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趋势 教育趋势
那年回复高考,52高考
tamoadmin 2024-06-26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为什么定在7月7号?2.她是恢复高考后的首位女状元,作文打满分,现如今过得怎样?3.93年出生高考是在哪一年4.79年的高考难么?录取率是多少曾经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过对于那些没有机会走进考场,或没能通过高考走入大学校园的年轻人来说,高考依然带给他们许多收获。那是对知识的敬畏,对学习的渴求。改变的不仅 是“考中者”高考制度在山川沟壑间激发起一代青年人知识的渴望,也激发起全社会对
1.高考,为什么定在7月7号?
2.她是恢复高考后的首位女状元,作文打满分,现如今过得怎样?
3.93年出生高考是在哪一年
4.79年的高考难么?录取率是多少
曾经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过对于那些没有机会走进考场,或没能通过高考走入大学校园的年轻人来说,高考依然带给他们许多收获。那是对知识的敬畏,对学习的渴求。
改变的不仅 是“考中者”
高考制度在山川沟壑间激发起一代青年人知识的渴望,也激发起全社会对知识不可遏制的热情
我父亲是个农民,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一生都没有机会走进高考考场,却始终牵挂高考。晚年病重时,他还能清晰地记得三十多年前,从我们那条山沟里考出去的学生,而且记得他们的考分。
恢复高考那年,我才六岁。那个秋天,我背起书包,带一块一尺见方的木头小黑板去上学。我不知道恢复高考的消息是什么时候来到山沟里的。第二年春天,附近好几个村都有学生考上学校的喜讯传出。其中,有一个是我的远方亲戚,他比我父亲小几岁。从此,这个亲戚便成为我的“榜样”,父亲经常以他来教育我。从那年起,我们那条山沟八九个村庄,前前后后上过中学的青年人又都找学校补习去了。后来几年,接二连三有人考上学校。这些消息不仅激励了我们那一带的学生,也鼓舞了我父亲这样没有机会参加高考的农民。
在这样的消息中认识高考、明白了考试的意义,我也踏着高考鼓点走出了山沟。高考,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当然至关重要,因为这场考试改变了我们的人生。高考二十周年、三十周年,以至于今年恢复高考四十周年,我们一次次回味这项制度的意义。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父亲来,都会想到一个同样的问题:我们都是高考的获益者,父亲他们则是高考的旁观者。这样一场考试,对于父亲那样没有机会进考场的人,又意味着什么?
可以说,四十年来,成千上万学子走过了高考独木桥,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没有走过这座桥的人,一定比走过来的人多出很多倍。如果高考仅仅是我们这些走过来的人们改变命运的途径,那它的意义就要少很多。其实,历史的逻辑并非如此。
至少,高考燃起了我父亲新的生活理想。后来的岁月里,他多次和我说过,是高考给了他供子女读书的动力。我的父母亲从这场考试中看到了艰苦读书的价值,甚至找到了改变一个家族命运的信心。无论生活多么拮据,不管送孩子读书的路有多么艰辛,他们始终满怀希望。父母抱着这样的决心,前前后后用二十多年时间,耗尽了他们最宝贵的壮年岁月,把我们兄妹都送进高考考场,送出了祖辈劳作的山沟。
我相信,这种鼓舞并不仅仅发生在那沟壑连绵的太行山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大农村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每年拿出钱来送孩子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顾生活艰苦,顽强供孩子读书的故事层出不穷。很多深山沟的农村,以砸锅卖铁的决心集资盖学校,几乎成为那个时代一道感人的风景。高考制度在山川沟壑间激发起一代青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也激发起全社会对知识不可遏制的热情。
今天,重新回味四十年前那场考试的时候,一年一度看到更多年轻人走进考场的时候,我的思绪总是漫过考场,想起我父亲,想起那些像父亲一样永远没有机会走进高考考场的人们。高考制度的恢复是一项教育制度,更是一项重大社会改革。它激起了全社会的热情,改变了各个阶层人们对知识的价值认同,重新树立起奋发学习的社会信仰,为人们开辟了改变命运的新通道。所以,它给中国带来了持续几十年的变化;所以,高考的“受益者”不只是我们这些考中者,还有那些没有机会高考或是没有考上的人!
