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中美高考的差异_中美高考差异

tamoadmin 2024-07-30 人已围观

简介1.中美教育的最大差别是什么2.中美教育差异:美国老师敬业精神欠缺3.浅谈中美教育论文?4.中式与美式教育的差异美国中学大致有5种类型:学术性中学、综合性中学、职业技术中学、磁石学校和选择性学校,但以综合中学为主,有98%的学生就读于综合中学。综合中学内部一般分为3个方向:学术科、普通科和职业科。学生可以在3个方向中进行自由选择,选择后也可以在不同方向间流动。[从课程结构来看,美国中学的课程分为必

1.中美教育的最大差别是什么

2.中美教育差异:美国老师敬业精神欠缺

3.浅谈中美教育论文?

4.中式与美式教育的差异

中美高考的差异_中美高考差异

美国中学大致有5种类型:学术性中学、综合性中学、职业技术中学、磁石学校和选择性学校,但以综合中学为主,有98%的学生就读于综合中学。综合中学内部一般分为3个方向:学术科、普通科和职业科。学生可以在3个方向中进行自由选择,选择后也可以在不同方向间流动。[

从课程结构来看,美国中学的课程分为必修的核心课程、自主的选修课程和独立的研究。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必要而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为终身发展和成为合格公民打好基础;选修课程则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而独立的研究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研究能力和创造才能。

美国大多数州将英语/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社会、艺术、体育等作为公共必修课程。有的州也将外语作为必修课程。1999年,美国教师联盟将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确立为4门核心学术科目。

美国的“高考”

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主要有两种:SAT和ACT。SAT是学习能力测试(Scholastic Aptitude Test)的简称,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举办;ACT是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Program )的简称,由ACT集团承办。另外,近年来AP考试成绩也成为大学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标准。

美国有“高考”,但美国大学在录取时并不单纯看考生的“高考成绩”,而是全面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表现。

一天7节课。首先是英语(相当于美国人的语文课,必须要学4门),包括:带*的是必修

1. *English 9 : Identity and Mythology(9年级英语:自我和神话)

2. *English 10 : American Literature (10年级英语:美国文学)

3. *English 11 : Contemporary World Literature (11年级,当代世界文学)

4. *English 12 : Writing with Purpose and Power(带着目的和能力写作)

5. Writing Seminar (advanced)(写作研讨会)

6. Literature Seminar (advanced) (文学研讨会)

7. ESOL(给外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班)

数学:(至少要选3门课)

1. *Algebra 1 & 2 (代数)

2. *Geometry (几何)

3. Trigonometry (三角学)

4. Functions with Computer Applications (电脑函数)

5. Functions with Physics Applications (物理函数)

6. Precalculus (微积分学前课)

7. Statistics (统计学)

8. Calculus 1 & AP (微积分)

9. Linear Algebra (线性代数)

10. Computer Science (电脑科学)

科学:(至少2门课)

1. Physics 1, 2 & AP (物理)

2. Chemistry 1, 2 & AP (化学)

3. Biology 1, 2 & AP (生物)

4. AP Ecology (生态学)

5. Astrophysics (天文物理学)

历史:(至少2门课)

1. Peace and Justice (和平与正义)

2. Intro to American Cultures (美国文学简介)

3. U.S. History (美国历史)

4. U.S. History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给国外学生开设的美国历史)

5. U.S. History (Advanced) (高级美国历史)

6. Ancient History (古代历史)

7. Asian History(亚洲历史)

艺术(至少1门课)

1. 2-D Studio Art 1, 2 & 3 (工作室艺术)

2. Intro to Studio Art (工作室艺术简介)

3. The Craft of Art (工艺艺术)

4. Drawing/painting/Printmaking 1, 2, & 3 (画图与印刷)

5. Clay 1 & 2 (陶瓷)

健康和宗教(至少2门课)

1. Hebrew Bible/New Testament/Quakerism (希伯来文圣经/圣经新约/Quake教义)

2. World Religions (世界宗教)

3. Ethics and Business (道德与商业)

4. Liberation Theology (解放神学)

5. Mysticism (神秘主义)

6. The Universe Story (宇宙的故事)

7. Religion and Social Action (宗教与社会)

8. Advanced Quakerism (高级Quaker教义)

9. The Contemplative Experience (冥想经历)

世界语言(至少2门课)

