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历史选择题高考题_历史选择题高考
tamoadmin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1.如何训练高考历史选择题2.高中历史选择题有哪些答题技巧3.历史选择题到底该怎么做4.历史认识类题型的答题技巧高考历史解题技巧(1)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历史高考的题型只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非选择题以材料解析题为主,并且已淡化了问答题与一般材料题的界限,而且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运用材料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一些选择题的命题也趋向于材料化,因此,良好的解题技巧是高
1.如何训练高考历史选择题
2.高中历史选择题有哪些答题技巧
3.历史选择题到底该怎么做
4.历史认识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解题技巧(1)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历史高考的题型只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非选择题以材料解析题为主,并且已淡化了问答题与一般材料题的界限,而且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运用材料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一些选择题的命题也趋向于材料化,因此,良好的解题技巧是高考过程中能否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所在,在这里我想结合一些典型性试题谈一谈历史高考的审题与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选择题的主要类型有材料型、逆向型、组合型、程度型、归类型等等,其审题和解题方法有以下四种:
1.时间排除法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时序性较强,在高考试题中必然会有所体现,有的是具体时间,有的是大概时间,只要我们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记忆得非常准确,那么解题就非常迅速和容易,其实90﹪以上的选择题都能通过时间排除法来排除。
例如: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觉醒的历史条件包括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②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阵营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④无产阶级觉悟的提高和斗争性加强⑤马克思主义诞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本题看起来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其实只要搞清楚题目的核心是“工人运动兴起和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强调的时限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答案也就出来了,因为①和⑤不符合题意。
又如:2009年全国卷2的第14题(试题略)
此题看似难于判断,其实只要根据课本知识明朝与后金之间的战争主要是发生在山海关外的辽东地区、清朝平定大小和卓之战是发生在今x疆地区再结合示意图首先就可否定参考答案B和C,明朝对瓦剌主要采取防御战略,不可能深入到蒙古高原的腹地,因此又可以否定掉A,因而正确答案只能是D。
再如2009年全国卷1第18题: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提干明确限定时间为1917年(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指向为否定孔子,联系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导火线)是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就不难判断正确答案为B。
2.词语排除法 高考选择题的备选项项中经常有一些绝对性的词语,一般情况下,带有绝对性词语的选项往往会有问题。因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基于此,我们在做题时,除非教材中明确表述为“最早”、“第一”、“完全”、“始终”、“全部”等以外,在拿不准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该选项是错误的。
例如:韩国建立后,仿效欧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迟缓。20世纪60年代初,军人集团执掌政权,实行威权政治,经济高速发展。进入90年代后,韩国确立了政党政治。这反映出在韩国
A、只有威权政治才能干预经济
B、欧美式政治体制不适合发展经济
C、经济发展与推行政党政治必须同步
D、民主体制的确立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
我们知道,经济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计划与市场也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已,有效的就是适合的正确的,经济决定政治,政治的变革往往稍迟于经济的发展,题目中的A、B、C三项表述均有问题,而且都带有一些绝对性的词语,如A项中的“只有”、“才能”,B项中的“不适合”,C项中的“必须”等太过于肯定与绝对,故本题正确答案应为D。
3.属性排除法 即通过分析其阶级属性来排除选项,确定答案。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阶级属性和局限性,他们采取或推行的措施总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基于此,通过分析排除,有些题目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唐太宗说:“以天下之产,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健,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唐太宗是一位封建帝王,属于统治阶级的范畴,其采取的一切措施最终肯定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自身的绝对权威的,在封建社会里,皇权至高无上,因此,不难判断:B、C、D三项绝对不可能是封建帝王唐太宗的主张。正确答案应是A项。
又如: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罗斯福作为美国资产阶级的代表,其实施新政的目的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来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因此首先我们就否定了B、D两项,而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新政初期“老绅士”(资产阶级)对“朋友”(新政)是“千恩万谢”的,只是危机过后才“斥责他的朋友”,故又否定掉A项,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只能是C项。
再如2009年全国卷2第18题: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文艺和科学,所拨了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好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局力图
A.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选西方文化 D.推动英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本丁克作为英国驻印度总督,其实施某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英国的殖民利益(具体讲那就是其推行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民族同化政策)就不难判断正确答案为C。
4.分析排除法 就是通过反复阅读分析所给选项确定出正确答案,这主要是针对有些题目的选项本身表述就有问题,题意明显有错误,通过阅读分析可以直接排除。
例如:20世纪,国际社会为维持和平进行了不懈努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国际联盟制裁了日本对中国东北三省的侵略行经
B、联合国安理会有权采取行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C、《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美苏两国妥协的产物
D、冷战结束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维护了欧洲和平
国际联盟由英法操纵,没有制裁日本的侵略行经,而是纵容,因此A项错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联合国第50届大会讨论通过并于1996年生效而不是美苏妥协的产物,因此C项错误,北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欧洲乃至世界局势的动荡与不安,故D项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又如: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中这样描述:“在宋以前有 三公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本题看似很难,其实不然,此题的时限是中国古代,B、D两项均发生于明朝,故首先否定,材料的核心是君臣议政时的关系,而A项表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合题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只能是C。