多些选择 多些精彩
现在的孩子没有我当年高考的那份紧张,没有我当年复读的那份执着,也失去了我考上学校时的那份荣耀,但是孩子们多了一份自信,多了许多机会,也有了更多选择
我是高考的受益者,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我感谢高考,给了我们这些农家子弟机会和公平。
我本该1983年参加高考,而实际上却是年高考的。因为1983年高考预选,我没能选上,也就没有资格参加。那时候,高考录取率很低,再加上我们县是一个教育相对落后的县,落榜与复读很普遍。高考和当兵是当时农村孩子跳出农门的两条渠道,尤其是高考,考学校就是考工作、考饭碗。于是,那些复读几年不放松、终于如愿考上学校同学的事迹就成了老师教育我们的励志故事,也是鼓舞我们前进的榜样。那真正是“英雄不问出处,成功不分早晚”。
年的高考对我来说十分重要。毕竟已复读一年,竞争十分激烈,我想考上学校的心情也十分迫切。尤其是第一场考试前,快进考场了,却一次一次地上厕所,拿到试卷,却读不通题目,心里紧张的情形可想而知。只等考过了第一科之后,心里才稍稍放松。现在想起来有些好笑,但那记忆却是刻骨铭心的。高考结束后,我没有等待,也对自己没有信心,就又一次投入了紧张的复读之中。我是在复读时接到通知书的,真是“漫卷诗书喜欲狂”。
大学毕业,我回到母校担任教师的十几年,从高考的参与者变成了“应对者”。每天和孩子们一起,起早贪黑,摸爬滚打,应对高考:某某同学发展不平衡,某一科影响达线;某某同学成绩不稳定,心理状态不好;一次次统计分数,一次次分析试卷,一次次找学生谈心谈话。高考前,我的心总是惴惴不安,每每晚上做梦就是考试,考试就是紧张,就读不懂题、不会做题。多少次都从这样的梦中惊醒。其苦无穷,其乐亦无穷。每当和孩子们谈自己高考紧张的糗事时,我总是这样说:“高考,紧张是一种正常的表现,也是一种责任心和责任感的表现,不要惧怕紧张,适度的紧张反而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但不能像我似的紧张,那是一种惧怕与恐慌。”孩子们笑着善意地说,“老师你就是胆小”;我儿子则不客气地说,“老爸,你这是没学好”。他们说得都对,这就是我的高考。
后来,我到县政府工作,担任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对高考的关注已不再是具体哪个学生,哪一门学科,更多是操心考试政策、考试安全、考试组织、考试环境、考试秩序、考试结果,家庭贫困学生入学及通过高考暴露出教育教学的问题。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不时地走进学校,与老师们探讨备考的具体问题,与同学们分享高考的体会与信息。现在的孩子没有了我当年的那份紧张,没有我复读的那份执着,也失去了我当年考上学校时的那份荣耀,但孩子们多了一份自信,多了许多机会,也有了更多选择。抚今追昔,感慨颇多。
去年,我到山西长治技师学院工作,面对的是一群没参加过高考和高考没上榜的孩子。他们很活跃,也很可爱。每当我听到孩子们热情的问候声,机床的轰鸣声;看到焊花飞溅,抹着油污和汗水的笑脸;看到横平竖直的布线,精湛细致的茶艺时,我对高考有了别样的感悟:高考已不再是通往成功的独木桥,高考也不再是人生的必修课,没有高考的人生同样可以精彩!
落榜浇不灭对知识的渴求
我时常想,没上大学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不过两次高考落榜并没有挫败我的信心,我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了
我是一名“60后”,也是一名高考落榜者。提到高考,就一下子触及我内心深处的“伤痛”。
1979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本来是想报考大学,但父亲说能考取中专,也包分配,毕业后也能吃上商品粮,为保险起见,就劝我考中专。也许是自己太“自信”的缘故,结果第一次考就“马失前蹄”,录取分数是240分,我考了233.5分。
回到家里,我哭了好长时间,尤其是后来听说有好几个平时学习成绩不如我的都被录取,我更是难过了好几天。看看当时农村艰苦落后的生活环境,父母劳累的场景,我向父母提出,复习一年继续考,一定要为自己、为家里争口气。
1980年的夏天,表哥从部队回家探亲。当时已从南京第一炮兵学校毕业提拔为排长的他,得知我的情况后安慰我说,部队的干部培养选拔制度也在改革,从今年开始,改变过去那种直接从士兵提干的做法,改为先上军校后提干。
表哥还说,部队考军校相对于地方高考来说,容易一些。表哥的一番话,对我触动很大,既然父母又辛辛苦苦地供我复习了一年,我也下了很大功夫,干脆再拼搏一下高考,落榜后就参军考军校。父母也同意了我的想法。