1. French (法语)

2. German (德语)

3. Latin (拉丁语)

4. Spanish (西班牙语)

5. Mandarin Chinese (中文普通话)

中美教育的最大差别是什么

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一些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从书中和各种媒体中获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

二. 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

三. 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

四. 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家庭的教育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

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

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

网吧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

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

中美教育差异:美国老师敬业精神欠缺

在中国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在那里,老师是第一,有绝对的权利(对我们学生来讲),我们对老师只有服从。老师有老师的教育方法,我们当学生的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去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对有的学生跟不上,或是不适应那就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啦,是要父母解决的。而父母多数是会把原因怪在我们当学生的头上的。他们也不会去挑战老师,因为在所有人的眼里 “有的人能做到,为什么你就做不到?” 而完全忽略了人和人的不同。因此,我们从小就被学校,老师和父母培养了一个对有权威的人言听计从习惯。如果你没有达到要求,是你自己努力不够,是你自己笨,而不是老师没有教好,或是教学方法不适合。 >>>因地制宜据孩子的类型教育孩子 中国这样的教育方法的确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特别是学校要求的知识)。不否认这是中国教育中好的一面。可同样的方法让我们丢掉了自己的棱角,我们不太会去主动地挑战自己,挑战生活。这种教育也是为什么我们没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原因。同时,因为老师是第一,有着绝对的权利,他可以对学习不好的学生父母施加压力,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甚至取笑学习不好的学生。可以不把学生的自尊心当一会事。拿我自己的一个例子来讲吧,一次因为数学错了一道题,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很严厉地问我,“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相等吗?” 我当时真的有点无地自容了,从此我开始恨数学。一直到我上大学以后才对数学开始有兴趣。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我的数学在高考的时候也不会那么的拉分,我可以上更好的大学。可是,有多少其他的学生会因此而完全放弃一门学科,或是多门学科,从而没有机会上大学呢? 美国刚好相反,学生第一,老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根据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调整。老师不能因某一个学生跟不上教学而放弃他,更不能取羞辱的方法来刺激他学习。 美国的中学教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如果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高(当然学校,学区对老师的压力也是一个因数啦),那他就会很认真的教学,也很严格地要求学生。我也见过象中国式的老师,天天有作业,常常会考试,学生平时会抱怨他太严,可等到统考的时候,他班里就没有一个不过的。 同时,如果学生对学习很认真,老师会给与很大的帮助的。在美国,从中学开始,学生都是选课的,而不是老师指定的。对某一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会不断地在这一方面选课,学校给了这些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展。通常,有兴趣的人会学的很好,对好的学生美国的老师会和中国的老师一样乐于帮助的。 >>>美国孩子为何与中国的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的领域还是美国人拔尖,因为他们从小对现在他们所从事的事情有兴趣呀。这也是美国教学成功的一面。 延伸阅读: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 转抄来的美国与中国的小学生守则,可能这守则并非所有小学校都通用,或是可以各校自行规定。不过总是代表了两国一些学校的指导理念、纪律观和规章制度。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及其从小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 美国的守则很具体,每一条孩子们都可以遵照着执行。看起来琐碎,却是维护学校纪律的最基本要求。孩子们就在执行这些细致规矩时,不知不觉地学会了遵守纪律。中国的守则比较宏观,有些条缺乏具体实施方式,小学年龄的孩子恐怕执行起来不得要领。 如何制定规章制度,体现了国家的法制观念和教育理念。而在小学校里实施的规则,应该根据教育心理学儿童行为发展理论来制定。年纪越小的学生,需要越具体细微的行为指令,而不能给出太抽象笼统的规则,那会使他们在实施行动时感到困惑。美国取的就是这种具体化法则,从小受如此影响长大的美国人,也习惯于行为规范化,善于遵守具体规则。而中国则偏爱讲大道理喊口号,看起来是教育新一代胸怀远大目标,但不制定具体实现目标的步骤,起不到有效约束学生的作用。而学生们会习惯于这种有目标没方法的形式,以后也可能会善于好高骛远却缺乏实干能力。 有网友点出两国小学生守则的要点:“美国小学生守则没有一条是笼统的;中国小学生守则没有一条是具体的。” >>>美国人这样教育小学生!

