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趋势 教育趋势

停止高考是哪一年_停止高考是哪一年 大学停学 是哪一年

tamoadmin 2024-06-17 人已围观

简介1.历史在1971年废除考试制度了吗2.高考是哪一年恢复的?3.高考推迟是哪一年?4.高考推迟是哪一年5.高考延期一个月是哪一年高考时间是从2003年开始,从7月调整为6月的。1977年,我国开始恢复高考后,除1983年高考时间为7月15日至17日以外,1979年至2002年全国统一的高考时间都定为7月7日至9日。2002年,教育部宣布,高考由7月改为6月,所以2003年开始,高考时间提前了一个月

1.历史在1971年废除考试制度了吗

2.高考是哪一年恢复的?

3.高考推迟是哪一年?

4.高考推迟是哪一年

5.高考延期一个月是哪一年

停止高考是哪一年_停止高考是哪一年 大学停学 是哪一年

高考时间是从2003年开始,从7月调整为6月的。1977年,我国开始恢复高考后,除1983年高考时间为7月15日至17日以外,1979年至2002年全国统一的高考时间都定为7月7日至9日。2002年,教育部宣布,高考由7月改为6月,所以2003年开始,高考时间提前了一个月。

高考日期定在6月7号的原因如下:

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南方的许多省份,7月洪涝和台风频发,给高考的组织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教育部就高考改期一事进行了调查研究工作。中国气象局向教育部提供了1995年—2000年期间逐年6月10日—20日、7月5日—15日全国31个省会级城市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和台风的发生频率等相关气象信息。

数据显示,6月10日—20日的平均气温为23.738℃,而7月5日—15日的平均气温为25.326℃;6月昼夜温差在10℃左右,大于7月高考期间的不足9℃,台风的平均发生率和洪水发生率也比7月小。教育部在进行了信息比对、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认定,为全国考生和与高考相关的人群考虑,将高考时间改在每年的6月较为适宜。

从安全角度考虑,很多落后山区一般一个县只有一个考点,学生都需要跋山涉水去县城高考,为考生安全着想,而避开雨季。每年的7、8月份,全国范围内进入雨季,因暴雨引发很多次生灾害,尤其是山区的洪水和泥石流,对广大山区考生构成严重威胁,所以修改高考时间主要还是为了避开台风、洪灾,让考生更容易考出好成绩吧。

另外高考时间定于6月7日、8日,也许是678正好是录取吧的谐音。

历史在1971年废除考试制度了吗

中国高考能够走到今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在1966-1976年这10余年的时间里是没有高考的。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恢复高考制度,对中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也为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考是哪一年恢复的?

我国高考制度在1971年是被废除考试制度。

我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1904年清朝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后,于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我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堂是1895年由盛宣怀先生仿效西方模式在天津建立的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它也成为我国近现代高考制度的发端。从考试发展史来看,现代高考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不是计划经济的标签,统一高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的产物。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1911年—1949年)

在民国时代,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各地共创建了国立省立大学一百多所,但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约为3万人。当时各高校都采取自主命题、单独招考、灵活录取方式,没有录取分数线问题,学生也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有特别专长的学生可破格录取,如钱钟书先生考清华时虽然数学只有15分,因外语和国文很好而被破格录取,但是,这种高校独立命题招考的方式没有中学教学相衔接、文理专业也出现失衡问题。1937年当时政府在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三校试办联合招生,1939年改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当年参加统考的院校增至28所。到1940年全国统考扩大到省立大学和独立大学,共有41所高校参加。抗战后期因形势紧急曾被迫终止了统一考试。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受内战等环境的限制,各大学仍实行单独招考。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1949年-1977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年仍沿袭高校单独招生办法。1950年实行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1951年公、私立大学实行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的统一招生。1952年开始到1977年恢复高考前,我国的高考经历了探索统一招考生、停止招考和推荐入学的曲折阶段。

1.新中国高考制度的探索时期(1952年一1965年)

1952年6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规定中央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全国高校除经教育部批准的个别学校外,一律参加统一招生。招生日期、考试科目、考试命题、政审标准、健康检查、新生录取等事项由全国统一规定实施。考试科目为统一科目,有政治常识、语文、数学、中外史地、外语、地理、化学、生物。录取形式是由中央招生委员会根据考分统一录取,然后分配给各大学,即统一分配制。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国目前高考制度的雏形。1965年之前基本沿用了这个模式。这一时期的高考,招生考试规模较小,录取率比较高,考试形式的主观性比较强,尚缺乏对大规模考试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研究。

