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趋势 教育趋势

高考改革的作用,高考改革效应

tamoadmin 2024-06-20 人已围观

简介1.标准化考试对高中和大学的好处2.关于高等教育改革路径的论文3.湖南高考总分4.为什么今年高考人数这么多5.江苏文科第一名为何不被清北大学录取?1977年9月,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中断了10年的高考。当年12月,全国高考恢复,在那个冬天,有大约570万人走进高考考场,27万人被录取。迄今40年矣!最近,很多朋友都在朋友圈回忆自己的高考,一些小文章,读来感触颇深。40年来功名,决非尘土。若

1.标准化考试对高中和大学的好处

2.关于高等教育改革路径的论文

3.湖南高考总分

4.为什么今年高考人数这么多

5.江苏文科第一名为何不被清北大学录取?

高考改革的作用,高考改革效应

1977年9月,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中断了10年的高考。当年12月,全国高考恢复,在那个冬天,有大约570万人走进高考考场,27万人被录取。迄今40年矣!最近,很多朋友都在朋友圈回忆自己的高考,一些小文章,读来感触颇深。

40年来功名,决非尘土。若说恢复高考的意义,自可去问那“开花的大地,解冻的河流”。而当我们每一次回首总能看到的是,当时间重新开始,一个国家的命运也柳暗花明。

在过去40年里,我国有1.2亿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我们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5.7年提高到11.9年,人均GDP则从186美元增长到8866美元。

事实上,历史上没有哪一次考试制度的改变,不曾意喻着一场更大的思想与变革。而我们尤其珍视的,是高考制度恢复以来,一个国家所能够获得的对于进步的补偿,对于历史的启示。正如一名学者所说,“恢复高考是在‘两个凡是’还没有打破的情况下进行的,它的意义远远超出教育本身,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也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

而具体到微处,则是一个个个体生命与家庭命运的重大转折。不过,与其说是高考改变命运,不如说是知识改变命运。与其说是对高考制度的恢复,不如说是对蒙昧与迷茫的摒弃,对教育与知识的尊重,以及向公平、理性与科学的回归。

40年来家国,无数人的青春记忆,一个民族的价值方向。我们尚可有幸以我们亲身的经历,来清晰地讲述并深味。一方面,世界上的确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着一个把国家与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考试制度。另一方面,我们也的确在不停地反思,更好的高考制度是什么?

从1983年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到1985年“双轨制”和“自费生”出现,再到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从2012年开始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到2015年对残疾人参加高考提供平等机会和合理便利做出明确规定……

40年来,高考制度从恢复、巩固到完善、变革,几乎从未停止调整的脚步。但在40年后的今天,高考制度同样面临更深层的价值追问。必须追问的是,时至今日,高考所给出的,到底是一把尺子,还是一个机会?当考试变成择优汰劣的机器,那么教育的功能以及知识的价值是否也随之被轻慢?

无论是仍然未能改观的应试化趋势,还是仍然存在的招生配额的地域不均衡,各种加分、保送生背后的特殊政策的黑洞,都表明高考制度乃至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高考制度恢复40年之际,高考制度的改革任务日显急迫。这是高考制度本身的进步性使然,亦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历史使命。

显然,我们需要一种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高考制度,需要为这个国家寻找一个更加充满活力与自由的未来。

高考也会随着历史的前行而有所改变,相信会越来越完善。

标准化考试对高中和大学的好处

2023年高考数学甲卷难度较大。

2023年甲卷综合了前几年的考点,选择题和填空题中规中矩,难度趋于稳定,解答题在原有题型的基础上调整了考点的题号顺序。这种题目风格也比较符合全国卷一贯的特点——既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加入创新元素。

对考生对大段文字的阅读理解及处理信息、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是近年来全国卷较为明显的趋势。全国甲卷的考生表示,选填很容易,大题计算量较大。导数压轴题相对于去年压轴题,难度上升,去年考查极值点偏移,今年考查端点效应。