于是,复习了一年的我又一次参加高考,结果再次名落孙山,离最低录取线20多分。不过,有了表哥的安慰,我没有哭,反而下定了参军报考军校的决心。
在1980年的冬季应征入伍中,我报了名。经过政审、体检等一系列程序,终于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入伍时,我是背着一大包数理化学习资料走进兵营的。正式分配到连队不久,我就报名参加了北京某地质出版社举办的函授学习,三年的《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讲座》自学完后,虽然没有毕业证,档案也没有任何记载,但给我打下了深厚的文字功底。
1983年,我考上了军校。虽然这是一所学习时间只有两年、中专学历的军校,但毕竟毕业后就提干,成了干部身份,也就意味着从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参军20年,我从战士一直干到中校正营职。2000年,我转业到威海市,安置在一个行政执法的事业单位,一干就是17年。转业前,我已在部队通过三年的在职函授学习,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大专文凭。
我时常想,没上大学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在我看来,上过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和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理解问题的能力来看,都是不一样的。不过两次高考落榜并没有挫败我的信心,我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了。
不曾走进大学 也能守护希望
虽然当初的抉择为生活所迫,却并不影响我们守护自己与别人的梦想
你相不相信,有那么一群人,没有经历高考,最后却成为老师。他们亦配得起“老师”的身份,因为他们是一群真正热爱读书才情兼具的人。
“文革”时期,出身地主家庭的爷爷“不宜高考”,被放逐乡下种田放牛,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文革”后,终于可以参加高考了,却由于家境清寒,小儿又重病在身,为种种家庭琐事牵绊,心有余而力不足。爷爷自幼饱读诗书,见多识广,当时在村里口碑极好,乡村学校正好缺老师,就这样被推举去做了民办老师。
特殊的历史时期,与爷爷同龄的一大批潜在人才,因为无缘高考而被尘封。
改革开放,正值高考热火朝天的阶段。1979年父亲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放弃了考高中,而选择考取中等师范。爷爷也很无奈,五个孩子个个都要读书,他那点微薄的薪水又时常拖欠。家里种了点田,地里庄稼的收成还不够给孩子们交学费。爷爷是教师,深知知识能改变命运,五个孩子中让谁辍学,他都于心不忍。这时父亲主动提出要去上中等师范,读三年,毕业后就能就业,省去了上大学的一大笔开支,还能替家里分担一些经济上的负担。
父亲一面读师范课程,一面借了高中课本复习。他抱着一丝希望,期待能有机会参加高考。他深知,读个师范已让家里债台高筑,再读大学简直是一种奢望。但他不想放弃高考的机会,他想通过高考来证明自己当初走师范这条捷径,完全是出于无奈。
师范最后一年,他偷偷报名去参加了高考,录取通知书寄来的时候,他一个人躲在屋子里想了一夜。那是一张来自师范大学的信笺,上面残留着父亲欣喜而哀伤的泪痕,被珍藏了三十年。
2001年,父亲得到消息,中等师范改制,由3年改成“3+2”。这意味着那些不愿疲于奔命高考的人,可以一举两得。我还有两个比我小一岁的孪生弟弟,他们要同时读高中、考大学,以我家的情况肯定负担不起。而那时的师范“3+2”学费生活费基本全免,父亲知道我有委屈,但他还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让我自己做决定。当命运将这张牌发给我,我做出的选择与父亲当年一样。
我们一家三代人都没有走进大学校园,却都成为学生心目中理想的老师。虽然当初的抉择为生活所迫,却并不影响我们守护自己与别人的梦想。学校里还有许多和我一样的教师,我们虽然没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但依然用功读书,潜心教研。我们没有把“高考”二字看得多么惨烈,对待“成功”亦没有太过急切。老师的职业,不是我们生存的捷径。我们心中充满的是对人生的重新审视、定位,是对梦想的坚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守护。当高考成为一个远去的梦,我们年复一年,擎着一盏明亮的灯,让赴梦的孩子行路有光。
高考,为什么定在7月7号?