浅谈中美教育论文?

博主按: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邀请我下周六赴京出席“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专题研讨会,主题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考虑到我和女儿在美国学习过一年半载,组织方建议我以家长的身份从中美教育比较的角度做个发言。既然对方出往返机票让我去北京开会,总得尽可能准备充分一些。于是,我把“作业”布置给了在美国生活了10来年的老同学米雪。没想到她如此认真负责,结合自己和儿子的教育,洋洋洒洒写了上千字,并且通过QQ给我发来如下留言:“虽然任务重大,恐怕我难胜任,但我还是愿意尽力而为。这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所以我整理了自己的想法,放在我的博客上。我的个人见解,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部分,作为评论或转载都可以。”为了让网友全面了解一个中国家长眼中的中美教育异同,我当然选择在第一时间全文转载老同学的文章。

 中美教育优势互补的设想

 米雪

 “父女博客”博主、我的老同学陈强给我出了个“大课题”:就“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想听听我的意见。虽然任务重大,恐怕我难胜任,但我还是愿意尽力而为。

 首先得申明,我对国内的教育评论都是基于出国前的印象,以及现在掌握的网上信息,不够贴切之处,请大家指正并谅解。

 我的设想是能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在如下几个方面做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我出生于教师家庭,在中国和美国都上过学,也在两个国家都当过家长,今天,我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

 团队精神和个体奋斗相结合

 美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团队精神,从小学到大学,老师的作业内容,离不开一项:“Team Work”。让同学们分组,3-5人一组,共同完成一项Project,如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个剧本并表演,辩论演讲,或盖一栋房子。Project有趣而复杂,必须大家同心协力分工协作。此项的成绩在每个学生总成绩里占的比重还蛮大的。

 团队精神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也为今后走向社会打好社交基础,在美国找工作,往往要强调自己有很好的合作态度。从长远看,这种教育对于培养团结和谐的国家接班人也有益处。

 中国的学校比较注重鼓励学生个人表现,学生习惯于单纯追求自己的高分数,同学之间相互攀数高低,压力很大。

 素质教育和学业表现齐发展

 我的儿子捷从初中到高中,几乎每天都上体育课和音乐课,每个周末还要外出参加乐队表演,整个暑都有长跑练习。由于要我接送,把我忙得够呛。到了高中3年级,他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就是乐队,下午有长跑,我看他一天在这两门课就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虽然他的安排与报考大学的要求有关,但也可以说明美国的高中很重视素质教育。

 多做作业与自由发挥各有长处

 小学和初中,美国的孩子作业都很少,上午7点上学,下午2-3点放学,中午不停课。记得捷有时回家后就看电视,玩电脑,因为作业少。老师少布置作业可能是为了腾出时间给小孩自由探索自己的喜好。但我认为,这种年龄的孩子,自制力很差,特别是男孩贪玩,他们也不知如何发展兴趣爱好,放任自由没有好处。而放学后的时间,我们都在上班,无法顾到他,还不如让他多做些作业。

 所以,中国的孩子作业多些,不是坏事,有利于巩固学习的内容,并专心于学业,只是要掌握好一个度,还可以布置一些另类的、有创造性的作业。

 敬业精神和师资素质缺一不可

 美国的老师都受过高等教育,大学老师有博士学位,小学一年级的老师也有硕士学位,正式教师要求有教师执照,应该说老师素质不错。

 但我总觉得他们的敬业精神不如中国老师,作业少,也让他们少负担评改作业。平时问他们,孩子的表现如何,总是说:“Very Good”,我觉得他们有点少一事少麻烦的态度。开家长会,说的尽是好话,我们家长也就没有太多问题好问了。

 可是,中国的老师就很有敬业心,责任感也很强。他们没有得到额外的报酬,却对学生呕心沥血,孜孜不倦。他们会关照每个学生的学业表现和思想情绪,发现不对苗头,主动及时与家长沟通,特别是班主任最辛苦了。

 我的父母都是教师,我的父亲连续二十几年担任高中毕业班的物理老师,还有班主任。他每天忙于备课、批改作业、评试卷,还有学生提问,不论早晚,我们家拥挤不堪的小房间老有他的学生,父亲从不厌烦,一直讲解到学生满意离开。