高考创新题型占比越来越高,对考生基础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变化也符合当前考纲。同时需要考生在理解知识同时,增加对不同模块知识综合运用的练习量,练习题目应涉及更多类型,而不仅仅只复习当前热点题型。

未来高考的方向

高考难度的影响因素很多,不仅受到政策、教学质量、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难以预料的外部因素,比如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等。

1、统考范围或难度会逐渐扩大。由于教育质量和教学体系不断提升,高考题目难度将逐渐提高,考试内容的覆盖范围也可能越来越广泛。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新学科逐渐成为高考考试科目。

2、试题形式和答题方式也可能会有所变化。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改革,高考题目的形式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包括题型、试题结构等方面。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可能出现更多的机器阅卷和自动评分等技术,高考答题的方式也可能会有所变化。

2、高考分数线可能会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全民素质的提升,考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高分的比例逐渐增加。因此,考试难度如果不增加的话,分数线可能会出现逐年上涨的趋势。

关于高等教育改革路径的论文

标准化考试的优点是对考生公正、公平、高效,但不一定能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

以下是引文:

标准化考试是工业化时代教育评价方式的特征。我国引进此种考试的时间是1982年,这正是美国工业化教育发展到顶峰程度的时日。然而到了第二年,即1983年,美国根据本国工业化教育存在的大量问题,发表了《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紧接着年发表了《赫拉斯折衷方案:美国中学的困境》,1985年就启动了《美国2061计划》。不久,又有万名各领域的学者参与研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美国由此开始了波及全国的教育转型,考试也逐渐抛弃了标准化,变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而我国在美国逐渐抛弃标准化考试的前夕,于1982年从美国取来标准化考试之“经”,于1985年在广东率先开始标准化考试实验。第二年,山东、广西、辽宁参加进来,实验科目也由数学、英语,扩展到物理、化学。此后参加实验的省市迅速增多,科目也迅速扩大。1989年,国家教委发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标志着标准化考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至此,高考这根指挥棒产生了空前的指挥效应,标准化考试促使全国的基础教育都不得不跟着应试教育走。

标准化考试派生了标准化答案,接着就用上了判卷机器。机器判卷被认为比人来判卷更“铁面无私”,更“科学”。外国厂商也开始到中国推销他们在西方改变评价方式后日益失去市场的判卷机器。中国学生人数甚巨,如果都要使用进口的判卷机器,势必花费大量外汇。为节省费用,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组织大学进行研制,其成果于1992年通过专家鉴定,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的产品开始被广泛使用。当然,今天这些产品并不是没有用场,比如用于选举,用于国民经济的多种统计之中,仍是适用的科技产品。但今天,我们权衡工业化教育的评价方式和新教育所需要的评价方式已能鉴别,把评价学生们富有特点的、千差万别的、生动活泼的答题表述交给机器,已经多么不合适!讲得严重一些,这机器无异于扼杀学生个性的杀手!

更大的弊端是这种机械的评价方式使应试教育走到了极端的程度。1998年1月2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位家长的文章,题目是《10除以5,得多少?》,我摘录如下:

儿7岁,在北京一所不错的学校读二年级。一次数学测验,有一道题是这样的:“10除以5,得多少?”小儿答:10除以5得2。不料被扣了0.5分。请教老师(试卷不由学校出,由学区统一出标准答案),老师说:原因是没有按规定答题,正确答案应是“得2”。好心的老师惋惜地告诉小儿,你这么写是不应该算错的,但是上边对试卷答案有严格要求,以后做除法答题要从倒数第一个“逗号”开始,问什么,答什么,不要多写。

小儿记住了,但因此又带来一次“错误”。

这次的试题是:“26除以4商几,余几?”小儿答:商6余2。这次又被扣去0.5分。

我问孩子,为什么不按老师说的“从倒数第一个逗号开始答”?他很困惑地说:“总不能不答商,只答余数呀!要不,你说怎么答?”

