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高考300实词_高考300个实词
tamoadmin 2024-07-21 人已围观
简介我没有找到相关的翻译,但是可以给你提供相关题目的答案和解读。2011学年闵行区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试卷文言文1解读莘格高中 李涛 解读(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8分) ①曹觐,字仲宾,曹修礼子也。叔修古卒,无子,天章阁待制杜杞为言于朝,授觐建州司户参军,为修古后。皇祐中,以太子中舍知封州。侬智高叛,攻陷邕管,趋广州。行至封州,州人未尝知兵,士卒才百人,不任战斗,又无
我没有找到相关的翻译,但是可以给你提供相关题目的答案和解读。
2011学年闵行区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试卷文言文1解读
莘格高中 李涛 解读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8分)
①曹觐,字仲宾,曹修礼子也。叔修古卒,无子,天章阁待制杜杞为言于朝,授觐建州司户参军,为修古后。皇祐中,以太子中舍知封州。侬智高叛,攻陷邕管,趋广州。行至封州,州人未尝知兵,士卒才百人,不任战斗,又无城隍以守⑴,或劝觐遁去,觐正色叱之曰:“吾守臣也,有死而已,敢言避贼者斩。”麾都监陈晔引兵迎击贼,封州令率乡丁、弓手继进。贼众数百倍,晔兵败走,乡丁亦溃。觐率从卒决战不胜,被执。贼戒勿杀,捽使拜⑵,且诱之曰:“从我,得美官,付汝兵柄,以女妻汝。”觐不肯拜,且詈曰:“人臣惟北面拜天子,我岂从尔苟生邪!速杀我,幸矣。”贼犹惜不杀,徙置舟中,觐不食者两日,探怀中印章授其从卒曰:“我且死,若求间道以此上官。”贼知其无降意,害之。至死诟贼声不绝,投尸江中,时年三十五。
②当智高之反,乘岭南无备,州县吏往往望风窜匿,故贼所向辄下,独觐与孔宗旦、赵师旦能以死守。后田瑜安抚广南,乃为觐立庙封州。
注释:⑴城隍:此指护城河。⑵捽:揪住。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为修古后( ) ⑵以太子中舍知封州( )
⑶麾都监陈晔引兵迎击贼( ) ⑷故贼所向辄下( )
18.下列加点词与“以女妻汝”中的“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
B. 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C. 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19.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字用法和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又无城隍以守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B.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病梅馆记》)
C.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D.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0.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我岂从尔苟生邪!速杀我,幸矣。
⑵我且死,若求间道以此上官。
21.阅读第②段,分析作者写第二段的用意。(2分)
。
22. 阅读全文,概述曹觐的性格特点。(2分)
。
17.测量目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能力层级为B级
考点辨识实词解释
题 型填空题
方法点拨本文选自《宋史·列传》,属于史传文,传主是曹觐,围绕主人公主要叙述了三件事:(1)抵挡叛军(2)至死不屈(3)补叙影响,文章在阅读上难易适中,较为流畅。
实词解释,对于考生而言,一定要明确加点词解说的意义,应是该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而不一定是其本义或书本上所学意义。这类考题,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的文言功底,也可以教给学生一些临场考试的方法,如“词义联想法”、“成语(俗语)印证法”、“语境推断法”、“语法定位法”以及“对称比照法”等。
第一个“后”,应是名词,结合上下文句可以知道曹觐的叔叔曹修古“无子”,因而“为修古后”这里的“后”应当是“后人、后代”;第二个“知”是一个常见的实词,也是《考试手册》规定《高考300实词手册》中之一,属于初中140个实词范畴,通过文句“以太子中舍知封州”可以知道,这里的“知”是一个动词,应当解释为“掌管、治理”,这是知的常见义项,应当给学生讲清楚,千万不能含混不清而误解为“做知州/府”,解释这个词我们可以通过俗语印证法,如知州、知府和知县中的“知”,便是“掌管”义项,诸如此类的还有“宰相”的“宰”、“司令”的“司”等;第三个“引”,也是选自《高考300实词手册》中之一,属于初中140个实词范畴,“引”的本义是“拉”,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以及《左忠毅公逸事》中都有涉及,句子“引兵迎击贼”,“引”的对象是“军队”,所以解释为“带领”更恰当,教材相同义项例句,如“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第四个“下”,在文句“故贼所向辄下”中应当是动词,属于名动活用,结合前后语句应当解释为“攻下、攻占”更为恰当,教材相同义项例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但如果解释为“进攻、攻打”则不能算对,因为结合语境,这里强调的是攻打后的结果。
参考答案(1)后人、后代、继承人 (2)掌管、管理、主管
(3)带领、率领 (4)攻下、攻占
18.测量目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考点辨识词类活用
题 型选择题
方法点拨选项肢四个例句分别出自六册教材,体现命题者将高考测试与课内知识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这也是近年来高考古文考查的常见形式,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足够重视。
例句“以女妻汝”中的“妻”是名动活用,A.“则刘病日笃”出自高中第五册《陈情表》,其中“日”,一天天地,是名状用法,故不选;C“赢粮而景从”出自高中第四册《过秦论》“景”,通“影”,像影子一样,名状用法,故不选;D“常以身翼蔽沛公”出自高中第五册《鸿门宴》,翼,像鸟翅膀一样,名状用法,故不选,B“非能水也”出自高中第四册《劝学》,水,游水、游泳,名动用法,故选。
参考答案B
19.测量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考点辨识虚词意思和词性
题 型选择题
方法点拨例句“又无城隍以守”中的“以”的意思是“来”,用法(词性)为表目的的连词,ABCD四个选项肢也都出自教材,通过比对,A、B两个选项中的“以”都是介词,意义分别是“因为”“凭借”,故不选;D选项中的“以”是连词,但表示并列关系,意义为“并且”,故不选;C选项中的是目的连词,“来”,故选。
参考答案C
20.测量目标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考点辨识句子翻译
题 型陈述题
方法点拨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字字落实的一件事,但其中包含很多细节需要我们注意,比如:句式调整、补充,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在每年高考阅卷中这6分的市均分基本上在2分上面一点,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也得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指导,如:保留专有名词,解释实词,调整句式,补充成分等,另外这类题一般每个小题3分,对应3个分点,所以必须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分点意识,争取在考场中少丢分。
参考答案