 我对自己的中国老师也是充满敬意,他们虽然不拥有很高的学历,却能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学一丝不苟,对每个学生给予真心密切的关注。

在我们这一带,如果你想得到中国老师式的关怀,只有送孩子到私立学校,每人每年的费用约为1万美元,外加名目繁多的赞助费。

最后,给中国的教育权威部门两点小建议

 高考2-4次

 给孩子们多几次、甚至多一次的机会也好啊。

 我是过来人,知道那种压力是可怕的,会使人应试状态出现紊乱,我不幸在高考前一晚因过分紧张,并中暑头疼一夜未眠。

 美国的“高考”SAT一年有7次机会,学生还可以在任何一个年级参加考试。

 十来岁的孩子,不该将他们置于那种绝对极限的压力:这一次是他们的机会!

 如今交通方便,信息发达,组织也不是很困难,不像古时的科举考试,一年只能办一回。如果需要增加的费用,相信家长也愿意分担。美国考SAT和ACT都要缴费的,哪个家长不愿承担?

 缩短专科授课时间

 正如陈强说的,我们学了许多没用的知识,浪费了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我认为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

 每个人天生可能擅长某些学科,和不擅长另一些学科,比如,有的人通理,有的人爱文。给学生一个学期,最多一年时间就够了,他们可以发现自己是否喜爱并能在这方面发展。比如,捷只上了一学年的化学,他就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一门课,以后不再继续选修。

 许多专科授课时间都可以缩短,如物理,化学,英文,地理等。如果孩子有兴趣和有专长,再让他们重点选修。

 当然,这项建议的实施得有高考配合,如果高考设物理化学等为必考科,比重相等,那就不可能了。美国给学生提供“SAT II” 考试,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选择考试科目,如数学、科学、化学、外语等。而“SAT I”只考数学、语文和写作这些最基础的科目。

中式与美式教育的差异

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中美教育时指出:“美国的教育比较重视启发式,中国的教育比较重视灌输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中美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中美教育差异比较》

摘 要 杨振宁教授在比较美中教育时指出:“美国的教育比较重视启发式,中国的教育比较重视灌输式。”那么,在教学方面中美之间到底有哪些具体差别?这些差异又有那些利弊?本文会从中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美差异

一、基础教育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美国中小学生的课时非常少,课外作业是有时间限制的, 周末一般也不布置作业,如果某一门功课作业布置过多,该教师可能被学生或学生家长依法控告。美国中小学生所学课业知识在这个阶段要少于中国中小学生,中国初中二年级数理化课本的知识程度与美国一般同类学校的初中三年级持平,美国的高校和中学都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和主辅修制,课程实行综合化, 理论联络实际,抓好第二课堂,使学生们有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比如在语言教育方面,美国学校着重培养孩子的自我认识及语言能力,老师经常会出一些讨论性的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写作业,比如:你长大后想做什么?要求根据该行业的特点,询问从事过该行业的成人,写出一篇真实可行的报告,然后在课堂上讲述。所以大多数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在演讲及与人交往上更胜一筹。我认为最理想的教育是将中美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相融合,使我们的孩子既有很好的基础又有很高的创造力。在中美教育差异中,最明显的还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譬如,到底什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我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因而中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方面是得到了充分的训练。美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放弃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的工作领域所需的能力,只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所需的能力。在利用和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中国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在利用和综合外界的各种资讯以及扩充套件大脑的功能方面,美国的教育则更胜一筹。因此,在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下,美国学生比不过中国学生,但是,在可以随意使用各种资讯工具的现实研究中,中国学生就远远比不上美国学生了。

二、高等教育

美国的高等教育重视综合素质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校课程的设定上。美国的许多大学都曾开设“九十年代大学生活”课程,其作用类似于国内高校的“生活导论”课和“思想品德修养”课,内容则有异有同,包括大学教育的作用、校园生活方式及生存技能等。

美国各大学开设了各种课程,每门课程规定相应的学分和任课教师的具体要求。每学期选修哪些课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决定。美国对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只规定必须达到的学分总量,没有入学考试、修业年限、年龄等方面严格规定,只规定在校学习的最长年限,至于学分在哪个学年完成则由学生自己决定。