我明知孩子说得有理,但也猜不透出题者的要求,只好说:“别管这些,按老师说的办法答,就写‘余2’,看看老师怎么改。”

第二天,我们改的题又被判为错。向老师请教,老师也无可奈何地说,这次是试题出得不好,逗号不应放在“余几”处。

小儿说:“我不会答题了。”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语文考试也如此。期末考试前,小儿在一次语文测试中又丢了5分。

试题是这样的:把每组词连成句子,写下来,再加标点。给的词是:发明蒸汽机瓦特是的

儿答:“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尽管语句通顺,也符合要求,而且是个正确的强调句式,但小儿没得1分,理由是和标准答案不符。原来上面给的标准答案是:“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或“瓦特是发明蒸汽机的”。

数次经历让我明白,诅咒与埋怨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不能让孩子被这种僵化的教育毁了。我告诉孩子,你没有写错。小儿马上问我:“那‘发明蒸汽机的是瓦特’,这对吗?”

我说:“很好!”

1999年1月25日的《中国教育报》也报道,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尖锐地指出:连语文的答案也搞标准化,“齐心协力”就对,“同心协力”就错,这样的教育是一种八股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考的标准化考试是“师傅”,中考乃至小学的标准化考试都是从“师傅”那里学来的。许多家长对这种考试都曾经不理解,哭笑不得。但老师如果不对小学生、初中生如此这般严格训练,将来学生中考、高考都会丢分,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咋办?……进入大学的学生都经过如此训练,“升学至上”的压力亦将他们的创造性严重耗损。始于高考的标准化考试,一头深深地影响了基础教育,另一头影响着大学教育。

