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丝绸之路高中-丝绸之路高考历史
tamoadmin 2024-08-23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历史和地理的知识点2.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3.如何让高考历史在困境中寻求发展4.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训练高考历史和地理的知识点世界地形 陆地表面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分为陆地和海洋,面积分别为1.49亿平方千米和3.61亿平方千米。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西半球。陆地是地球表面为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分为大陆、岛屿和半岛。全球共有六块大陆。亚欧大陆为世界最
1.高考历史和地理的知识点
2.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
3.如何让高考历史在困境中寻求发展
4.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和地理的知识点
世界地形 陆地表面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分为陆地和海洋,面积分别为1.49亿平方千米和3.61亿平方千米。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西半球。
陆地是地球表面为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分为大陆、岛屿和半岛。全球共有六块大陆。亚欧大陆为世界最大的大陆;世界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面积约217.56万平方千米;阿拉伯半岛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半岛;马来群岛是世界最大的群岛。
陆地地形按高度和起伏形态可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大部分。此外,还有河流、湖泊、三角洲、沙漠、瀑布等。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尼罗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里海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撒哈拉沙漠说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安第斯山脉是陆地上最长的山脉;安赫尔瀑布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
海洋是地球上广阔连续的水域,包括洋、海和海峡。全球共计四大洋;澳大利亚东北的珊瑚海是世界最大的海;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等为世界重要海峡。
海底地形主要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三部分。海底地貌分为海岭、海盆、海沟、海丘、海山、海渊等。马里亚纳海沟为世界最深的海沟。
七大洲 面 积
(万平方千米) 平均高度(米)
亚洲 4400 950
非洲 3020 750
北美洲 2422.8 700
南美洲 17 600
南极洲 1405.1 2350
欧洲 1010 340
大洋洲 8 350
亚洲气候类型的特点:
① 降水量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温带大陆性气候)
②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季风气候)
③ 雨热同期。(亚热带季风气候)
④ 雨季西南季风盛行,干季东北季风盛行。(热带季风气候)
⑤ 终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气候)
⑥ 降水少,蒸发量大,全年高温,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热带沙漠气候)
⑦ 终年低温,多雪峰、冰川。(高原气候)
⑧ 终年严寒。(极地气候)
⑨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地中海气候)
亚洲地形特点:
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中部高,四周低。和流程放射状分布。亚洲地形复杂,类型多样。既有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又有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湖底海拔-415米)。
亚洲主要高原:
① 青藏高原
② 帕米尔高原
③ 蒙古高原
④ 德干高原
