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趋势 教育趋势

宋诗注重理趣的革新特征,宋诗理趣高考

tamoadmin 2024-07-09 人已围观

简介1.宋诗的风格,宋诗平淡风格形成以及以文为诗的脱唐现象思考2.著名的宋诗鉴赏3.宋诗与唐诗相比的特点是什么?4.富有理趣的诗歌宋诗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种因素互相融合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产生的,它呈现出独特的诗歌面貌.其特点可概括为:理性冷静、枯燥直露、旷达乐观.这些特征也使得宋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宋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诗歌的题材和语言趋于通俗化。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较唐人有了很

1.宋诗的风格,宋诗平淡风格形成以及以文为诗的脱唐现象思考

2.著名的宋诗鉴赏

3.宋诗与唐诗相比的特点是什么?

4.富有理趣的诗歌

宋诗注重理趣的革新特征,宋诗理趣高考

宋诗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种因素互相融合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产生的,它呈现出独特的诗歌面貌.其特点可概括为:理性冷静、枯燥直露、旷达乐观.这些特征也使得宋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宋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诗歌的题材和语言趋于通俗化。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较唐人有了很大的转变。宋诗在题材上较成功的开拓,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被宋人写入了诗中。比如苏轼曾咏水车,黄庭坚多咏茶之诗。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诗歌的语言也开始采用俗字俚语。

2.诗歌中鲜明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题。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宋诗中爱国主题的作品层出不穷,它是深沉的忧患意识的体现,是宋朝历时环境的产物。最能体现爱国主题和时代精神的是陆游和辛弃疾等英雄志士的激昂呼声。正是他们的作品,把爱国主义题材弘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诗歌的议论化和散文化。宋诗的特点,最主要的是议论化和散文化。“以文为诗”,是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宋诗议论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理趣。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中的人生哲理。但是宋诗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学,而是佛门的禅机。

4.诗歌平淡为美的风格追求。从思想内容上看,宋代诗歌比历代诗歌所反映的内容都广阔,与当代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结合得更紧密。宋人直接以诗歌议诗,很多诗就是针对某一政治事件而发。从艺术表现看,无论艺术构思、手法技巧,还是篇章结构、遣辞造句等方面均有所新,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散文句式、句法入诗,翻新与改进写作手法等等,形成与唐诗不同的特色。大体上唐诗主情致、风韵,宋诗主气骨、理趣。

宋诗的风格,宋诗平淡风格形成以及以文为诗的脱唐现象思考

理趣的诗词有:《童年理趣偶拾》。

理趣的诗词有:《童年理趣偶拾》。结构是:理(左右结构)趣(半包围结构)。拼音是:lǐqù。注音是:ㄌ一ˇㄑㄨ_。

理趣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指思理情致。2.义理情趣。

二、引证解释

⒈义理情趣。引《晋书·列女传·刘聪妻刘氏》:“每与诸兄论经义,理趣超远,诸兄深以叹伏。”《西游记》第一百回:“主公文辞高古,理趣渊微。”⒉指思理情致。引王_运《湘绮楼论唐诗》:“右丞诸作,吐属高华,实宜_阁;唯《哭殷瑶诗》为特沉痛;《黄花川》、《石门》等作,亦能得山水理趣。”

三、网络解释

理趣理趣,汉语词汇。拼音:lǐqù释义:1、义理情趣。2、指思理情致。

关于理趣的诗句

时以理趣洗有将理趣道儒宗鱼潜理趣真如灼

关于理趣的成语

待理不理个中妙趣相映成趣标情夺趣发科打趣爱理不理

关于理趣的词语

奇趣横生个中妙趣逸趣横生兴趣盎然风趣横生闲情逸趣相映成趣幽情雅趣发科打趣逐新趣异

关于理趣的造句

1、两篇的语言都没有引经据典,都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没有骈文俪句,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理趣盎然。

2、诗歌既有清新自然、颇具理趣的山水诗,也有深沉练达、含蓄蕴藉的咏怀诗。

3、杜甫哲理诗对宋诗理趣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是宋诗理趣的开山祖师。

4、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5、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理趣的详细信息