2.高考的停止时期(1966年一1971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高考制度成为政治话题,一些人蛊惑“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的高考是为资产阶级造就接班人,要“砸烂旧的统一招生制度”,教育部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高考,1952年以来实行的招生考试办法也被废止,许多适龄学生去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此后我国的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停止了达六年之久,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

3.推荐入学时期(1972年—1976年)

1970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大学还是要办的”的指示,批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当年,清华大学试点招收所谓“三来三去”(即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来哪去)的新生,高校招生人员直接跟学生见面确定录取。这是“文化大革命”中实行的非实质意义的招生办法。

1972年全国正式恢复招生工作,但取消了考试,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即上大学“推荐制”。“推荐制”把“政治表现、路线觉悟”放在招生条件的首位,文化条件只要具有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即可。当年全国有13. 3万工农兵被推荐入学,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上大学。1973年中央提出了高校招生要重视文化考查,注意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确保新生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并要求进行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四科的书面文化考查,但考查由地方主持,采用开卷形式,这是“文化大革命”中高校招生唯一进行文化考查的一次。1974年又恢复推荐入学的招生方法,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高考,代之以注重出身成分不注重文化水平的“推荐”形式入学,实践证明是极端错误的,是违背高等教育规律的,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长时间停滞和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改革(1977年开始)

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家百业待兴,高考制度的恢复、重建和不断深化成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标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1.高考的恢复和重建时期 (1977年--年)

1977年邓小平出复出后主持了高考的恢复工作。当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生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是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等条件的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都可以报名参加高考。招生办法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分为理工和文史两类)、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的社论,阐述了高校招生工作拨乱反正的巨大意义,在全国引起了极大震动。11月3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也开始恢复。由于当时准备时间短暂,1977年的高考工作安排在第四季度进行,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自行命题招生。

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是从1978年正式恢复的,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为4.73%。恢复高考为“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和思思解放吹响了号角,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挽救了整个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作用。在此后的高考重建阶段(到年),我国一方面恢复和完善了文革前的一些好的做法,另一方面开始酝酿高考改革,体现在:

(1)在录取方面,实行全国统一报名、统一考试、统一政策、统一招生录取。

(2)在考试科类方面,国家统一规定考试科目,分为理科(含农、医),文科(含财经、政法)和外语专业。1980年将外语专业并入文史类,直至2000年高考科类基本未变。

(3)在考试科目方面,1977年理工类考语文、政治、数学、理化等四科,文史类考语文、政治、数学、史地四科。1978年理工类实行理化分卷,文史类史地分卷,都考五门课程,总分500分。此后,考试科目基本稳定下来。英语于1983年纳入必考科目,后来理科增加了生物科目。

(4)在考试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实验和改革,比如:1980年教育部规定考生多的省份实行预选考试,预选出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统考(1987年取消预考);1983年浙江省开始探索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实验,把高中会考成绩作为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和省份试行推荐保送生制度;1983年,教育部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向农村(农场、林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实行定向招生。

2.高考的多元化改革时期(1985年一1998年)

1985年是我国高考体制改革的重要年份,出台了一系列高考政策和实验方案,是高考改革真正全面展开的开端,政策措施主要有:

(1)实行招生多元化。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成为指导高考体制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文件明确规定了“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即改变过去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统一分配的办法,实行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招收少数自费生等三种招生办法,把“双轨制”下的计划招生和缴费入学纳入了高考体制。

(2)实行高中会考制度。国家教委批准了上海开始探索在高中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校入学考试制度的试点。1988年后,浙江、海南、云南、湖南等省份也开始实行会考制度,此后逐步在全国推行。

(3)实行“3+2”方案。1985年以后,高考在减少考试科目上进行了改革,开始推行“3+2”考试方案(上海试行“3+1”方案),即将高中毕业会考后的高考科目分为文史、理工两大类,并将理工类7门、文科类6门得考试科目都减为5门,所有的考生都必须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文史类加考政治、历史,理工类取消了的政治、生物2学科,文史类取消了地理学科,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到1995年除上海外全国各省份都实行了“3+2”方案。