⑤ 伊朗高原
⑥ 阿拉伯高原
⑦ 安纳托利亚高原
⑧ 中西伯利亚高原
亚洲主要山脉:
① 喜马拉雅山脉
② 昆仑山脉
③ 天山山脉
④ 阿尔泰山脉
⑤ 兴都库什山脉
亚洲主要平原:
① 东北平原
② 华北平原
③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 印度和平原
⑤ 恒河平原
⑥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⑦ 西西伯利亚平原
亚洲主要半岛:
① 阿拉伯半岛
② 印度半岛
③ 中南半岛
④ 朝鲜半岛
亚洲主要湖泊:
① 里海
② 贝加尔湖
③ 死海
④ 巴尔喀什湖
亚洲主要河流:
① 长江
② 黄河
③ 叶尼赛河
④ 勒那河
⑤ 印度河
⑥ 恒河
⑦ 湄公河
日本:
日本多火山、地震,森林、地热丰富,矿产贫乏;工业发达,产品质量与产量均列世界前列,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工业集中分布在沿太平洋沿岸一带;渔业发达。
中南半岛:
中南半岛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山脉与河川南北纵列,相间排列。东南亚的锡、石油、天然橡胶、油棕、椰子、马尼拉麻、金鸡纳、胡椒、水稻等矿产和物产世界著名。马六甲海峡是联系太平洋、印度洋交通的“咽喉”要道。马来群岛是世界最大的群岛。湄公河平原是东南亚最大的平原。
一种气候:一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每年6月到9月为雨季,10月到第二年5月为旱季。
两条大河:印度河、恒河分别发源于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注入阿拉伯海、孟加拉湾。
三大地形: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崎岖狭长;中部为印度河、恒河冲积平原,宽阔平坦;西部为德干高原,西高东低,古老低缓。
七个国家:其中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和尼泊尔与我国接壤。
悠久历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佛教、印度教发源地。
加尔各答是印度最大的城市,诗人泰戈尔的故乡,是19世纪印度文艺复兴的摇篮。其周围地区合川纵横,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是印度的麻纺工业中心,也是印度的文化、教育中心。
中亚:
中亚地区深居亚洲内部,河流多为内流河,湖泊也多为内流湖(咸水湖)。有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
中亚在沟通有大陆交通方面占重要地位,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即从中亚南部通过。现在第二亚欧大陆桥贯穿中亚。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中亚是世界三大产棉区之一。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有“白金之国”的美称。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位于亚欧两洲交界处。里海是世界上分属国家最多的湖,分属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塞拜疆。“海”岸线长7000千米,南北长约1200千米,平均宽320千米,大部分水深不足100米,北浅南深,最深处1025米。里海蒸发旺盛,湖水盐度较高,湖内约有50个岛屿。
西亚和北非:
西亚和北非地处“五海三洲”之间,历来为亚、非、欧三洲海上、陆地交通要地。该区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和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均为古代四大文明之一。该区气候干燥,畜牧业发达,主要农产品有安卡拉羊毛、紫羔羊皮、椰枣、长绒棉等。
西亚和北非的石油蕴藏量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以上,而且90%用于输出,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2/3。原油主要运往美国、日本和西欧。这里有世界最大的油田——盖瓦尔油田(沙特)。
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程,经苏伊士运河,比绕道好望角缩短了8000-10000千米。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非洲地形的特点是:海岸平直,地形简单,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非洲自然概括数字总结:
4个1:
一个主要山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
一个主要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盆地,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