著名的宋诗鉴赏

原创:江城子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题目:以林逋《山园小梅》、欧阳修《戏答元珍》、梅尧臣《鲁山山行》为例分析宋诗平淡风格形成以及以文为诗的脱唐现象思考。

一、宋诗平淡风格的形成

总述 :平淡美可以说是宋代诗学的主流思想,处于宋代时序的重心位置。平淡美之追求,发端于梅尧臣,成熟于苏轼、黄庭坚。平淡并非平庸浅俗,而是要求“意新语工,得前人未道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出自《六一诗话》),指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一种超越了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 “平淡”作为宋诗学的重要审美理想,在宋代不仅在观念形态上得到重视,而且在实践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风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具体分析如下:

<1>梅尧臣《鲁山山行》:----静谧恬淡无萧瑟,意新语工有野情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知人论世,梅尧臣在艺术风格上提出平淡论,在《林和靖先生诗集序》一文中写道:“其顺物玩情之为诗,则平淡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趣尚博远寄适于诗尔。”又云:“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平淡”是梅所极力追求的艺术境界。所谓“平淡”,并不意味着平庸和浅易;恰恰相反,他是主张以极其朴素的语言和高度的写作技巧,表现出作品的内容。

意新语工概述: “自古逢秋悲寂寥”,但诗人摆脱了传统的“悲秋”主题敏锐地捕捉到山间秋景独有的一面,以清疏之笔写晚秋山间的宁静恬淡之美,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野情”。首联使用倒装句,起得突兀;尾联收之以问句结得蓄籍,云外一声鸡,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中间两联属对精工而又洒脱,“改”“迷”“升”“饮”用得贴切精当,让人玩味不已,以动写静,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1)首联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诗人初到鲁山,便发出一声兴奋的呼喊—果然能满足我喜爱山野大自然景色的情趣,连绵的山峰高高低低皆由自然,这与我那不受拘束的野情真是一拍即合,诗人用一个倒装句把不可抑制的喜悦之情表达出来,此句写景写情,浑然一体,也定下了全诗欣喜的感情基调。

(2)颔联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随着诗人的脚步不断呈现在诗人面前,即使同一座山峰,因为视觉的不同,也如魔术师一样不断变换着自己的美貌,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给人以无限的新意和美感,可见这一个“改”字妙用。诗人独行,品味着那迷人的风光,不知不觉迷路了,这一个“迷”字用的极佳,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由迷恋风光到迷路,既说明风景之美,又说明诗人游兴之浓,是诗人野情的自然体现。

(4)尾联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耐人寻味,这是虚景,给人以无穷的想象:这是怎样的人家?这大山深处还藏着多少美景?……

<2>林逋《山园小梅》: ----梅自高洁心亦芳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3>欧阳修《戏答元珍》:------情韵幽致,一唱三叹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欧阳修的诗歌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而且将议论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风格平易流丽。诗的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破“早春”之题:夷陵小城,地处偏远,山重水满,虽然已是二月,却依然春风难到,百花未开。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气象,又抒发了自己山居寂寞的情怀。开头二句起得超妙,欧阳修自己也颇为自得,他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

二、对宋诗的“以文为诗” 脱唐现象的思考

(1)时代背景

一、 宋代是一个充满了论辩性的理性时代 。积贫积弱的国家形势,形成了宋朝议论化的时代氛围。运用议论方式,恰当地表达了宋人心灵中“尚理”的审美内涵。

二、 诗歌适应理性化时代的需要,转向议论化的创作道路。

1.从学术文化思想方面看,北宋兴起的理性主义的论辩思潮,促成了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融会。这对宋诗议论特点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2.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它在反对浮靡骈文,及“罢去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精神,更直接推动了宋诗走向新体制。

三、宋代由于政治集权,社会变革,经济转折,尤其在文化方面,理学发达,易学繁盛,禅风流行,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会贯通,再加上怀疑与创新的开拓精神的发扬,遂发展成一股思辩之风、崇尚义理之习。

四、盛唐的杜甫,中唐的韩愈已直接倡导“以文为诗”,其议论之作直接影响到宋时的欧阳修及苏轼诸人。“以文为诗”是韩愈在诗歌实践中,把散文的笔法引入到诗歌当中。韩愈则开拓诗歌的境界,其对宋代诗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含义

