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要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全球史观的主要观点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世界整体发展的深入阶段。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并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2.全球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高考对新史观的考查多是隐性考查,对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现象,从新史观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其新的理解、认识,强化学生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高考命题多是运用图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多元化视角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题型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

(3)涉及全球史观的题型要注意中外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联系,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置于世界大背景下思考。

(4)理解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的内涵,运用多种史观解读历史主干知识,掌握历史的研究方法。

(四)文明史观

1.文明史观的含义及主要分类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观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1)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从范围上,人文文明史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3)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文明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下的文明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文明,也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文明特征,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3)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史。这是一种境界和高度,也是一种历史观。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总纲;实事求是、注重实践是基本原则;强调生产力是评价的根本准则;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条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

(4)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

(五)近代(现代)史观

1.近(现)代史观的概念、线索及类型

(1)基本概念: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⑤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

(3)近(现)代化模式的类型

近(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主要原因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2.近(现)化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准确理解近(现)代化

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2)如何运用近(现)代史观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①是运用近代史观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主要按照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纵向发展历程认识历史发展进程。

②是从微观角度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重大历史事件。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例,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认识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事件。

可从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科学化、教育普及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时应突出相应事件的主要方面,不必面面俱到。

(六)社会(民生)史观

1.社会(民生)史观的内涵及运用

(1)社会(民生)史观的内涵

①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变迁的历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问题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的变化;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②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史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它认为历史应该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社会习俗的历史”,强调历史研究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其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

(2)社会(民生)史观的运用

①理解社会问题的范畴,明确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②梳理中外历史上有关社会问题: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的社会(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问题;动乱或战乱时期的社会问题,涉及人口迁移、社会动荡、政治动乱等;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城市化历程、人口暴增、环境污染问题等;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及习俗的变化,如与之相关的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动史等。

③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如统治者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等。

④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2.社会(民生)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对中外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引发的社会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问题的考查,特别突出的是对下层社会诸多社会问题的考查,如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史、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命题方式上多以原始材料、个人所见所闻的记载等为载体,考查对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动引发的社会问题的理解认识,说明史学界研究的对象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的转变。

(3)归纳古今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诸多历史事件或现象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日常生活的影响,分析人类文明进程中涉及人类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人与人之间关系等领域的变化,如古今中外服装的演变史、婚姻演变史、人口繁衍迁移史等。

(4)注意正确运用新史学观点、史学研究方法,特别注意从社会发展角度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高考历史选择以其设问灵活、考查能力高等特点,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占有突出地位,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从材料与结论的关系入手

高考历史命题者提供的材料是解答问题的重要依据。既不能完全不顾材料,无中生有;也不能任意扩展材料,生搬硬套。

从选项与选项的关系入手

正确认识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得出答案。高考历史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况。

一是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对抗关系等。

我推荐: 2017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高分必备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1.筛选法:

根据审题,搞清高考历史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3.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高考历史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高考历史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4.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5.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

6.作记号法:高考历史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7、题干还原法。

高考历史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解题时首先把题意明显不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还原思考。

文章标签: # 历史 # 社会 #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