一个主要沙漠: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的沙漠,(属于北非),面积约770万平方千米
一个大裂谷:东非大裂谷
3个2:
两个主要山脉:阿特拉斯山脉和德拉肯斯山脉
两个主要河流:尼罗河和刚果河
两个主要湖泊:维多利亚湖和坦噶尼喀湖
1个3:
三个主要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非洲自然丰富,有“富饶大陆”之誉。
南非:黄金、金刚石、铀
刚果(金):金刚石(世界产量第一)、铜、钴
摩洛哥:磷灰石(产量世界第一)
几内亚:铝土矿
赞比亚:世界著名铜出口国
尼日利亚:非洲石油产量最多的国家
利比亚:石油
阿尔及利亚:石油
埃及:优质长绒棉
非洲是咖啡、油棕、香蕉、椰枣原产地。剑麻、可可、丁香等生产在世界商占重要地位。
南非矿产十分丰富。黄金、铂族金属、锰、铬、萤石、红柱石的储量占世界第一位。矿业在国名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黄金产量占世界第一位。
非洲的气候类型,以热带气候为主,有“热带大陆”之称;气候类型南北近于对称分布,从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表现非常明显。
欧洲:
欧洲西部地形特点:
平原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冰川地形广布。
居于中部的平原有:西欧平原 中欧平原(波德平原)
北部冰川侵蚀低山: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南部年轻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脉:主峰勃朗峰
比利牛斯山脉
亚平宁山脉
喀尔巴阡山脉
迪纳拉山脉
欧洲的袖珍小国:
国 家 陆地面积
(平方千米) 人 口
(万人) 首 都
安道尔 486 7.2 安道尔城
马耳他 316 40 瓦莱塔
列支敦士登 160 3 瓦杜兹
圣马力诺 61 3 圣马力诺
摩纳哥 1.9 3 摩纳哥
梵蒂冈 0.44 0.14 梵蒂冈
欧洲主要河流:
多瑙河——欧洲第二长河,流经国家最多(9个)的国际性河流。
莱茵河——欧洲内河航运最发达的河流。
伏尔加河——欧洲第一长河,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
乌拉尔河——欧、亚两大洲的界河。
欧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并且分布有典型的温带海洋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欧洲气候海洋性十分显著。主要原因是:
(1) 欧洲大部分地处中纬西风带内,西部临海;
(2) 沿岸有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流经;
(3) 海岸线十分曲折;
(4) 地势低平,山脉多东西走向。
德国:
一大经济强国:欧洲经济最强,贸易而最多,欧洲西部人口最多。
两大地区:农业区——北德平原畜牧业,南德高原山地、河谷农业;工业区——中西部鲁尔传统工业区,南部慕尼黑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区。
三个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丰富的煤炭,便利的水路条件,雄厚的科技水平。
四个重要城市:柏林、汉堡、波恩、法兰克福
五种主要工业部门:煤、钢铁、机械、化学、纺织
德国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建立在本国丰富的煤炭,便利的水路运输,雄厚的科技力量基础上的。
工业原来大部分集中在鲁尔区,近年来,工业向南部发展,慕尼黑已成为德国宇航、飞机制造和微电子中心。
俄罗斯:
运用数字归纳俄罗斯地理:
一大民族:俄罗斯族
两大平原: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
三大城市:莫斯科、圣彼得堡、伊尔库茨克
四大工业区:莫斯科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五种主要农作物: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亚麻等
六种主要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极地气候、高山气候
七种主要:石油、天然气、煤、森林、水能、铁、有色金属
八个世界之最:
① 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② 跨东西经度最广的国家
③ 最长的铁路——西伯利亚铁路
④ 最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
⑤ 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
⑥ 纬度最高的港口——摩尔曼斯克
⑦ 讲俄语人数最多的国家
⑧ 针叶林分布最广的地区——西伯利亚北部
北美洲:
北美洲的气候: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比较突出,西部的高大山系阻挡了太平洋湿润空气进入,所以北美洲的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由于地形纵列分布,冬季北方寒潮不受阻碍南下,夏季暖湿气流亦可长驱直入。
北美洲地形特征:
北美洲地形南北纵列,分三个地形区,地势中间低两边高,冰川地形广布。
东部是古老的高原和低山,主要包括:(1)拉布拉多高原;(2)阿拉巴契亚山脉。
中部是纵贯南北的中央大平原。
西部是年轻的科迪勒拉山系北段,主要包括:(1)落基山脉;(2)内华达山脉;(3)海岸山脉。
北美洲主要河流、湖泊:
(1) 密西西比河——北美洲最长河,世界第四长河。
(2) 圣劳伦斯河
(3) 五大群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
美国不仅是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一位。
美国本土有48个州和一个特区,另外两个州是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美国本土地形可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部分,西部是科迪勒拉山系,中部是大平原,东部是阿拉巴契亚山脉。
这里有世界著名的河流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有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
美国的矿产、土地、森林和水力均居世界前列,工业十分发达,有三个主要的工业区:
东北部工业区——传统工业区,最主要的工业区,称为“冷冻地带”。
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是新兴工业区,称为“阳光地带”。
以上是本人整理的,但不是太全,建议买一本金太阳练习册,归纳总结得很好,还有习题~~~高考加油啊~~~
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
请简述丝绸之路及其作用
丝绸之路及其作用
名称:为德人里希霍芬所倡之词,指的是公元前二世纪到十三世纪间贯通欧亚大陆,沟通二地政治、文化及经济的通道,因为以丝织品为主要货物,故称丝路。
丝绸之出现
1.1927年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一个人工割制的蚕。
2.商代甲骨文中己有丝、蚕、桑、帛等字。
3.公元前三世纪前后,中国关于育蚕缫丝的知识己很普遍。
4.汉朝,丝的产量大增,足以行销外国。
5.张骞通西域后,贸易活动加强,大宗丝绸运到外国。
路线
A.随着丝绸之路的出现,中西两地的商队络绎不绝的往来路上。汉代中国丝绸的主要顾客是大秦人,西域便是中国丝绸输入大秦的主要孔道。当时的丝绢并非由中国人直接运到大秦,而是分若干段转运的,主要的丝绸顾客是大夏、安息等国人和地中海各海口的腓尼基人。中国的丝经他们转贩,才落入大秦人手里。
B.二十世纪初年,英印度 *** 派斯坦因爵士就丝路之路线问题作考证,经过了四次在中亚细亚之考证,结果确立了丝路之路线,其线分五段:
1.自中国本土到敦煌一段(由兰州西北行,过武威、张掖、酒泉、玉门、安西,到瓜州入敦煌)。
2.自敦煌西南行,沿昆仑山北到达疏勒,又自敦煌西北行,沿天山亦到达疏勒,这是由敦煌至疏勒二线合而为一。
3.自疏勒经葱岭到妫河为一段。
4.自妫河上游可分三路入印度,其中一线由大夏西向,入安息等处,亦为一段。
5.由安息到地中海入希腊、罗马为最后一段。
C.这项考察的路线与汉书所记大致吻合,因此汉唐时期,中国丝绸西运的路线大抵自中国西北甘肃省入新疆,横过克拉玛干沙漠,越葱岭,至中亚细亚,至地中海岸,入欧洲,这是里希霍芬首称之丝路。
D.丝绸之路在中国内不止一条,汉代时大抵有三条干线:
1.南线(始于西汉):敦煌-->楼兰(鄯善)-->于阗(和田)-->莎车(莎车)县-->疏勒(喀什)-->葱岭(帕米尔高原)-->大月氏(阿富汗)-->安息(伊朗)-->条支( *** )-->大秦(罗马)
2.北路(始于西汉):敦煌-->车师(吐鲁藩)-->龟兹(库车)-->与南道会合-->疏勒(喀什)-->葱岭(帕米尔)-->大宛(苏联国境)-->康居(苏联国境)-->安息(伊朗)-->大秦(罗马)
3.新北路(始于东汉):敦煌-->伊吾(哈密)-->车师(吐鲁藩)-->天山北麓-->乌孙(伊犁)-->康居-->奄蔡-->黑海-->地中海-->拂林(东罗马帝国)
E.唐时,还有二条路可出口丝绸:
1.吐蕃道:从长安出发往西经过吐蕃(今 *** ),前往印度,经印度西行到中亚细亚。
2.永昌道:从永昌(今云南)前往印度,再转而至波斯、大秦等地。
丝路在东西化交流的作用
1.在物产方面:
a.西方传入的农产品:葡萄,胡桃,蚕豆,石榴,苜蓿,胡椒,胡瓜,胡麻,胡葸,胡荽等。
b.西方传入的动物:大宛的汗血马,西域的骆驼,安息的狮子,巨象,驼鸟等。
c.西方传入的矿物:琉璃,明珠,璧玉奇石等。
d.西方传入的珍贵特产:犀角,象牙,珊瑚,玳瑁,琅玕,水晶,玛瑙,朱丹,碧青,香料,红蓝花,金丝织品等。
e.西方传入的其他物品:葡萄酒,烧饼,沙糖,胡服等。
f.中国西传的物产:丝绸,漆器,铜铁,金银器,瓷器,果品如桃梨等。
2.在工艺技术方面:
a.西传中:大秦波斯的毛织品技术和织染技术,奄蔡的貂皮技术等。
b.中传西:开井术,炼铜术,修农田水利,造纸术,造火药技术等。
* 中国把农技术传到西域:汉时除在西域......