湖南高考总分

摘 要:供给主体多元化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政府应从过去的单一供给主体转为供给主体之一,与其他供给主体平等竞争。此外,政府作为供给主体,不仅要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更应从制度和方法上对高等教育供给整体进行管理和监督,使其能够满足社会有效需求,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公共产品理论;改革路径选择;供给主体多元化 公共产品理论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最初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它是为适应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而确立的,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行为是与市场经济活动融为一体的。所谓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上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萨谬尔森对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是: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高等教育,无疑是国家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天之骄子,也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希望之源。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许多问题也使得我们困惑不已,如扩招后教育教学质量的滑波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等。面对社会的质疑,高等教育改革何去何从,业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适度规模下的公共物品(也有人称为准公共物品或者俱乐部公共物品),政府有义务、有责任利用看得见的手去介入、影响和校正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路线和目标,使其向着有利于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的方向发展。 一、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下的高等教育特征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不少进展,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大大增加了人们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利于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整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1.高等教育的公共特质。不同教育性质的确认,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厉以宁从供给主体和教育经费承担方式来看,认为我国现行教育产品有以下五种类型: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如义务教育)、基本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如政府投资提供的各类学校教育等)、具有混合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如某个组织为自己的成员设立的学校或培训班等)、基本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和具有纯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王善迈从教育属于非营利的公共部门出发,认为教育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或混合公共产品,而不是私人产品;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非义务教育属于混合公共产品。劳凯生则认为,从教育非垄断性质、公共产品与市场的关系、产品的竞争性和可分性程度来看,教育这种公共产品可以进一步转化为私人产品或准私人产品。 高等教育属性的确认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政府是高等教育唯一的供给主体,且完全承担教育经费,此时的高等教育属于纯公共产品的范畴;第二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主体和经费承担方式的变化,使得高等教育的性质也相应改变,具有混合公共产品的特点,我们可称之为准公共产品。 所谓准公共产品,是指不严格遵守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即高等教育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轻易地做到排他。例如,高校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来为特定的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在一定的规模下(学生数量)具有良好的外部效应,但是超过一定规模后,必将发生拥挤效应,从而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因此,我们又可以称之为俱乐部产品。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具有公平性和正的外部效应。所谓公平性是指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它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每一个人均能够享受这种产品和服务。如早期的高等教育,通过公平竞争(高考)被择优录取的考生能够免费获得这种教育的权利;当前的高等教育同样需要通过公平竞争(高考),才能够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只不过教育经费不再由国家承担。正的外部效应是指个人获得高等教育之后,不仅个人受益,而且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如从知识传递的贡献来说,它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弘扬本民族文化、传播人类科技和文化知识、提高大众的民主意识等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高等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如表1所示。 2.高等教育的经济特质。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会产生巨大的效益。首先,个人精神层次的提升(精神收益)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社会收益)等等,这些无形的收益是无法具体测量和估算的。另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也具有相当的经济特质,具体表现为: (1)新的增长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手段乏力,什么才能够成为我们社会新的增长点?显然,高等教育无疑处于声名显赫的位置。这在世界经济和教育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多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家庭储蓄的首选目标是用于子女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投资,正是这一具体国情强化和放大了高等教育的经济特质。 对此亚洲开发银行的汤敏博士早在1999年2月19日《经济学消息报》中就提出,若三年内使我国高校的招生量增加一倍,且新增学生一律实行全额自费,学费每年1万元,其他费用每年4—5千元,则届时高校每年可多收学费200亿,其在校消费约为40亿。再考虑这笔钱所带动的间接消费,用我国的投资乘数来计算,这240亿可拉动近1000亿左右的投资与最终消费。在笔者看来,此观点可信度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确实能在短期内大大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刺激短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居民具有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支付意愿和能力,这就使得高等教育成为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点有了可能。 (2)产业化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高校扩招重大决策后,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教育部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在校生数211210万人,居世界首位。