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高中历史高考试题分析_高中历史高考试题
tamoadmin 2024-05-27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2.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方法3.高三历史的答题注意事项分析4.哪位老师可以讲解一下高中历史 12分史论结合题的做题方法和要求?5.高中历史,请用专业知识解答,为什么中国的粮票会退出历史舞台,注意专业知识,视为高考文综历史大题 回 高中历史答题术语万能模板 高中历史答题术语万能模板,高考是每个人的一个转折点,历史在高考中占的
1.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2.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3.高三历史的答题注意事项分析
4.哪位老师可以讲解一下高中历史 12分史论结合题的做题方法和要求?
5.高中历史,请用专业知识解答,为什么中国的粮票会退出历史舞台,注意专业知识,视为高考文综历史大题 回
高中历史答题术语万能模板
高中历史答题术语万能模板,高考是每个人的一个转折点,历史在高考中占的分量也是很重要的,那历史考试怎么答题才能拿高分呢,其实这是有技巧的,下面我和大家分享高中历史答题术语万能模板。
高中历史答题术语万能模板1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必备术语大全:历史条件、原因答题万能句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高中历史答题术语万能模板2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用一个大圆圈所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末多的空缺,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因而可知,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1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
1、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为了开拓中国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 林则徐)
2、经过:1840-1842
3、结果:
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内容:a割香港岛 c.赔款2100万银元
b.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 d.协定关税
(ps:b、d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赁土地房屋。
4、影响: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a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经济关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社会矛盾:由单一的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转变;
d.革命任务:由反封建变为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e.思想 文化 :由闭关自守盲目自大,转变为开始向西方学习。)
5.中国战败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专制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②客观: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③主观:清王朝腐朽落后,军备废弛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58-1860) 英法火烧圆明园
1.原因: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拒。
2.结果:
1858年《天津条约》:①十口通商;②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允许外国商人到中国内地经商,游历和传教;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ps:各条约详细内容看课本+美俄趁火打劫)
3、影响:
①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重视科技创新发展生产力;要有忧患意识,与时俱进的精神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2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运动过程(1851-1864)
1.开始标志:1851金田起义。
2.初建政权:永安建制
3.正式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与清廷对峙。
4.军事全盛:北伐西征。
5.由盛转衰:1856年天京变乱。
6.结束:1864年天京陷落。
Ps:失败的原因: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二、《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思想:绝对平均主义。
2.核心内容: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3.评价:
①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②革命性: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③空想性: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④落后性:追求小农经济,落后于时代潮流。
三、《资政新篇》:1859,洪仁玕
1.目的:重新振兴太平天国。
2.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主义的设计,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未能实行。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3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爆发原因:
①根本原因:为了适应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以及日本制定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
牙山丰岛海战→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黄海海战(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旅顺大连被占)→威海卫战役(全军覆没,丁汝昌,刘步蟾自杀)
3.结果: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影响:列强侵略中国的手段发生了变化,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欧美列强默认或支持的态度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进一步瓜分中国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 口号 :扶清灭洋)
2.结果:清廷战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4
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背景
1.政治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基础:清末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兴中会、华兴会、同盟会)
5.军事基础:各地开展武装起义(其中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6.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导致湖北防务空虚。
Ps: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三民主义)。
二、经过:
1.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1912年 元旦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体现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制内阁。)
三、结果: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
1912年2月12号,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四、评价:
1、性质: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成功!):
①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经济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局限性(失败!)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原因: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5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3.评价:
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意义: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
二、中国***的诞生
中国***成立于1921年。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国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和中国***犯了右倾错误,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导致革命失败。(失败的标志: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6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1927.08.01)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核心)和根据地建设。(中国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3.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三、红军长征(1934-1936):
1、原因:根本原因:党内犯了左倾错误;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转折: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3.胜利结束:1936年甘肃会宁会师。
意义:红军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7
第16课 抗日战争
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是淞沪、太原、徐州、武汉(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作用是迟滞了日本侵略。
2.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本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3.国民党是片面抗战路线,中国***是全面抗战路线。
4.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
5、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
中国胜利的原因是:
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2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8
第17课 解放战争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阶段:
1.1945年《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但是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1946年签订政协协议,但是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二、战争阶段:
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Ps:中国***采取运动战的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2.战略反攻序幕的揭开: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战略决战:辽沈战役(1948年9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4.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号,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三、胜利阶段:
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 经验 :
①中共的正确领导(核心); ②马列主义,(灵魂); ③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方向); ④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基础) ⑤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中坚); ⑥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保障)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四单元)
★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个单元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
★ 高中必备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一)把握几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几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开放型、历史小论文。下面对几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等。
7、历史小论文。小论文式成文式材料解析题。这种着眼于“文字表达”的命题方问方面,第一步提出要求,指示作答的方向;在表述方面,要求成文,字数限制在200字左右,试卷明文规定的除外;在评分方面,采取分档给分的办法。解答这类题,除了对材料题的一般要求外,更应注意:
①由于小论文式的材料题的设问比较笼统,因此,不可能用设问来提示阅读。所以审题时,对材料的阅读要更加求精求细,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息。
②处理材料时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理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学知识的体系中去,才能形成正确结论。
③回答此类解析题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表述成文。它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
第二,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材料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不论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历史知识乱发挥,是不可取的。因此,历史小论文不管是评述题,还是论证题,都应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进行回答。
第三,文章应体现论说文的三要素。观点要鲜明,中心要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论据要充分,有理有据;论证要有力,有逻辑性,分清层次,条理清楚。
第四,对文字的组织要更加注意抓住关键,高度概括,文字简明准确。文章中主体要明确,时间、空间要清楚,层次要分明。因为此类题一般都有字数限制,所以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了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打草稿,或列腹稿后,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简练、抓住要害。
(二)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主题等,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需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最好采用“序号化”,如:①②⑶。
(三)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可适当展开,尽量不遗漏,力求全面。(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方法:以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列出相关的项目;然后与另一个对比。
原则:(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4)与课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结合。
(四)、组织答案注意事项。
第一,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并且按要求回答,即注意答题依据和限制性条件,如提问为“根据材料……”,那么,答案主要来自相关材料;如提问为“根据所学知回答”,那么,答案主要为所学课本知识;如果没有规定答题的依据,则要视材料和问题来定,同时注意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第二,如果某一问有几个要求回答的中心词,那么在作答时最好把表示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具体答案前面。
第三,组织答案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一般一问为一段,一问有几个答案要点的话,用序号标示出来。
第四,根据具体问题和提问赋分确定答案的多少,如“内容”“措施”“原因”“意义”“异同”等应多答;赋分多的要多答,赋分少的要简答。
第五,对于“启示”“说明”“经验教训”类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和组织答案,不要在某一个方面展开叙述或分析。
第六,对于认为很难的问题,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能答多少就答多少,不要空题,因为高考评卷时,对错答的不负分,另外,对于那些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评分标准往往是“答案合理即可得分”,实际上给每位考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第七、语言准确、规范,逻辑紧密、史论结合。
第八、要使用正确的历史名词、历史术语。从高考文综历史评分细则来看,其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或者不给分。历史学科中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例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君主立宪制、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世界格局、全球化等,必须准确表达,不能张冠李戴
第九、注意答案的完整性: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广度第一,深度第二),层次性(分时间、空间、分类别)
(五)、常见思维模式
模式1:对比近代不平等条约:时代背景+签约国+内容+对中国危害;
模式2:统一局面:背景+由谁统一+政权建设+地位+疆域+结局;
模式3:农业发展的表现:工具发明与改进+耕种方法+生产经验积累+农作物种植和推广+开垦荒地、施肥+兴修水利+开发边疆;
模式3: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手工业部门的扩展+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
模式4:商业:商品种类+集市和城市+货币+对外贸易;
模式5:文化特点:时代特征+风格+影响+世界地位+是否兼收并蓄+是否全面发展;
模式6:分析革命运动的原因和背景:矛盾冲突+谁参加谁领导+以何手段发动+导火索;
模式7:分析战争胜败原因:性质+领导因素+民众因素+战略战术因素+内部关系+敌方的战备+交战国双方综合国力因素+国际因素;
模式8: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的方针、措施与用人是否得当+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负担;
模式9: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条件:资本+雇佣劳动力+生产技术+原料+环境+市场;
模式10:政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观条件(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组织干部条件);
模式11:文化发展的原因: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前代;
模式1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的交流+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六)、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思考模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历史特点类
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4、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
(2)原因深度:→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一般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5、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6、目的、动机:→直接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7、比较类:
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8、影响、作用或意义类:
影响、作用或意义=(积极+消极) + (国内+国际) + (经济+政治+文化) +当前影响+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国家+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9、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10、性质分析类:
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11、历史评价类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⑵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⑶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