恢复高考的44年来,一共有3次高考数学特别难,被称为数学难度巅峰。
(一)年高考数学
年的高考数学被很多人认为是历史上最难的一次数学高考,每道题看起来都像是奥数题。很多高材生出了考场后面如死灰,内心十分绝望。
据几位当年参加过高考的人回忆,其中一位考生,那年高考他数学考了13分,但还是上了一所985大学。另一位同学高考理科数学考了41分,但这个成绩已经不低了,他印象中大题没有一个做完整的。最后,这位同学总分考了453分,还高出本科线13分。
(二)1999年高考数学
1999年的全国数学卷平均分只有60分。该年高考主打创新思维,并且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并且了传统出题的局限性,如果思维不够活跃的话,很难得到高分。
这一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要求“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在试题设计上增加应用型和能力性的题目”。
在这样的时代和政策背景下,1999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正面临着新旧教材的更替之年,需要体现新高考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对人才的选拔提出新的标准。所以这一年的“难”,更多的体现在对数学考试的创新上,要求学生进一步打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综合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数学能力。
(三)2003年高考数学
2003年爆发了著名的“非典”,事实上,原本每年高考都在7月份举行,由于各地天气炎热,导致很多学生发挥失常甚至中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非典爆发之前,教育部就已经下发政策,将高考时间提前到6月份考试。突如其来的非典导致了绝大多数学生复习期间中途断课,但是出于政策的平稳考虑,高考依然在6月份举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613万考生在那年迎来了后来被称为"史上最难高考年与最大惨案"事件。难,一方面是体现在时间上,非典疫情导致许多学校在4月停课并且高考比起往年还提前了一个月。
另一方面就体现在了试卷难度上,那年的各科高考试卷难度比起往年都有所增加,而数学更是让无数考生以泪洗面,据说那年数学的平均分仅仅只有60多分,也因此被无数考生称为高考数学"最大惨案",其中江苏卷更是被作为话题讨论到了今日。
她是恢复高考后的首位女状元,作文打满分,现如今过得怎样?
高考,是中国学子最重要的一次考试,是无数人改变人生的必经之路。就像古代的科举考试一下,因为承载着个人梦想、家族兴衰,所以,这场考试变得十分重要。每年的高考,都会成为新闻的焦点。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高考被推迟了。近期,高考的分数又成了热点,从学子们的分数来看,今年的成绩比往年好,出现了高分扎堆的现象。很多人分析,题目简单是重要原因。不知道这跟疫情有没有关系。
高考是1977年恢复的。我们现在的考试时间,是在夏季,今年以前,是每年6月份的7日和8日。今年比较特殊,推迟了一个月,定在7月7号和8号。高考的时间,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仔细捋一捋,高考的考试时间。
1977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大学生。
虽然这次考试,名义上是统一考试,但是当时并没有确定统一的试卷和统一的考试时间。各省自主命题,自行组织考试。虽然主动权在各省,时间上并没有统一,但是当年的高考时间还是相对集中。由于决定恢复时已经是9月份,所以当年的考试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全国各地的高考,主要集中在12月6日至22日这段时间。具体时间段有:12月6日至8日,12月9日至10日,12月11日至12日,或12月17日至18日,12月20日至22日。
当年,共有570多万人参加了高考,但是仅仅录取了30万人,可见竞争之激烈。
第二年,经过教育部研究决定,将高考时间从冬天提前到夏天,时间也全国统一,不再由各省自己定,当年的具体安排是:7月20日至23日,20日上午考政治,下午考物理;21日上午考数学,下午考化学;22日上午考语文,下午考外语。
到了高考第三年,也就是1979年,高考的时间再次提前,从原来的20日,提前到7日,具体为7月7日、8日、9日三天。这一时间一直沿用到2002年,期间除了1983年是特例之外,其他年份高考的时间都固定在7月7日至9日。
1983年,教育部把中专和技校的时间安排在7月7日至9日,而高考的时间安排在7月15日至7月17日。考中专技校在前,考大学在后,所以那一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
时间来到了2003年。那也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年,我国爆发了非典。很多学校都推迟开学了。虽然非典让一些学校推迟了开学,但是,那年的高考却提前了。从原来的7月提前到6月,时间确定为7日至8日。为何会有这样的调整呢?
