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二十四史高考文言文-二十四史高考

tamoadmin 2024-09-25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中语文考试的文言文和古诗出自哪里?2.考试时,诗经,离骚,翻译考不考3.高考那些文言人物传记故事来自哪里?我想读专门写各种人物的文言怎么找到? 文言怎么提高?4.高考中文化常识的八大记忆方法5.高考语文:怎样做文言文阅读高中语文考试的文言文和古诗出自哪里?古诗一般是出自唐宋诗词,文言文出自二十四史里面。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

1.高中语文考试的文言文和古诗出自哪里?

2.考试时,诗经,离骚,翻译考不考

3.高考那些文言人物传记故事来自哪里?我想读专门写各种人物的文言怎么找到? 文言怎么提高?

4.高考中文化常识的八大记忆方法

5.高考语文:怎样做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考试的文言文和古诗出自哪里?

二十四史高考文言文-二十四史高考

古诗一般是出自唐宋诗词,文言文出自二十四史里面。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考试时,诗经,离骚,翻译考不考

如果说是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的翻译,那么绝对不会出现。

因为《诗经》《楚辞》年代太过久远,词意太过晦涩难懂,并且会出现歧义、多解等情况。

这一方面,终生研究考据《诗经》《楚辞》的专家,都无法对部分篇目进行准确翻译。所以绝对不会在高考这种有绝对标准的全国统一考试中出现。

另外,高考中出现的翻译大多节选自《二十四史》,因为《史书》的行文较为端庄典雅,词义也比较简明畅达,所以更好规范。

其中《前四史》因为文学性较强,出现的概率较小。

如果平时考试中出现《诗经》《楚辞》只能证明试卷的命题水平低下。

高考那些文言人物传记故事来自哪里?我想读专门写各种人物的文言怎么找到? 文言怎么提高?

高中课本人物传记全部出自二十四史

史记 ( 汉·司马迁) ?汉书 ( 汉·班固) ?后汉书 ( 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 ( 晋·陈寿) ?晋书 ( 唐·房玄龄等) ?宋书 ( 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 ( 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 ( 唐·姚思廉) ?陈书 ( 唐·姚思廉)

魏书 ( 北齐·魏收) ?北齐书 ( 唐·李百药) ?周书 ( 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 ( 唐·魏征等) ?南史 ( 唐·李延寿) ?北史 ( 唐·李延寿)

旧唐书 ( 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 ( 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 ( 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 ( 宋·欧阳修) ?宋史 ( 元·脱脱等) ?辽史 ( 元·脱脱等)

金史 ( 元·脱脱等) ?元史 ( 明·宋濂等) ?明史 ( 清·张廷玉等)

高考中文化常识的八大记忆方法

科举记忆法

 明清时期的考试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生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假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

 文体记忆法

 中学教材所选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按“语录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去优选文章的:《论语》,语录体,是孔子的学生和后学者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共20篇512章;《春秋》、《左转》、《资治通鉴》,编年体,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国语》、《战国策》,国别体,是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二十四史,纪传体,是以记载帝王、诸侯王、社会各界人物事迹的历史巨著,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他都是“断代史”。

 雅号记忆法

 2001年,上海语文春考中的第17题,检测了杜甫的雅号为“诗圣”。实际上,诗人的雅号还有许多,如“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等等。

 基数记忆法

 笔者写了一首打油诗,同学们可依此巧记:

 殿试一甲等,(状元、榜眼、探花)

 汉代二京都。(洛阳、长安)

 政务三省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星宿四象分。(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夜晚五时段,(一更、二更……五更)

 许慎六书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人有七情欲,(喜、怒、哀、惧、爱、恶、欲)

 方位八荒地。(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古国九州天,(冀、豫、雍、扬、衮、徐、梁、青、荆)

 儒家十义德。(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父义、妇厅、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年龄记忆法

 参考如下:

 不满周岁:襁褓之年。

 婴儿:黄口。

 一岁:周?。

 幼儿时期:孩提时期(2~3岁)。

 童年时期:垂髫,总角(7岁左右),始龀之年(7,8岁)。

 10岁:幼学之年。

 12岁:金钗之年(女)。

 13岁:豆蔻年华(女)。

 15岁:及笄之年(女),束发之年(男),志学之年(男)。

 16岁:二八年华,破瓜之年,碧玉年华(女)。

 20岁:弱冠之年(男),双十年华,桃李年华(女)。

 24岁:花信年华(女)。

 30岁:而立之年,壮室之年。

 40岁:春秋鼎盛,强仕之年,不惑之年。

 50岁:半百之年,知命之年。

 60岁:耳顺之年,花甲之年,还历之年,平头甲子。

 50岁~60岁:耆艾之年。

 64岁:古瓜之年。

 70岁:致仕之年,从心之年,古稀之年。

 77岁:喜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8岁:米寿之年。

 90岁:耄耋之年,鲐背之年。

 99岁:白寿之年。

 100岁:天年,百寿之年,期颐之年。

 时辰记忆法

 古人根据一天的天色变化,把24小时按2小时为一个时辰,分为12个时间段,分别是: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佳节记忆法

 除“春节”外,我国还有七大传统节日是不能忘记的:

 1、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

 2、端午,农历五月初五。

 3、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4、重阳,农历九月初九。叫“登高节”,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现在我国又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5~6、清明和寒食,农历三月十五之前。清明节是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主要指自然节气,后来成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有吃寒食的风俗。

 7、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此外还有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的“灶日”;农历“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的“社日”等。

 称谓记忆法

 实际交往中,礼貌称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称、谦称、雅称、婉称”等书面语,具体如下:

 尊称:自家父母称“高堂、双亲、膝下”,别家父母称“令尊、令堂”,老师称“恩师、导师、夫子”,他家房居称“尊府、贵宅”,自家居室称“草堂、寒舍”。

 谦称:学生自称“门生、受业、不才、小生、小可、晚生、后学”等。

 雅称:自家父母称“椿萱”,他人母亲称“萱堂”,岳父母称“泰山、泰水”,兄弟称“昆仲、棠棣、手足”,夫妻称“伉俪、伴侣”,丈夫称妻子“内人、可卿”,妇女称“巾帼”,男子称“须眉”,同学称“同窗”。

 婉称:家父母称“家严、家慈”,去世父母称“先父先严、先母先慈”,夫妻一方亡故称“丧偶”,夫未嫁之女称“遗孀、孀居”,妻未娶称“鳏夫、鳏居”。

高考语文:怎样做文言文阅读

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章标签: # 高考 # 文言文 # 又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