中国的高校招生主要以高考成绩作为录取依据。我国的高等教育,本科大多数是四年制,有少部分是五年或六年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还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经济的影响,尚有许多管理原则和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相似,美国的本科也是四年制。不同的是,其课程设定在前两年是基础课程的教育,后两年才偏向于专业方面的教育。美国高校在学期的设定上与国内不尽相同,有的是一年两个学期,与国内类似;而有的则为一年四个学期,一个学期只有十周左右。在学分制下,学生的学习周期和老师的授课周期都大大缩短,使得课程的安排显得更为紧凑,专业性更强,并且每个学期内学生负担的课程数相应减少。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减少课程与课程之间在时间上的冲突,便于学生尽可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一段时间内把精力集中到少数课程上也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

美国大学的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成龙配套。学校组织的各种型别的讨论课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们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又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各种学生俱乐部活动内容生动活泼, *** 了个人志趣爱好的发展。各种学术讲座繁多,大都是美国学术界知名人物的报告,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美国大学是入学容易毕业难,一是课外作业特别多,老师讲课很精,大量的是让学生课外自己去阅读、思考、写文章,完成各类作业。而且平时学习与作业情况,老师要作为评价学生每学期总成绩的重要内容,学生们是一点也不敢怠慢的。二是考试特别多。各学科几乎每周都有考试,稍不留意,考试就会出麻烦,将影响到综合成绩的高低。

美国的大学是分等级的。名牌大学不仅学费较高,而且学生质量也比较好。名牌大学学生的特点就是特别有志而勤奋。美国的一般普及类大学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人们靠竞争生存,靠自己的能力生存。所以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培养起了什么事都靠自己的习惯,读大学也是靠自己打工、,很自立,他们从不依赖父母活一辈子。美国大学对教师水平或业绩的评估,非常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如果大多数学生对教师不满意,就会直接导致教师下岗。所以,在美国大学任教很有危机感,如何既要讲好课,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并使学生满意,这的确是门学问。

美国教育较注重自学。教师讲的内容与教材上的差异很大。到博士这个层次,上课时大部分时间用来讨论,教授的作用是引导,讨论主要是让你对读过的内容提出看法,作出批评。在研究生硕士这个层次上,他们很重视写,一般说来,每周看完阅读材料后要写5-10页的小论文。如果是比较大的讨论课程,每学期至少要写两篇25页左右的论文,主要是对所读文献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对于中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我们应该看到,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是与美国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因而我国教育的完善必须以抓创新来补不足。

美国的大学教育很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利于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适宜美国今日社会的教育方法或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应于中国现在的社会。因此,不同国家的教育比较必须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比较。正是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教育差异。美国的教育传统是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同样,中国的教育传统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如何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的难点。通过交流我们可以了解了彼此的长处和不足。把中国人的含蓄和美国人的开放,中国人的刻苦钻研和美国人的创造精神,中国人的脚踏实地和美国人的浪漫、富有想象力结合起来。将不失为现代化教育的良好方法。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加重大的成功和突破。

参考文献:

[1]杨振宁.杨振宁教授对中美教育的比较反思[J].复旦教育,20002

[2]刘黎,赵德龙.中美高等教育之比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3

[3]郝云龙.中美高等教育之比较及其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6

[4]孙莱祥,周洪林.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对我国传统教育教学太重基础的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22

作者简介:何 娟1989-,女,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的学制和美国的学制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因此中美教育的衔接性较好,有利于中国学生到美国学校继续学业.欧洲的教育体系同中国的教育体系差别比较大,学术风格也与中国不同,因此美国的教育体系通常更适合中国不容层次的学子继续学业.

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3年;中小学教育分为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共12年.小学和初衷一共9年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制3年.小学毕业后可选择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从初中开始1至3年.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科2到3年,大学本科4到6年,硕士研究生2到3年和博士研究生3到4年.

地区的学制包括学前教育2年,国民义务教育9年,高级中等教育3年和高等教育6到10年.自初级中等教育开始分为两大体系:一为学术教育体系,目标在于学术研究以培养专门人才,包括高中3年,高等教育大学4至7年,硕士博士教育2到6年.另一体系为技术职业教育体系,传授应用学科和技术,目标在于培养使用型专业人才,包括国中后的五年制专科学院,高职3年,两年制学院,两年制技术学院,四年制技术学院及研究所.