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马丁·特罗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创立的,他分别将15%和50%作为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即将毛入学率低于 15%的高等教育称为精英教育,在15—50%范围之内称为大众化高等教育,而在50%以上称为普及化高等教育。我国巨大的高等教育需求和相关数据表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到来,为此很多学者提出了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口号。 所谓教育产业化,是指运用现代产业发展机制和管理方式推进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方向社会化和办学投入产出效益化的过程。尽管教育产业化问题见仁见智,争论很大,但事实上,当前在我国还是有具体表现的——主要就是利用社会闲散资本兴建并经营大学城、职业院校、二级学院以及民办高校等,并允许营利的一系列行为。 二、政府在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责任 作为高等教育供给主体之一,政府不仅需要在财政投入、制度和管理水平上努力提高,还需要强化市场意识,并在宏观上对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全面的规范和引导。 1.加强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财政投入,优化配置,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搭建强有力的高等教育平台,能够发挥显著的引领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稳定发展。以“211工程”和“985工程”为例,政府集中资源对部分基础好、水平高的高校进行重点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模式的成功尝试。这两大工程很好地实现了通过重点建设进而推动整体发展的战略构想,较大程度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和进行高科技开发的能力,一批重点学科已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和教育模式,满足社会有效需求。高等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直接为社会输送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服务,因此必须与市场保持紧密的联系。而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存在的与市场需求联系不紧密、办学模式封闭滞后等弊端,导致其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态势,无法满足社会有效需求的变化。因此,政府必须洞悉当前社会的需求发展态势,审时度势,不断对高等教育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模式进行调整,从而引导高等教育保持正确的前进路线。 3.建立现代产权理念,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从产权理论的角度来看,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是我国高等教育取得快速发展的前提。政府和高校的关系并非不可变化,应该看到,由传统政府控制型向政府管理型转变应是高等教育改革目标之一。因此,建立现代产权理念,实现高校所有权和办学权的分离,使高校成为具有经营自主权的产权清晰的市场经济主体,既是重构政府和高校关系的契机所在,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4,建立严格的准入、核查和激励制度。随着高等教育领域向社会(私人)资本开放,使得某些院校的办学规模、质量等指标没有一个严格而统一的标准。更有甚者,仅仅把高等教育当成自己的摇钱树,只重视自己的经济效益,一切向钱看,最终会导致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遭到社会的质疑,从而失去公信力。因此,政府首先应设立一定的门槛,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对高等教育供给主体进行资格审查,并在其提供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实行有效监督。其次应对其提供的高等教育产品进行全面评估和核查,保证质量,提高消费主体的竞争力。第三,建立合情合理的激励制度,通过诸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或者其他市场化手段对提供优质高等教育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主体予以奖励。 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困境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供给和需求的发展不平衡,单一的供给无法满足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资源的这种短缺具体表现在其供给数量的匮乏和供给质量的缺陷两个方面。 1.人口基数过大。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显旺盛。尽管近几年来,高等教育获得了快速壮大和发展,但相对于我国过大的人口基数,仍然显得有些供给不足。笔者参阅教育部相关数据,总结了我国2003。2006年的高考招生数据,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虽然2003—2006年高校招生名额增加了150万人,但是随着报考基数的增加,高考毛录取率却下降了6个百分点,因而2006年就有 420万人得不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年之内,毛录取比例在达到人口峰值之前还有可能下降,还会有更多人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笔者认为,庞大的人口基数是造成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之—。 2.低质供给和知识结构的错位。高等教育供给不足不仅包括数量上的供不应求,还包括质量上的低质供给以及知识结构上的错位,导致该资源供给无效或者低效,进一步加深了其供给不足的程度。 首先,由于消费高等教育资源的绝对数量不断增加,从而使得拥挤效应的发生率大大提高,出现了规模低效的现象,使得教育资源的消费质量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教师总量不足、组织管理水平落后、教学事故发生率(诸如旷课等)提高等方面。据有关部门对99所高校外语教师情况调查,周课时一般为14节以上,其中20 —29节的占教师总数的32%,30节以上的占5.4%。而据研究外语教师周课时在8节左右最为适宜。班级教学规模膨胀过快,合班上课,一两百人上大课现象增多,教师组织教学难度加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矛盾。2006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开展了一项由8777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高等教育的消费不仅具有抽象的精神收益,还有看得见的经济收益,因此我们就无法逃避对其投入产出进行比较分析,也就是说要看高等教育的回报率是否大于(或等于)预期。许多教育经济学家在一般教育投资和高等教育投资等方面作过深入的研究,也给出了不同的估算值。表3是关于不同收入国家对于不同类型的教育投资社会回报率及个人回报率的估算。 从表3可以看到,高等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是非常高的。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不同国家高等教育投资的回报率随着其收入高低呈递减趋势,也就是说,收入高的国家,高等教育的回报率比低收入国家普遍要低。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的收入越高,高等教育的回报率将逐渐减低。换句话说,假定投入(不计机会成本投入)一定,抛开其他诸如知识结构、专业设置不合理等不利影响,当前中国对高等教育投资的产出是低于其预期水平的。 四、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改革路径选择 由于高等教育的公共产品特性,供给高等教育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我国传统的计划指派特点以及人们对政府的强烈信任,更使得政府当仁不让地成为高等教育供给的核心力量。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政府供给并不等于政府生产。政府供给。可以通过政府直接生产和委托社会(私人)部门生产两种方式来提供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 1.政府直接生产。所谓政府直接生产,是指政府建立高等教育机构对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进行直接生产。根据我国历史现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供给可以划分为两种形态:

为什么今年高考人数这么多

湖南高考总分为750分,各科目分值设置如下,语文科目150分、数学科目150分、外语科目150分、文综或理综科目300分,四科之和为750分。

高考模式:

湖南是3+1+2模式。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科,每科满分为150分,共450分,各科均以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以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再选科目以等级分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湖南高考满分为750分。

各科分数: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择性考试的6门科目,每科满分为100分,共300分。其中,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以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以等级分计入考生总成绩。

高考前复习的学习方法:

1、进行典型题训练,提升实战能力。

学习就是一个由模仿到驾驭的过程,湖南考生在借鉴别人精彩点的同时,也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最终由量变到质变。有了前期的积累,第二轮复习时除了继续巩固基础,更应该有明显提升的应该是你的综合能力哦。

2、构建知识体系,进行专项练习。

高三考生在考试时经常出现一种“舌尖现象”。平时要扎实地巩固基础,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体系,借助理解记忆等方式调动复习的积极性,在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准确、及时地提取出来。当遇到舌尖效应时要保持冷静放松,这样可有助于知识的回忆。

湖南高考改革:

1、考试类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性考试成绩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选择性考试成绩是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

2、考试科目与考试内容。合格性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14门科目,考试内容为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的内容。

选择性考试科目(简称选考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6门科目,考试内容为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规定的相关内容。

江苏文科第一名为何不被清北大学录取?

今年高考人数之所以增加,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一.新冠疫情对学生的影响

新冠疫情影响了去年的高考,导致一些学生无法参加考试或选择推迟。而今年,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这些学生纷纷选择参加今年的高考,增加了高考的人数。

二.全面两孩政策影响

2016年我国实行了全面两孩政策,相较于此前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使得更多的家庭选择生育二孩。这些孩子即将进入高中及高中毕业年龄,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考人数。

三.教育普及和经济发展推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愿意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而高考被视为理想的升学途径,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也选择参加高考。

四.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当然,高考人数增加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基数效应、高考制度及改革的影响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促使高考人数不断攀升。

五.高考改革政策的影响

近年来,高考改革政策不断推进,例如实行多次考试、全国统一评卷等措施,使得很多本来无法参加高考的学生或想要提高分数的学生有机会参加考试。这也为高考人数增加贡献了一部分因素。

另外,从就业角度来看,高考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情况。例如在某些单位或职位,要求申请者必须有高考成绩,这也会促使很多人参加高考争取更好的成绩,从而提高了高考报名人数。

总的来说,高考报名人数的增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上述提到的原因,还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家庭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等因素。

结论:高考人数增加趋势持续

总体而言,高考人数增加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正面表现。随着未来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预计高考人数仍将呈上升趋势。同时,也需要注意高考制度和政策的完善和调整,确保高考公平公正,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因为自己的选修课没有达到要求。

江苏文科第一名,因为选修历史成绩等级为B+,无缘清华北大等名校。

被称为?地狱模式?的江苏高考,总分480,选修按等级,记分规则另辟蹊径。规则给江苏考生带来的一大挑战,是一门功课都不敢有偏科,他们的高考策略,属于典型的木桶效应。

江苏淮安考生白湘菱,以430分成为全省文科第一名,但她的历史科目选修成绩是B+,?偏科?让她与众多名校失之交臂。

目前,清华、北大招生老师均表示要按照招生章程、录取规则来执行录取,没有对白湘菱进行破格录取。按照北大的招生考核要求,选修成绩需满足一门为A,一门为A+。

白湘菱钟情南大,但招生中规则先行,南大也没办法破格录取。事实上,除了清华北大,国内不少985、211名校也要求A以上,导致白湘菱现在只能考虑填报?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学校?。

目前,武汉大学向白湘菱抛出了橄榄枝,武汉大学对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为AB+及以上。另外,南开、同济、兰大等985名校白湘菱仍可填报。

中学来说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让学生接触有所了解,中学更注重基础的学习,而大学培养的是专业的人才。所以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培养目标。高校根据层次在录取上设置了不同的要求,旨在促进学生能够均衡发展。所以偏科影响了白湘菱报考顶尖院校的机会,但是这并不是否定她的能力,她同样是非常优秀的,她同样可以报考一些院校,这些院校的专业也是顶尖的。最后通过这个事例告诉广大学子在中学时期一定要注重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尽量做到不偏科。均衡发展,等到大学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

文章标签: # 高等教育 # 高考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