(1)我怎么会顺从你苟且偷生呢?赶快杀了我,我将感到。(分点:从、苟生、补充主语)
(2)我将死了,你寻找小路(逃跑)把这官印上交给官府。(分点:且、若、上)
21.测量目标分析段在文中的作用,能力层级为C级
考点辨识段落的作用
题 型陈述题
方法点拨史传文的选段一般主要侧重通过塑造人物,因而,这题的考点虽然是段落的作用简述,但基本上不涉及结构方面的表达效果,而更侧重于内容方面,通过阅读不难发现,第②段作者主要通过“望风窜匿的州县官吏”与誓死报国的曹觐等人形成鲜明对比,依此彰显曹觐英勇杀敌报国的行为,以及死后得到后人尊重的影响等。但需要指出的是,从全文来看,文章的主人公是曹觐,且用墨最著,而“望风窜匿者”仅一笔带过,因而从全文去考查,分析这里的表现手法为“反衬”或“补叙”也可以,考生答题时应做到:点明手法+表现效果(突出曹觐英勇行为或对后人产生的积极影响/得到后人尊敬)。
参考答案作者用反衬/对比手法,形象鲜明地突出曹觐英勇抗敌的行为以及死后受到后人的敬重。
22.测量目标考查对文章整体感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考点辨识人物性格概括
题 型概述题
方法点拨通过全文阅读,不难发现,本文传主是一员武将,在面临叛军来袭时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而其性格中的核心特点应该是:忠、勇,学生在答题时基本都能设计,这类题,考生答题时一定得注意性格特点地概括应当以文中主要为依据,不能想当然,其次,答案信息一定要全面而确切。
参考答案忠于职守、英勇无畏、性格刚烈、不为名利所动。(答对一点给1分)
1. 文言文的快速分析方法
我的几点体会,供借鉴:一、由浅入深。
你说的古书范围较广,但不论哪一方面的都要按照先易后难的程序。比如你对《史记》或史书有兴趣,可以先读其中的故事及译本,把其中的一些精彩段落熟读甚至背过,然后再去读整本的原著。
在基础未打好之前去读艰深的,只能破坏你的兴趣。二、掌握规律。
在熟读一些文言文的基础上,掌握文言文在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比如通字、词的古今异义、各种句式、用语的倒装等。
三、坚持不懈。不要三分钟的热乎劲,也不要三更鼓五更鸡,只需要每天熟读上一篇即可,但一定要每天都不间隔。
需知这样看似很慢但一年就有300多篇的积累,有300篇做底子,加之借助工具书,你什么古书都可以读。四、读写结合。
光去阅读未免水过地皮湿,准备个小本子,把重要的亲自记下来,觉得没有可记的就把原文抄一遍,一定会加深印象。文言词汇学习六法 一、记诵法。
记诵,是学习文言词汇的最基本方法。特别是以下词汇更应记诵。
1.古汉语中为常用词汇,现在却已消亡的。如“朕”古代是指皇帝的自称,可现今却只有“皇帝”一词,而没有“朕”这一说法了。
类似的还有:、殂、闾、谪、宦等。 2.现代汉语中虽有此词,但意义却发生变化,古今意义似同而实异。
如“涕”古指“眼泪”,今指鼻涕。“信”古义为“真实”今为“相信”、“信任”。
“虽”古义是“即使”,今义是“虽然”。 二、联系法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虽有发展变异,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可以今推古。
1.联系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
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记号为主。如想知“郭”的意思,我们可以联系当今词语“城郭”,其实“郭”即“外城”之意,又如“故”当今有变故、缘故、故意、故乡、故交、病故等词,古代的“故”则集上述“故”的意义于一身。
2.联系古代流传下来的成语,熟语、方言土语等,如“敝”,古义为“破旧”,这一意义至今仍保留在成语“敝帚自珍”之中,“敝”的另一义项是作谦词,用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今有熟语“敝人”、“敝姓”。
三.比照法。 该法是利用古汉语中同义词连用、对偶、互文等语言特点来了解古义,如《出师表》中“咨诹善道”中的“咨”、“诹”即为同义词连用,都是“询问”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求”、“责”均为“要求”之意,“全”、“备”均有“完备”之意。
另外把同义词中的不同之处加以比较并编成歌诀来记,也不失为一种迅速有效的方法。如“有声有泪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
有声无泪谓之号”。 四、分析法 1.分析汉字。
即分析汉字本身的特点来理解其意义。如“监”描摹的是人低头看水盘(古时以水盘为镜)之状,引伸为监督,又如“淼”字是利用古代“三”表多数的特点,表示大水。
此外,还可以利用偏旁或推知古词义的范畴。如从“石”的多与“石头”有关,《活板》中“则字平如砥”的“砥”即指磨刀石。
2.分析词汇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确定词义。如《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的“策”,后面有代指千里马的“之”,所以应解释为“鞭打”。
五、抽绎法 古汉语词汇中,有许多是多义词,逐一记住是很困难的,因此可抓住一个比较概括的意义,然后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再作变化。如古汉语中“为”字是典型的多义词,在初中文言文中仅作动词就有一二十种用法,因此,我们可以避繁就简,只要抓住一个基本义“做(事)”即可。
六、归纳法 与“抽绎法”相反。我们可以把分散于不同课文中的某词汇的不同用法归纳起来,加以比较鉴别,从而全而了解该词汇的意义。
如“属”字:(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司命之所属。
(3)属予作文以记之。(4)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在(1)中作“类”讲,在(2)中作“隶属讲”,在(3)中同“嘱”,嘱托的意思,在(4)中作“相连系”讲。 解答文言文阅读题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一是“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二是“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明确了这些要求,有助于我们在学习文言文课文时落实重点,也有助于复习迎考时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走入盲区。 其次,要把握好文言文阅读题综合性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题的综合性体现在对多种知识的考查上,其中对选文的出处、作者所在的朝代、与作者相关的其他情况、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句意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内容占了相当的比例。对这部分知识,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知识落实到实处,在考试时就不会手足无措,另外还有一部分试题牵涉到文章的思路、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
作者的感情倾向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等,解答这部分试题,要认真分析试题提供的语段,把现代文阅读的方法、技巧移植到文言文阅读上来,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障碍是古今语言的不同。
在解答文言文阅读题时,要把这种古代语言转换成现代汉语。一般来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的语段,均选自教材中的基本课文,由于这些课文在平时学习时老师都讲过,因而这种语言转换的过程并不。