丝绸之路的意义
第一点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第二点 商品交流
丝绸之路上的驼队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 *** 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问一下谁知道2005河北分数线
还没有出来呢。不过可以参考sohu的高考版(首页有链接)里面有很多估分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重要意义
您好: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伴随着贸易的往来。丝绸之路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都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如何让高考历史在困境中寻求发展
在历史高考试题中,大多提供新材料作为设问背景,因此,解读历史材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这是考生所应具备的重要的基本功。本文立意在于探寻解读历史材料的正确方法,帮助考生提升解题能力。
一、考纲要求
考纲所规定的四种能力中,第一种能力是获取和解读信息,具体包括以下三点:(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
二、什么是 “解读历史材料”和“有效信息”
根据考纲的要求,我们得先弄明白以下两个问题。
1.何谓“解读历史材料”
所谓“解读”,一般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阅读、解释;(2)分析、研究;(3)理解、体会。由此可知,解读历史材料,就是要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解释,并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得出结论和认识。解读历史材料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解释材料,即材料说明的历史信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史”;第二个层面是这些信息所反映的历史问题、所得出的认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论”。
2.何谓“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就是指蕴涵在材料中的、对试题的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这些信息我们一般可以直接从材料的出处、注释、内容中获取;二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主张、历史发展规律等,这需要我们通过对材料进行解析而获得。
三、历史材料解读的具体内容
解读历史材料,具体来讲,主要是解读出以下这些内容。
1.读懂历史语境,探明原意。所谓“历史语境”,是指与该材料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各种史学信息及历史背景的总和。只有把具体材料置于一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才能真正理解材料的原意(本意)。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第41题,材料提供了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以及白金汉宫和唐宁街10号(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的,其历史语境为清朝中国君主专制和18世纪中期至今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弄明白了这些内容,就能较好地理解材料中这两幅的意思。
2.概括文字、解释历史材料字面含义。就是把材料的全部字面含义用文字表达出来,而不仅仅是从材料中摘取可以利用的信息。如2013年天津卷历史部分第4题,求答项“结尾的简短一章”,即要求解释材料的字面含义。再如2013年江苏地理卷第3题,即要求考生解释材料中“违制”的含义。
3.分析材料所反映出的规律性知识。历史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不仅仅是历史、历史现象的基本情况,还包括这些历史和历史现象所发生的原因、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特点(特征)、历史意义(影响)以及历史认识和启示。如2013年山东文综卷第28题(1)小问,“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即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中所反映出的历史特点。
4.要深入理解史料信息的本质。历史材料所表述的内容可能只涉及历史现象的表面,我们应透过材料信息的现象,从深层次上进行认识,认清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本质。
5.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取舍。在材料中,可能有一些与题目要求无关、没有价值的文字。因而我们必须对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东西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如非选择题中常见的设问“依据材料……概括……”
四、正确解读历史材料的方法
1.仔细审读题干设问,寻求思考的维度。在解读材料前,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仔细审读题干设问。一般来说,命题者会根据材料设置问题,如设问中常见的“依据材料……”“指出、概括、分析”“特点、变化、原因、影响”,这些试题中的设问就为解读材料确定了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依据设问来确定哪些材料是有用的,从而提取出对解答问题有用的信息。理解了题干内容与要求,思考问题的方向和维度就凸显出来了。如有些设问是根据材料得出结论,在解读材料时,就不能仅仅是对材料内容进行简单概括,也不能仅仅是提取材料的局部信息,而必须通过对材料的宏观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历史结论。如果对设问的要求解读不明确,就会使解题不到位。
2.认真研读材料,读懂材料意思。在阅读材料时,不仅要读正文,还要注意提示性文字(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应给予重视。在解读材料信息时,首先弄清楚材料中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然后,用符号(直线或曲线)圈点出关键词句,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对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如2012年北京文综卷第37题,材料四文字量约245个字,但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宪法”“总统”“国会”,就可以知道该材料所要反映的核心问题是三权分立问题,这样,思考问题的方向就应该围绕三权分立展开,然后再寻找相关有效信息进行说明,解答问题就容易了。
3.分析材料间的相互联系,确定材料所体现的主题。历史材料的组合是有一定的逻辑性的,根据命题的思维过程,命题者在命制材料题时,会先确定命题主题,然后再去选取材料。这样,每一道材料题都会有一个主题,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们也是围绕一个主题而设计的。试题所引用的几段材料或图文之间联系紧密,会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事实的本质,共同说明一个历史问题。找出了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间的相互关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解读材料时,我们不仅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内容,同时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切不可把它们割裂开来。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I卷第40题,材料一叙述了汉代丝绸之路、宋代指南针、清取“海禁”方法,材料二叙述了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洋务派创办的轮船相关企业、发展海洋渔业等,由此可知,两则材料都是围绕对海洋的利用来选材,其主题也就明了了。
4.寻找材料与所学知识的关联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材料内容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解读材料时,一定要边读材料,边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有意识地、主动地联系所学知识,建立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内在关联。依照材料与教材的关系,可以把材料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材料源于教材,依托于教材,二者具有一致性和相辅相成性。要处理好材料,必须把材料同教材的内容相联系,把材料的观点和教材的观点结合起来。第二类是材料虽然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这类材料打破了教材的束缚,提供了新的材料,让考生在全新的情境下进行历史思维活动,这类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要处理好这类材料题,必须依照材料的内容进行解读。此类题的设问结构一般是“根据材料,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情况、分析原因、影响等”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等)”。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中的史实、结论相对照,确认材料信息与课本内容的关联点,再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课本知识进行迁移,有助于考生理解材料信息,通过归纳推断形成正确的历史结论。