(4)推进标准化考试。1985年,广东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模式并首先在英语、数学两科目中实行高考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的试卷从单一卷改为两卷,其中第一卷为选择题(有单项和多项选择题),采取机器改卷;第二卷为非选择题(主观题),采取人工阅改卷,评分标准也要求更客观、标准、精细。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规定从1991年起所有高考科目实行标准化考试(实际上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在此期间,还尝试进行了标准分录取制度,即通过卷面分数(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数(名次分数)录取办法,但后来由于老百姓对标准分不易理解而被取消。

(5)试行保送生和招生并轨改革。1985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到1996年,普通高校招生试行并轨招生改革,高校的学费开始增加,在后续的几年中,高校的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到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3.高考的深化改革时期(1999年-2009年)

1999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新世纪初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它成为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背景和基础,也是建国以来高考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当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公布了全国高考改革方案,揭开了这一时期高考改革的序幕。这一轮高考改革首先是从广东开始的,改革内容包括指导思想、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考试次数、录取手段、选拔标准、考试组织、评价及监督等诸多方面。

(1)高考内容方面。《意见》提出了“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的考试命题原则,把“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作为高考内容改革的目标,试图通过高考指挥棒来影响中学教育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2004年教育部将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列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三年后,高中课改四省区开始了第一次自行命题高考,此后,全国各省份陆续进行了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不但在命题主体上打破了全国统一的传统,而且在命题思想由过去比较强调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在内容在设计上增加了应用题和能力题,在试卷类型和结构上由以往的以单科知识和能力测试为主导向以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测试转变,初步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

(2)高考科目设置方面。199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恢复了生物和地理学科的高考科目,改变了1985年以来推行的“3+2”模式。“3+x”考试中的“3”指“语文、数学、英语”,是考生的必考科目,英语增加听力考试,“X”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满分为750分,到2001年“X”的选择范围扩大到高中所开的全部课程,包括音乐、体育、美术。截止2009年,“3+x”方案已被北京、天津、重庆、福建等25个省市区应用,是目前全国应用地区最广,最成熟的,最被人们接受的高考模式。除此之外,山东、浙江实行“3+X+1”(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基本能力测试)模式,上海市实行“4+基础综合”( 语文,数学,英语,选修科+“基础综合”模式,江苏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必修4科+选修2科)模式。2010年广东取消“3+X+基础”模式,改为“3+综合”( 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学业水平测试)模式。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全国共同使用高考一张试卷的格局,增加了高考的地方元素和特色,提高了高考命题的安全系数。

(3)高考形式方面。2000年后,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等省份进行了春季招生改革试点,开始探索一年两次高考,这对于缓解考生压力,使学生有多次考试和录取的机会,是一种有益尝试。2003年,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个别省份如江苏、广东因考试科目多延长到9日),改变了实行了20多年的7月高考时间。2004年,教育部在总结上海、北京自行组织高考命题经验的基础上,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举措扩大到11个省、市,当年700多万考生共使用了15套高考试卷。到2011年,全国已有16个省份组织了高考分省命题。在应急组织高考方面,2006年高考前夕,福建省建瓯市因受特大暴雨袭击,全市被迫推迟高考,成为全国首次启用B卷进行高考的案例。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汶川大地震,灾区的高考向后推迟约一个月,并且取消了外语科听力考试,这也成为全国首次推迟高考的案例。

(4)录取方式方面。1999年,山东、湖北、上海等20多个省市试行录取信息的计算机网上传输和网上录取。到2002年,高考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实行计算机网上录取能够最大程度排除许多人为的干扰因素,更加体现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原则,提高录取的工作效率。另外,到2000年,各地陆续取消了标准分录取制度。