2. 理解古文的方法一、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多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二、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古汉语中的文言词分为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两大类,学习文言文,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对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谈谈文言实词的学习和掌握。所谓文言实词,传统的说法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了学习上的方便,通常把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都看成实词。主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要学习掌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习惯使某类词临时改变原来的词性和语法功能,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现象很多,如: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数词活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等都是学习文言文中常见到的词类活用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实词的特殊活用现象,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
(二)要学习和掌握通字。通字就是同音代替字,即用一个同音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同音的字的义。掌握好通字的学习对学生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三)要学习和掌握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几个意思。一词多义在古汉语里是很普遍的现象。同一个词的意义之间,关系有很密切的;也有不密切的;甚至有很疏远的。因此,一个词的意义,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才能确定。
(四)要学习和掌握古今异义。亦即古今同形异义词语。
其次,要学习与掌握文言虚词。人们常说:“之、乎、也、者、矣、焉、哉,用得妙了是秀才”。掌握的具体方法是:⑴结合语境就句学习,学习文言虚词如学习实词一样应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离开了句子就无从理解其义。⑵分析归纳,注重积累。⑶牢记复音虚词,把握固定格式。
三、要学习和掌握常用的文言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式;三句子成分的位置。这类句式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四句子成分的省略。即所谓的省略句;五固定句式。
四、掌握文言文一般的翻译方法。文言文的翻译就是用规范的现代普通话来翻译文言文,真正做到“信”、“达”、“雅”。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除了直译和意译两种形式配合外,还有对译、增补、替换、保留、删削、调序这六种方法。
3. 文言文快速理解的方法是什么文言 *** 题方法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4. 文言文阅读技巧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应是有机的统一,而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
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程序化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五步阅读法。
一、预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
(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
(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 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
(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
(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三、解读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四、品读 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
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
(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五、诵读 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
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
(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
(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5. 文言文的解题技巧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并且从2004年开始,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能够更好地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备考,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
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
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
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6: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
“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
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
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范氏富,盍已乎?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
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例1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乃悉罢之。 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
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
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
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
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4:因乞李氏以归。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翻译时应补出来,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例15: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