12、启示、认识类: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13、开放性材料论述题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否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自己的观点不得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违背,但是材料观点可以具体看待。第五,论述要全面,一般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高三历史的答题注意事项分析
高中历史选择题怎么答,解题的指导方法是什么?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方法”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与方法选择题具有客观性公正性等特点,是当前高考不可或缺的重要题型。从选择题分数在试卷中的比重来看,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基础知识好不一定能考好,但没有基础知识做后盾却一定考不好。而所谓基础,包括高中历史必修课本中所学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背景目的影响评价,基础知识可以帮我们在考场上迅速排除那些明显错误的白痴选项,节省大量时间。
排除法是在做高考历史选择题最常用而且屡试不爽的妙招,但是如果想要排除的又准又快,就要掌握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排除法的几个种类:
(1) 白痴选项排除法就是那种明显不合史实的选项。
(2) 无关选项排除法是指那些与题干内容无关或者与题目要求无关的选项。
(3) 片面选项排除法主要是指那些只概括出材料的某一方面,但忽视了材料另一方面内容的选项。
(4) 高考材料主语就是材料中主要围绕的那个行为主体,而选项往往设置其他的行为主体作为干扰项,若遇见这样的选项也要果断排除。
(1)因果推理法:我们做题时常常感觉有些选项很对,但若仔细推敲,则会发现它和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构不成因果联系,这样的选项特别具有迷惑性,所以我们做题时要培养这种历史思维。
(2) 材料主旨确定法:每个材料都有主旨,选择题就是让我们选择一个符合材料主旨的选项。主旨就是指挥棒,让咱往东咱不能往西,让咱打狗咱不能掐鸡。
(1)凝神聚力,聚精会神。一定要保持做题时有百分之百的专注度。
(2)笔不离手,圈画重点。题目中的时间无论是什么一定要勾画出来,其次要勾画关键人物,时间以及反复出现的字词。
(3)理解大意,划分层次。划分出材料都讲了哪些方面的事儿,大致表达什么意思。
(4)找准主语,抓住主旨。
(5)快速排除,快准稳狠。
(1)认真分析你的错题,这点非常重要,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错,原因是什么,是基础不牢?审题不清?思路跑偏?还是别的什么?另外还要想清楚你怎么才能避免题不二错,不在一个坑上跌倒两次。
(2)多和老师交流,注意模仿老师分析问题的视角和逻辑链。
(3)总结题型,总结套路,总结失误角度。
拓展阅读:高中历史大题万能答题方法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方法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政治+经济+思想)(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4、根本原因类: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思路有哪些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哪位老师可以讲解一下高中历史 12分史论结合题的做题方法和要求?
#高三# 导语答题中想要获得比较高的分数,需要学生注意一些的答题的注意事项,下面 无 将为大家带来高考的答题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注意高考历史的答题注意事项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3、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自然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4、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5、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6、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首先要在正式答题前,在草稿纸上列举本论述题的简单提纲。其次按照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取有效的、有足够历史依据的信息结论;第二,列举史实,分层次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主要是提升自己看问题的层次、体现自己的知识联系水平)。最后还要注意:论述题不要罗列要点,不加序号如①②③,利用段落来体现你回答问题的层次。
高考历史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
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
三要在形式上“三化”,
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
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
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1、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
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2、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3、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
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4、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
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5、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
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6、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
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
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7、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
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
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8、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
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
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9、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0、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
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1、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2、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
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高中历史的有效复习的方法
改善记忆效率的策略
普及人脑记忆的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主要利用历史第二课堂,开设高中历史复习记忆微型讲座,邀请在记忆心理学方面有专长的老师讲解人脑记忆的科学知识,也适时地让少数在这方面学有心得的学生现身说法。当然,记忆心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指望通过几次讲座就能让学生谙熟其规律是不现实的。为了能够让学生持久关注这一问题,课题组成员还分工编印了名为“探究人脑记忆奥秘,改善历史记忆效能”的小册子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一步学习和消化。
杜绝满目地背诵
高中历史课外书看得太多太杂溶剂记不住,甚至混乱你原本已经记住额高中历史知识,这个现象在我们当时的班上的一些女生身上我感觉特别严重,这是个误区。
调动各种感官
实践告诉我们,记忆时若只有一种感官单通道地记忆,效果远不如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好。高中历史复习有效复习所以在记忆高中历史知识时,除了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外,还应多动口、多动手,以增强记忆效果。当然,历史记忆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在今后的教研实践中充分调动广大师生,不断挖掘校本资源,才能把“如何改善历史记忆效率”这一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为实现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理解是高中历史复习记忆的前提,而有效复习方法则提高记忆效率的保障。
而实际上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时,经常运用多种方法的只占五分之一左右,偶尔用一两种方法不到一半,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时,几乎从不讲究方法。“我脑子聪明,不需要方法”甚至成为个别优等生的口头禅,自豪感溢于言表。事实上,高中历史复习即使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从外部环境选择、高中历史复习记忆主体变通、记忆对象重组和记忆手段创新等方面去因地制宜地掌握恰当的技巧,要想铭记历史,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高中历史,请用专业知识解答,为什么中国的粮票会退出历史舞台,注意专业知识,视为高考文综历史大题 回
一、提炼观点
二、判断表态
三、揭露真相+认识升华(典型史实、史论结合)
这类题和其他题不同,不要序号化,要分成三段。
第一段: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论点,本段答题模板:“我认为:…”
第二段也是最关键的核心部分,即论证自己的观点,多采取举例论证,例子最好是一个中国的,一个西方的,一个正面的,一个反面的。
第三段,再扣自己的观点,可以换一种与第一段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本段答题模板:“综上所述,…”这道题和语文的议论文极为相似,就是写一篇小论文,要注意的是,每段的开头要空出两个字的地方。
粮票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购粮凭证。新中国粮票从1955年开始正式发行,到1993年停止流通。在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候计划经济体制乃至粮票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好处,但是在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生产力得到提高,粮票的存在不在对我国经济有好处反而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因而在1993年我国全面停止了粮票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