(5)招生政策方面。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当年报考人数405万,招生数达160人,录取率为40%,分别比1998年增加50万人,52万人和提高9.5%,入学率接近15%。到2010年,高校录取人数已达657万人,录取率超过68%,招生规模大大增加。2001年四川开始试行高考招生社会化报名,把高考报名与中学脱钩,高考成绩也直接通知考生而非学校,逐步改变了以升学率评价中学教学水平的传统方式,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同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了高考报名的年龄限制,同时取消了对考生婚否的限制,保证了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2001年,江苏的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3所国家重点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截至2010年,已有76所高等院校有了自主招生资格。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2007年,部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2008年开始实行平行志愿录取,减少了填报志愿风险,减少了高分落榜现象,减少了高校生源大幅波动现象,提高了录取透明度和考生满意度。2005年,江苏对高考招生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其中之一便是改变以往高考志愿设置的模式,实行平行志愿。即首次在普通类院校的各录取批次分别设置一个“平行院校志愿”加一个“征求平行院校志愿”。2009年教育部开始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等五高校试行自主选拔录取的“联考”,2011年参加“联考” 的高校扩大到20所。2009年部分省份开始试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考生不再参加高考,由学校自主命题和组织考试录取考生。2011年教育部还在部分高职院校中试行“注册入学”制度,逐步形成综合评价、多元考试、多样录取价的考试招生制度,有助于克服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弊端,促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考生与学校依法自主双向选择的平等权利。

高考推迟是哪一年?

1977年恢复高考。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中断了十余年的高考将恢复考试。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招生,这次高考总共570多万考生参加了考试,录取了27.3万人。

1977年冬天,举行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考试分为文史与理工两科,文史类科目是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历史和地理),理工类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物理和化学),报考外语专业的要加试外语。

恢复高考的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恢复高考这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恢复高考带来了什么影响:

一是改善社会风气。恢复高考后,招生采用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使原来盛行“走后门”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净化了社会风气。恢复高考的最大社会意义就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改善了社会风气,使中国社会从此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从此,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意识,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信念,不仅向整个教育生态系统蔓延,而且逐渐扩展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是促进社会流动。表面上看,高考不过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但是,它的社会作用却远远超出考试、招生、教育。就其本质而言,高考是由国家主持的、对年轻一代完成基础教育任务之后,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基础性社会分工。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凡通过高考进人高等学校的,毕业后即成为脑力劳动者,农民即转为城市居民,年轻人高中毕业后,高考是他们一生中决定性的第一步。这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高考、每年高考都像盛大节日一样的根本原因。高考能够改变命运,使许多人跳出农门,成为“准干部”身份的大学生。在当时,高考可以改变人的身份和地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相当强大。许多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以及在工厂劳动的青年,从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直接上到大学,变化的幅度相当大,毕业后多数走上重要岗位,许多人日后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三是维护社会稳定。恢复高考在当时犹如一声号令,使全民的精神为之一振,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它荡涤了“读书无用论”“唯成分论”的浊流,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吹来了第一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恢复高考是拨乱反正的重要举措,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走上健康的轨道,在使中国社会由乱而治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青年从迷茫、躁动、灰心转为积极、冷静、向上,社会秩序得以恢复,中国社会得以重新走上正轨。从此,高考一直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功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

基本介绍: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每年6月7日-10日实施。参加考试的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国公民。

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和计划,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高考推迟是哪一年

高考推迟是2020年。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全国统一选拔性考试。

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一般是每年6月7日-8日考试,参加考试的对象一般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

高考的报名条件

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的在校生,或已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高考延期一个月是哪一年

中国高考推迟是2020年。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推迟至2020年7月7日至8日。2020年,北京市高考时间为7月7日至10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National Unified Examination for Admissions to Gene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拓展:新型冠状病毒是从2019年年底被发现的,由于武汉的病毒性肺炎而被发现。在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这类新型冠状病毒是在人体里面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冠状病毒新毒株。冠状病毒会通过人传人的方式来进行传播,在感染以后会有一些类似感冒的症状出现,例如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以及呼吸困难等。在一些严重病症当中,出现病毒的感染还会造成呼吸综合征,造成肾衰竭甚至是死亡等情况。

2020年和2022年。

2020年的新冠疫情波及了全国范围,影响之广、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全国高三学生的教学活动受到了重大影响,因此那一年是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2022年上海因新冠疫情,高考延期一个月,5万多名考生的高考倒计时牌将从30天调到60天。

上海高考延期,是出于对全体考生和涉考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考虑,是根据疫情和学情做出的审慎决定。因为疫情原因,从2022年3月12日以来,上海各类学校全部转为在线教育。其中,部分学校、教师也发生了疫情,所以上海延期高考一个月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文章标签: # 高考 # 招生 #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