原来,在非典尚未爆发之前,教育部就已经确定了当年高考的时间为6月7日、8日。因为,经过教育部调研发现,7月份气温较高,雨水较多,相对其它月份,自然灾害也比较多。为了解决高温天气和自然灾害对高考的影响,早在2001年的时候,教育部就已经决定2003年的高考设在6月7日至8日进行。所以2003年的高考没有提前,也没有推迟,而是本来就是那个时间。
从2003年后,高考的时间一直是6月7日和8日。当然,这期间也有一些特别的例子,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尽管5月12日距离高考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但是全国的高考时间并没有受到影响,而地震灾区的高考时间则被推迟到7月3日开考。当年的高考语文全国1卷,还使用了汶川地震作为作文题目:
以上就是高考自恢复以来考试时间的变化。我想,到明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高考时间应该还是会恢复到6月7日至8日这个时间吧!毕竟这个日期执行时间长,而且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了。
我本人是2005年参加高考的。那两天是阴雨天,第一天考语文,下着小雨,天气特别凉爽,很适合考场发挥。但是我本人成绩并不好,考得很糟糕,彻底辜负了那天的好天气。
93年出生高考是在哪一年
高考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是是我国相对公平选拔人才的方式,有多少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寒门逆袭的机会。虽然说通过高考成才,不是唯一的方式,但也是相对简单的方式。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考制度曾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沉寂了十年之久,在这期间许多莘莘学子不能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也积压很多的人才。直到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这一消息足以让全国年轻人振奋,奔走相告,欢声雀跃。那些曾经手已被磨成老茧的老学子们,重新拾起课本,备战高考,废寝忘食,挑灯夜读。那年的高考报名人数达540多万人,录取人数却只有二三十万人,少数人通过这届的高考改变了自己命运,正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其中有一位北京的文科女状元最引人嘱目,她叫刘学红,高考语文成绩99分,差一分就是满分,并且作文打满分,还刊登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被北京大学录取。
刘学红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里边,她从小就是一位学霸,中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活动,她被安排到当时北京密云县高岭公社第四林业大队。
在插队期间,刘学红很快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不怕脏、不怕累,什么活都抢着干。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推荐上大学来圆她的大学梦,因为那时是推荐上大学,如果你的“成分”不好,可能就上不了大学。
尽管她在大队里的表现很好,却也没能推荐上大学,名额给了村支书的女儿,这不免让人心生难过,但刘学红没有自暴自弃,相信是金子迟早会发光的。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1977年,刘学红迎来一个好消息:恢复高考招生。在当时,信息还不怎么发达,传到她耳中已是那年十月份,并且在12月份就要高考。她只有两个多月的备考时间,她能战胜高考吗?
刘学红也抓住了这个机遇,高考是她改变命运的开始。她跑了几十里山路去报名点报名参加高考,接下来她该如何备战高考呢?
距离高考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刘学红白天干活,晚上挑灯夜读,复习课本知识,好在她的基础比较扎实,复习起来感觉还行。但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学习资料匮乏,十年前的一套高考卷子成了复习至宝;他们白天劳动,晚上学习到深夜,甚至凌晨三四点钟睡觉也是常有的事。
在距离当年高考只有半个月的时候,她向大队请假半个月,全身心备战高考,和大队里几个知青互帮互助、互相鼓励,将自己反锁在家里复习,可以说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那年的高考在12月份寒冷的冬天,成千上万的学子,怀揣着梦想踏进考场,去迎接他们人生中重要的考试。在考场里,学子们奋笔疾书,考场外寒风瑟瑟,但他们的内心激情澎湃的。刘学红也是其中的一员,在考场上她超常发挥,取得很好的成绩。
等待考试结果是煎熬的,考后一个星期,她的父亲在一张报纸上看到“刘学红”这个名字。原来是她的作文《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刊登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她的作文打了满分,她将当“知青”的一年的所见所感,写进她的作文当中,文笔流畅,真情实感,让阅卷老师惊叹不已。
她的语文成绩得99分,差一分满分,其它科目也发挥得很好,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取得北京市文科状元,被北京大学新闻系录取。
她大学毕业后,以扎实的理论知识,被分配到《中国青年报》当记者,从一个小小的记者做到高层领导地位。刘学红随着时代转变,与时俱进,创办了“中青在线”网络媒体,成为老总。现在她已过六旬,退休在家,拥有幸福的人生。
她曾接受媒体采访说: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我要感谢那年的高考,不然我还在农村挖树,当一辈子农民。同时还寄语青少年:不负韶华,不悔青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知识改变命运,刘学红抓住了这机遇并为之努力奋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吃不了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呢?
79年的高考难么?录取率是多少
2012年。因为高考是在18岁那年进行高考的,因此93年出生高考时间是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难度稍高,197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468万人,录取人数28万人,录取率6.1(%),考试难度。1977年恢复高考,由于历史原因考生普遍基础差,所以当年考试试题难度相对较低。但是之后难度逐年加大,但相对现在而言还是很简单的。
竞争激烈。由于历史原因,一方面,造成大量的考生积压,另一方面,国家急需培养人才。也就是说既要解决上学问题,又不能放松质量问题。所以竞争特别激烈。
79年的高考状况:
当年最高学府的入学考试强调“通才教育”,不分文理科,考生不仅要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门门都得考。
此外,“军事训练”在当时也是高考科目之一,包括军队内务、野外勤务和步兵操练等。这几门科目考生稍有一门“瘸腿”,最后的成绩立刻会被“拖后腿”。这么看来想考进当时的名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虽然现在的学生看当年的高考题会觉得难或者简单,但它们的可比性其实并不强。毕竟大的时代背景不同,上课教材也不一样。学生平时学的知识不同考试题目自然有很大差距,而且那时候也不像现在的学生还会上很多培训班和补习班,用现在的视角去评判当时的考卷并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