再如2009年全国卷2第19题: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此题的四个备选项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德国统一的完成为其经济的发展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因此判断出正确答案为D。
如何训练高考历史选择题
我们要了解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选择题是高考历史的二大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以其材料新、情境新、史味浓而深受人们欢迎。它所引用的材料都是原始史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题干与选项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就单题而言,就是通过改编新高考选择题,了解、掌握并运用调控难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就整卷而言,就是要参照新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布特点。偷梁换柱: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式来造成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因果倒置:将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听。舍本求末:以表面现象、假象掩盖、否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未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渔目混珠: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渔龙混杂,以扰乱正常思路。似是而非:表述含有科学的、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能成立,但题干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内涵不透彻。答非所问:即备选项与题干无关。
高中历史选择题有哪些答题技巧
解答选择题的策略和非常规技巧
自2003年,高考选择题从30题减到25题,每一题的分值已增加到3分,这对解答选择题的能力要求更高,做好选择题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根本保证。
(一)解答选择的策略:
1、熟记历史知识,灵活运用。
历史基础知识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解题和成绩,是能力运用的基本条件。没有基础的能力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都是虚幻飘渺,毫无实用的。要保证高考历史取得好成绩,必须过好基础知识这一关,细细阅读教材内容。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做到六个字:全面、扎实、系统。“全面”即要求对历史知识,事无巨细,全面掌握(不是考点知识除外),包括课文文字、表格、图表,注释等。避免记忆中出现知识的空白。“扎实”是建立在对知识的理解之上,死记的东西不会保持长久。任何历史事件都不可能是孤立的,而是环环相扣,某一历史事件的结果,可能是另一历史事件的起因。如:殖民扩张是工业革命导致的结果,却是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原因。这又要求对历史知识能够“系统”的掌握。
如何“全面、扎实、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需要:一要在复习的时候注意前后事件的联系,注意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二要忌只看不练,没有练习的辅助,知识不可能理解和牢固。三要反复,做到温故而知新,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过目不忘,不反复,难扎实。
2、做题小心谨慎,不盲目求快,不轻视。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历史选择题表面看似简单,其实却暗含陷阱和圈套,稍不留神,即会出错。应认真审题,小心谨慎。
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审题是应注意:首先看时间和地点的限定,特别是时间限定。二要看条件范畴,原因或结果、主观或客观、政治或经济等。三要注意关键字眼。例:
⑴、建国初期,为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经济,人民政府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 )
A、完成土地革命 B、进行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
C、稳定金融和物价 D、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物价”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最密切的关系,故选C。此题关键字眼在“稳定社会秩序”。又如:
⑵、1962年初,中共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其议题主要是( )
A、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
A项发生在“1958年”,B项为“1960年”,C项是“1959年”的,故选D。(此题可见对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要求非常之高)再一例:
⑶、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发生严重动摇,其主要原因是:
①西欧和日本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③西欧和日本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④“星球大战计划”实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关键词是经济霸主,与经济有关的是①②,③不属于经济范畴,④发生在80年代,也不属于经济范畴,故选C。(此题是典型)
选择题题型多种多样,有理论型、材料型、否定型和多选型,万变不离其宗,根据题目,联想其反映的阶段内容,细心分析题干和各个选项,排除错误项和无关项,找到正确选项。
(二)解答选择题的技巧:
技巧只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必须要以基础知识为依托。但熟练灵活的运用多种解题技巧,无疑对做好历史选择题有很大的帮助。总结个人经验,可归纳为如下方法:
1、巧用政治常识,妙解历史选择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核心,其基本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①社会的基本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进一步扩大引申为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②矛盾形成历史运动,历史发展围绕主要矛盾进行③历史总体来看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运用:
例: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其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B、新航路开辟,扩大文化交往
C、它肯定人,注重人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D、它反对神学迷信,提倡现世生活享乐
运用理论内容①,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故选A。根据理论,根本原因一般选经济和内因。当然,做此类题,应注意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
2、排除法在解选择题中的应用:
排除法是在解题过程中最常使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解题方法,可按如下方法进行排除:
⑴与题干条件不符的应排除:选项对应题干条件,不符合者应排除,题干条件应特别注意限制条件,如: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内容限制、其它条件的限制等。
①不符合时间限制:
例1、19世纪60年代,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北美大陆迅速扩展的主要事件是( )
A、美国内战 B、西进运动 C、废奴运动 D、英荷战争
时间限制是60年代,美国内战在61—65年,BCD都发生在内战之前,不是60年代,故选A。
例2、(1998全国高考卷第23题)1640年英国新议会的召开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标志,这是因为( )
A、议会提出了掌握政权的要求 B、国王宣布“讨伐议会”挑起内战
C、议会组建军队与王军交战 D、内战后议会把持了全国政权
时间限制是1640年,B发生在1642年,C也发生在1642年,D发生在1649年,故选A。
②不符合空间限制:
例:(1999年全国卷25题)15、16世纪之交,欧洲农村自然经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其表现之一是( )
A、货币地租消失
B、出现了最早的无产者