5.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来处理信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是特定历史时期留下来的历史资料,肯定会受到时代、阶级的影响。我们在解读材料时必须去伪存真,按照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第一,要用辩证的观念去运用材料信息、评价历史。第二,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看待材料信息,看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第三,利用材料信息评价历史时,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认识。我们只有用科学的历史观来对待材料信息,才能形成对历史和人物的正确认识。如2013年安徽文综卷第37题(3)小问,“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就是要求我们从积极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训练
学习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我们都知道学习代表未来,成绩代表过去,学习成就人生,学习改变命运,学习可以致富,这些话语其实一点都不夸张,学习真的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学习真的可以成就我们的人生,学习也确实可以致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分封制)
司马炎(晋武帝)代魏后,认为曹魏失权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宗室拱卫中央皇室。鉴于宗族无力勤王的史实,在尚未统一全国时,就进行分封诸王,封27个同姓王,以郡建国。
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分封诸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他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但是,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混战之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
——摘编自义务 教育 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中“分封诸王”的制度名称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从“分封诸王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1)分封制。
(2)观点:分封制巩固了统治。
论述: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观点:分封制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论述:西周分封诸侯,造成日后周天子面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束手无策,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到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严重削弱了西晋中央的势力,西晋从此衰落。
二(商鞅变法)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
观点: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裕强大。
论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通过奖励军功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等 措施 ,使得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说明变法是富国强兵之道。
三(秦始皇)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的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问题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摘自《中华文明》解说词
(1)秦朝的建立者是谁?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1)秦始皇。
(2)观点1:由秦汉帝国开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论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各民族团结一致。汉武帝在位时,实现了经济、政治、 文化 等方面的大一统局面。此后,中国历史虽然经历过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割据时期,但最终会重新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例如:隋朝重新统一南北,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隋唐300多年大一统的局面;元朝于1279年重新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元、明、清600多年大一统局面;民国时期,我国虽然经历过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但最终还是实现了国家统一。
观点2:秦始皇的统治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基础。
论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秦始皇还通过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车轨和货币以及文字,修筑贯穿全国的驰道,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秦始皇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基础。
四(汉武帝)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观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论述:汉武帝继位后,颁布“推恩令”、实行监察制度、北击匈奴、通使西域、统一思想,从而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尤其是其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不仅成为西汉王朝的正统思想,而且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汉文化的主流形态。
结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使得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五(丝绸之路)
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执政官凯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凯撒大帝简直帅呆了。后来才知道,凯撒穿的天衣是用中国丝绸缝制的,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观点:丝绸之路架通了中西交往的桥梁。
论述: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等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 魔术 、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连接起来,成为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
结论: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架通了中西交流的桥梁。
观点:丝绸之路促进了民族交融。
论述:丝绸之路开通后,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土族、满族等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六(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
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由玄奘口授而成,记录他亲历的书籍名称是什么?