美国学制与中国相仿,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4年,大学4至5年,硕士2年,博士4年.在高中毕业前为义务教育,经费由提供,教育内容用通识教育.美国自大学教育开始分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有两年制职业学校和专业学院.同其他国家的学制相比,中美学制的相互兼容性更大.中国的学生到美国继续学业,其高中和大学的学历一般都能得到承认.如果他进入美国的大学读研究所,那么他在国内修的学分,大部分可以转.高中毕业要进入美国大学就读也很方便,因为高中学科的理科方面多半已经符合美国大学的条件.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可以顺利申请美国的大学,但可能要补修一些学分,课程,完成学位的时间稍长一些.

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也有不同之处.美国大学生入学以后,可以等到第二年,第3年再决定自己的主修课程.医科,法律在美国大学没有设专业部门,必需等完成学士学位,通过相关的考试后才有资格申请.

中国学生留学美国通常在专业课程上不会落后,但是她们必须加强英语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及创造力,并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这样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得成功.

有人说,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美国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美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

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美国学校的数学教育则基本上是“点到为止”,教师一般不要求学生做完教科书上的习题,常常只要求做单数题或双数题。中国基础教育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技巧,美国教育只是让人明白是怎么回事,至于学生今后是否要以数学工程作为事业,则由学生今后自己去选择,学校的教育没有必要强迫学生把那些技术练得“炉火纯青”。

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美国教育是普及与精英相结合的教育,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当平民还是做“精英”。自己选择走“精英”道路的,需要艰苦奋斗;选择走平民道路的,接受普及教育,平平淡淡、与世无争地接受社会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知识的教学只是点到为止而已。这样的教育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教育。虽然每个美国人在16岁以前必须接受强制性的教育,但是这种大众化的教育却比较普及,也就是标准比较低,它适合于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水平。由于教育的匮乏、就业市场的限制以及人文环境诸因素影响,国内的教育只能这样“公平”地实施。中国学生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没有选择的余地,美国学生则不同,选择走“精英”道路的少数人,只要艰苦努力、认真学习,力求“精”“深”,同样也能实现自己的“精英”教育。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没有来自社会、家庭强制的压力,所以有一种愉快的发自内心的动力。

中美教育除了自我的定位问题之外,在学业课程的选择上还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美国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学多悟少”与“学少悟多”

我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以考试论英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知识面窄。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要做太多的作业,要考太多的试,要背太多的文章。孩子们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爱好。而我们的老师们也基本上不会鼓励和挖掘孩子们学习以外的各种潜能。反观生活在美国的孩子就幸福得多了。他们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14时放学后大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即便是考试,老师也不会给学生排名次,学生们也从不在意谁考得好或不好。相反,如果某个孩子有某种特长,则会受到其它同学的羡慕和尊敬。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老师普遍认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创造力远远比那些书本上枯燥乏味并与实际生活毫无关系的抽象理论重要得多。

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好的立论之一,就是中国的学生常在各种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拿金牌。但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我们的学生是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才“打造”出结果来的,所谓的成绩,也只是集中在学科的解题技巧上,而不是在实际运用和发明上。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只是局限在做题,解题上,而非运用理性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试想,如果我们把孩子有限的时光都花在抽象的如同智力游戏的题海上,那么,他们勇于参与实践的时间和能力必将大受影响。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美国明显高于我国。美国的中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去图书馆查文献、找数据来完成一个正规的项目。他们的命题完全从兴趣出发,极为广泛,从反恐到世界和平,从环保到动物保护,应有尽有,而有些在我们看来是只有到大学毕业才能完成的论文。美国的老师总是激励孩子们的自我表达能力、怀疑能力和辩论能力。孩子们从不认为世界上的标准答案只能有一个。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怀疑能力就是未来的创造力。这也正是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基础。我国的基础教育所打的基础是重知识“学多悟少”,纵观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中国的基础教育重视扎实性,而美国教育重视多元性;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纵向的深度,而美国的基础教育则注重广度;美国的基础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立精神,中国的基础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相应的,美国有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充分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中国基础教育则沉闷得多了。

中国的学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培养孩子吸收知识、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美国的学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从深层次思考,我认为,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是中美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培养考生是把有问题的教得没问题;培养学生是把没有问题的教得有问题。