C、封建领主开始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
D、富裕的作坊主扩大生产规模
地点限制是农村,A表述明显错误,应是货币地租流行。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在威尼斯,佛罗伦萨,所以B、D应在城市。C封建领主开始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从“农业”一词可对应题干“农村”的地点限制。
③不符合题干内容:
学会分清条件、内容、表现、结果等项目。条件即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背景,一定是在历史事件出现之前。内容、表现是发生在历史事件的过程之中。结果、作用、意义、影响等都必然发生在事件之后。
例:(1993年上海卷第17题)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组织了反蒋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B、上海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三反”斗争
C、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
D、民主党派的联合斗争和人民起义遍及各地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如仔细分析,可看出ABD明显是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具体表现,不是原因,故选C。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题干涉及的范畴是政治领域还是经济领域,如前面已有的一例:
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发生严重动摇,其主要原因是( )
①西欧和日本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③西欧和日本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④“星球大战计划”实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⑵选项表述错误应排除(做否定型选择题除外):
例:(1995年全国卷第5题)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A“禁绝”、C“一概排斥”、D“封闭”等表述都太绝对,皆错误,故选B。
⑶选项表述相同的,二者都应该排除:历史高考选择题是为单选,不可能出现两个答案,故二者皆不是,此类选择题较少,选择时应慎重分析。
例如:(2001年春季高考第21题)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政权的确立,这主要因为( )
A、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B、议会权力大为增强
C、法律具有了至高的地位 D、内阁制得以形成
细心分析,A“国王权力受到限制”与B“议会权力增强”选项的意思其实是一模一样的,调反过来表述的是同一意思。D项“内阁制得以形成”在君主立宪制形成之前就已出现,也不能选,故选C。
又如:(2000年广东高考卷第27题)启蒙运动中,启蒙学说发展了人文主义,这主要表现在( )
A、反对教权主义和蒙昧主义 B、宣传天赋人权 C、提倡自由平等 D、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对比四个选项,ABC所表述的意思是相同的,天赋人权即是要自由平等,要反对教权主义,故应选D。
3、对应估计法:
选择题所涉及到的考点内容非常全面,在解题过程中也许我们会遇上记忆中空白或模糊的内容,能够把不会做的题目做出来,对提高我们的成绩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灵活运用好非常规的估计方法,对解好此类题目有一定的帮助,可以根据如下方式进行估计:
⑴对应估计:即根据题干内容,在选项中选出与题干意思相同或相似的选项:
例如:(1999年广东高考卷第25题)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 )
A、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天圆地方”说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
C、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
题干的“强调人的价值”与选项B“突出人的作用”相对应,故选B。
又如:(2000年广东高考卷第26题)文艺复兴时期宣传人用知识武装起来便有伟大力量的作品是( )
A、《乌托邦》 B、《巨人传》 C、《哈姆雷特》 D、《愚人颂》
题干的“人……有伟大力量”与选项《巨人传》相对应,故选B。
这种做法实有牵强附会之意,能够应用的体型少之又少,毫无办法时可采取此下策。
⑵根据掌握的常识进行估计:
例:下列关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束了非洲人民遭受殖民奴役的历史,改变了非洲的面貌
B、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
C、使联合国不再是一两个超级大国为所欲为的场所
D、使非洲国家走上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是道路
根据常识应知道非洲大多数国家还依然贫穷落后,D是明显常识性错误,故选D。
当然,大多数不会做的题目是不可能估计出来的,特别是纯粹考认知性的题目,故应尽量扫除知识中的盲点。
上述做选择题的方法,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大多数题目是考查基础知识,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这不是一般技巧能完全解决的,所有的方法或技巧都只能起辅助作用,最实际有效的复习应以课文为托,充分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
历史选择题到底该怎么做
1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完全版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代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近年代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思维对象,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内容。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
22017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汇总
一、 明确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根据题干,确定题目时限,特别要注意一些隐藏的时间信息,再联想这个时空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知识点去做题。
历史认识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怎样做历史选择题?
“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
一、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 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二、解题方法
1.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
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
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3.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
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
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4.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
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
大措施”。
5.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
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
6.作记号法: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
等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7、题干还原法。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解题时首先把题意明显不
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还原思考。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套路
1.最佳型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型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4.推理型选择题
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5.排序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解题方法:巧解此类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6.组合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四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