“以文为诗”即诗多记叙铺陈,好以议论直言感受。这种诗风称为“散文化”。宋诗中的 “议论” ,实指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即以议论的概括方式进行诗歌创作;宋诗往往以议论融合叙事,或与抒情、写景紧密结合;或以议论作为全篇的精神支柱;或将议论作为情感郁结后的喷发,再借形象的语言为表现手段,使诗作情韵、理趣兼备,并有机交融,化为一体。 “理趣” 则指诗歌内容方面的哲理和奇趣,表现的是人生哲理和生活理趣。这二者作为宋诗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宋诗重说理,以议论理趣见长。这不仅符合了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而且还是富有独特性的创造和开拓,是对盛唐成就的一种超越。这样说来,其二, 宋诗的议论特色,是时代、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反映。

(3)评价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几成后人公认的纲领性批评。但这还不够,需要以辨证观点对宋诗进行具体、深层的分析,追寻其有别于传统诗歌的独特风貌及其深层特质。

1. 严羽 指出宋诗的弊端在于“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夫岂不工,终非古人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为一厄也。” 严羽认为,宋诗缺乏一唱三叹之音,缺乏兴致,因而也就失去了诗歌的审美品格,对宋代的以黄庭坚为代表的主流诗派多采取否定态度。在严羽看来,宋诗缺少唐诗那种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根源在于诗人对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悟”的缺失。 严羽敏锐地发现并切实抓住了宋诗的病症,提出诊疗的方案是“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妙悟”是严羽诗歌理论的核心,他认为韩愈学问高出孟浩然,但其诗远逊于孟,这就是因为孟浩然的诗“惟在妙悟”。

2. 明代中叶李东阳 在《麓堂诗话》中抨击 “宋人于诗无所得”,缺乏诗的“天真兴致” 复古派代表李梦阳 更是尖锐地指出“ 宋人主理不主调”,犹如衣冠木偶 ,与严羽的“兴趣”之说显然有某种渊源。

3. 清人吴之振 在《宋诗钞序》中就曾这样阐明唐诗和宋诗之间的关系:“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得,皮毛尽落,精神犹存”。 而 缪彦威 先生在《论宋诗》中也已经扼要地指出宋人“变唐人之所己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发”。其中关于“唐宋诗之异点”的那番评论颇妙“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 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 ”

4. 宋诗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 它反映了诗人的忧患意识、内省态度、理性精神和人文旨趣;从审美上看,它追求格、韵、味、趣的统一;从创作上看,它融合师古与创新,兼重规则与自由。“以文为诗”的这种散文化诗风大大提高了诗歌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

5. “以文为诗”的最终成果是使传统诗歌在功能上从主情向重意转换,在表现上对题材范围多方面拓展。这表现在包含着强烈社会政治意识的议论化方法和特征的大量增加和强化。

宋诗与唐诗相比的特点是什么?

著名的宋诗鉴赏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

 次元明韵寄子由

 黄庭坚

 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铜章行问道,定知石友许忘年。

 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半世交往,亲密的情谊像流水般地过去,有几人能建立功名,绘像在凌烟?又是春风,又是春雨,又是番春花过眼;我怅望着江南,怅望着江北,只见到波浪拍天。我想解下铜印辞去官职前去寻求人生的真谛,但欲归不得,日月相催,都已是白发苍颜。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是诗人蛰居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既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诗人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

富有理趣的诗歌

整个宋诗要与唐诗比起来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理趣”上了。重理趣,一方面使很多宋诗味同嚼蜡,另方面也确实产生了不少佳作,特别是用绝句这种言少意长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增强了说理的蕴藉和厚味,使理趣大大地诗意化了。

01

人的至高境界就是“如水”

《老子·八章》

先秦·佚名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认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这样的人,愿意到别人不愿意到的地方去,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具有慈爱的精神,能够尽其所能去帮助、救济人。他们不和别人争夺功名利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王者。

02

不被世俗蒙蔽,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03

人生艰难,要百折不挠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04

时间是检验真伪的最好方法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文章标签: # 宋诗 # 理趣 #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