(2)从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1)《西域记》。
(2) 观点1: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础。
论述:材料中的玄奘和鉴真都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是他们能够成功到达目的地,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西汉的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遭遇匈奴的扣押,但他同样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因此,他历经十年,终于不辱使命,到达西域,最后回到长安,从而,开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观点2: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主动性、双向性。
论述: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唐朝与亚非地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天竺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各国的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唐朝也在经济文化交流中,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进一步促进自身经济文化发展,使唐朝更加强大。
七(科举制)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 方法 ,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 文章 ,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
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中国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谈其中一方面即可)
参考答案:(1)605年,隋炀帝设进士科。
(2) 观点1:隋唐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
论述: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高低,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合格,方可做官,以致唐朝初年出现了许多科举出身的名相房玄龄、孔颖达等,因此,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观点2: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
隋唐统治者创立科举制的目的是录用更多有才学的读书人为中央所用,打破贵族世袭的局面,从而笼络了许多有才学的读书人。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用八股取士,考试范围仅限于四书五经,规定考生只能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造成读书人为中试,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因此说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
观点3:明清科举制僵化了。
论述: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即考生必须按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从而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观点4:制度必须与时俱进。
论述:科举制创立初,考试内容较多,而且形式多样,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确实使中央笼络了许多人才,造就了许多科举出身的贤相。但到了明清时期,取八股取士,其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观点由朝廷指定,并且文体统一,考生不能自由作答,造成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到了清末,科举制度因为其不能适应对近代人才的需求而被废除,因此说,制度必须与时俱进,才会具有活力,不断完善和发展。
八(古代建筑与 传统文化 )
①隋朝大运河,赵州桥
气势磅礴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贯穿五大水系,跨长2000多千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2014年6月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桥身两侧的栏杆、栏板还有 雕刻 有石狮和龙形等花纹,十分生动精美----“石狮不语观天下,游龙巡水界疆域”。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它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观点:大运河 赵州桥是惊世之作。
论述:隋朝的大运河,在已有的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贯穿五大水系,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赵州桥是,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桥,它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结论:大运河与赵州桥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结晶,体现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
②(长城和故宫)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得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以长城和故宫为例……明长城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重点设防地段多用砖石砌筑,内填泥土石块,工程坚固,形制结构更趋合理。不但在重略要地加修双城乃至多道城墙,还在长城险要处构筑空心敌台,既能“内卫战卒”又可发炮 射箭 ,大大提高了长城体系的整体防御功能……故宫更是“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作品”,它的建筑形式雄伟、庄严,而且严谨、和谐,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高级建筑群,是东方艺术建筑的结晶。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观点:明长城与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论述:明长城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形制结构上更加坚固合理,整体防御功能大大提高;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而且严谨、和谐,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高级建筑群,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结论:明长城与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和富有创新能力的象征。
③(文学,思想,中医,科技)
观点: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泽被后人。
论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造福于人民,东汉时期编著的《伤寒杂病论》有着深远的世界影响。此外,还有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自西汉时成为我国传统主流思想以来,对人类的发展有着 重要意义,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可见,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许多优秀文化,并得到流传,泽被后人。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训练相关文章:
★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 历史主观题答题思路
★ 高考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技巧方法
★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思路(评价类)
★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 高考文科历史答题技巧主观题
★ 高中历史考试主观题解题技巧总结
★ 高考历史备考建议及答题技巧
★ 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分析
下一篇:四川英语听力高考-听力高考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