培养创新与打好基础

美国没有全国性的课程标准,但各州、郡甚至学区都可以自行编订课程标准。从总体上看,美国的课程设置相当灵活,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所占的学分较多,内容广但不深,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修课种类繁多,多达上百种,主要是依据学生升学、就业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的去选择,取得规定的学分即可。

比较我们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我们的情况与美国恰恰相反。大一统的要求,千篇一律准则,灵活与个性不够。目前我们施行的课程方案中,必修课的地位相当突出,教学时数多,知识要求高,统一的课标,甚至是统一的教材。

我们的课堂教学相对美国来讲,班级人数过多,课堂容量大、要求高,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呆板。这样虽然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课堂不活跃,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的弊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是中国基础教育课堂尤其是高中课堂的共性。而美国课堂班额小、氛围自由、宽松,上课期间学生可以随意走动,自由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此可见,中美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模式教育;而美国则侧重于强调创新精神,强调个人主义,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从本质上讲,侧重于创新还是侧重于打基础是美国基础教育和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要因人而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学生,应该让他们多创新,对于美国学生,应该让他们打好基础,这样互相弥补,是最恰当的,优势的相互融合才是最优的。如今,美国的基础教育的改革重点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弥补基础。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传统上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求同思维,而没有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所以我国的教育应该是在基础的基础上加大创新。

笔者赴美探亲期间,有意对美国的教育进行了一番考察。发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现仅就两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差异进行一些比较。

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以前,我们从有关报刊上看到美国的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几个学位,感到很纳闷。现在才明白美国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学习几个专业的课程时,相同的课程不必重复学习,这样在通过了一个专业的基础课程之后,再修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程就较为容易了。这给学生一个扩大自身知识面的好机会,也为学生朝着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校学生也可以中途休学去工作,已拿到的学分仍然被保留,一年或几年后可再继续到该大学就读,直到修满学分,拿到学位。我认识的一位美籍华人妇女,她儿子读了两年大学后,告诉母亲说觉得学习没有动力,准备先到社会上干上两三年,再返回学校,一则可以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二则可以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这位母亲让他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不表示反对。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美国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大门敞开,人们变换职业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通常人们在转入新的职业前,又开始学习相关的新课程,所以在社区大学里可见到年龄层次不同的学生,有的20来岁,有的却有40、50岁。如一位女教师原来是电脑工程师,在电脑行业工作了近20年后,觉得厌烦了,想当教师,让生活更轻松些,她就到大学进修中等师范教育,毕业后在一所中学找到了工作。还有一位哲学教授对哲学失望后改种葡萄去了,而他原来竟然是名电工。美国的教育更注重发挥人的潜力,众多的教育机构为所有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只要你想学习,想读书,你就可以在就近的大学里找到你感兴趣的专业。报名后,通过相关的测试,学校会建议你选修什么科目。每年分三个学期,1月、5月、9月开学。课程安排在时间上也考虑得十分周到,有白天的,也有晚上的,甚至还有从下午5点到7点的。有的老人退休后又去大学学习,以弥补以前在学习上的遗憾。而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虽然现在职业教育已有了长足发展,但我国职业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办学质量上,以及职业院校所设专业和课程方面,都还存在着不足,离社会的实际需要差得很远,需要大力改革和发展。

目前中国的大学也朝着开放的方向努力,越来越多的人跨进了大学的门坎,这对提高全民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未来,应该是让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只是少数人上大学。中国的人口众多,大学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应该办越来越多的大学。在中国存在着“落榜生”一说,而在美国是没有这个词的,他们认为这是极不礼貌的,是一种歧视。

提高全民素质不能仅靠学校等教育机构,还应有更多读书学习的场所。在美国,图书馆很多,而且借书卡是全市联网的,可在全市的任何一个图书馆借书、还书,全由自己在电脑上完成借书或还书的程序,极为方便省时。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从早上直开到晚上10点以后。书店也很多,里面有很多极为舒适的沙发供人安坐读书。你可以从早上开门进去看书一直到晚上11点关门才出来。里面有吧台供应热咖啡和面包。孩子也极喜欢去书店,里面有许多玩具,儿童书屋布置得如同童话世界,儿童读物设计得就像玩具,令孩子们爱不释手 。

文章标签: # 教育 # 学生 #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