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2014化学高考题全国卷2,2014高考化学热点
tamoadmin 2024-06-24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热点甲型h1n1流感化学性质2.怎样学习高二化学有机物和烃的衍生物3.高中化学总复习总提纲与注意点4.NH3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化工原料,也是高中化学非常重要的化合物,高考的热点内容.(1)请写出实验室制取5.高二化学选修四课件6.有关高考化学热点三聚氰胺化学计算在高中化学中,计算题的主要功能是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和熟练程度以及知识的系统性。这类题目考查的形式既有直接的简单化学计算和间
1.高考热点甲型h1n1流感化学性质
2.怎样学习高二化学有机物和烃的衍生物
3.高中化学总复习总提纲与注意点
4.NH3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化工原料,也是高中化学非常重要的化合物,高考的热点内容.(1)请写出实验室制取
5.高二化学选修四课件
6.有关高考化学热点三聚氰胺
化学计算
在高中化学中,计算题的主要功能是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和熟练程度以及知识的系统性。这类题目考查的形式既有直接的简单化学计算和间接的应用化学原理推算,常见的方法有假设法、关系式法、差量法、守恒法等。
化学反应图像
化学反应图像题的特征是将一些关键的信息以图像、图表的形式给出,把题目中的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目的是考查考生从图像、图表中获得信息、处理和应用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图像、图表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对应关系的转换运用能力。
实验仪器的创新
实验仪器的创新使用一般体现为三个“一”:一个装置的多种用途、一种用途的多种装置和一种仪器的多种用法,该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化学热点方法聚焦
聚焦高考一
化学计算中的4种常用方法
1、假设法
所谓假设法,就是假设具有某一条件,推得一个结论,将这个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对比,进行合理判断,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1)极端假设法
主要应用:(1)判断混合物的组成。把混合物看成由某组分构成的纯净物进行计算,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讨论。(2)判断可逆反应中某个量的关系。把可逆反应看作向左或向右进行到底的情况。(3)判断可逆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变化。把可逆反应看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单一反应。(4)判断生成物的组成。把多个平行反应看作单一反应。
(2)状态假设法
状态假设法是指在分析或解决问题时,根据需要,虚拟出能方便解题的中间状态,并以此为中介,实现由条件向结论转化的思维方法。该方法常在化学平衡的计算中使用。
(3)过程假设法
过程假设法是指将复杂的变化过程假设为(或等效为)若干个简单的、便于分析和比较的过程,考虑等效状态的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求解的方法。该方法在等效平衡的计算中使用概率非常高。
(4)变向假设法
变向假设法指在解题时根据需要改变研究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进而迁移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2、关系式法
在多步反应中,关系式法可以把始态的反应物与终态的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表示出来,把多步计算简化成一步计算。正确书写关系式是用关系式法解化学计算题的前提。
(1)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关系式
特点:在多步反应中,上一步反应的产物即是下一步反应的反应物。
(2)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叠加找关系
适用于多步连续反应或循环反应。方法:将其中几个有关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适当变形(改变化学计量数),然后相加,消去中间产物,即得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差量法
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
其解题步骤如下:
(1)分析题意:分析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引起差值的原因。
(2)确定是否能用差量法:分析差值与始态量或终态量之间是否存在比例关系,以确定是否能用差量法。
(3)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量”与题中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比例关系,求出答案。
4、守恒法
“守恒法”利用物质变化过程中某一特定的量固定不变来列式求解。它的优点是用宏观的统揽全局的方式列式,不去探求某些细枝末节,直接抓住其中特有的守恒关系,快速建立算式,简捷巧妙地解答题目。常用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
(1)质量守恒
依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
(2)电子得失守恒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一定相等。
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的有关计算。
(3)电荷守恒
依据: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总量不变(或在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负、正电荷总数相等)。
方法:首先要确定体系,并找出体系中阴、阳离子的种类,每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其物质的量;然后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列出计算式。
应用: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推断,也可用于有关量的计算。
聚焦高考二
化学反应图像题的解题方法
1、离子反应图像
考查知识点:根据图像考查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分析溶液的成分、离子的共存与推断、计算反应物的量或由离子反应画出相应的图像等。
实质:离子反应图像问题,归根结底,考查的实质仍然是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问题。
(1)离子反应图像
溶液中存在多种还原剂(或氧化剂),加入同一种氧化剂(或还原剂)时,必须按照“强者先行”的原则,考虑反应的先后顺序。只有当“强”的反应完后,“弱”的才能发生反应。
(2)离子共存及离子计算图像
离子共存图像要谨防离子共存的陷阱,特别要注意一些隐含条件和隐性关系;离子计算的前提是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特别要注意物质间量的关系,遵循三大守恒原则和溶液电中性原则。
2、化学平衡图像
化学平衡图像是中学化学基础图像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把抽象的化学平衡理论形象直观地表述出来。化学平衡图像题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根据图像坐标表示的意义,将常考的化学平衡图像分成如下三类。
(1)量值-时间图像
图像中的纵、横轴分别代表物质的数量(如浓度、百分含量、转化率、产率等)与反应时间(过程),将可逆反应中物质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体现在图像中。
该类题解答时要明确曲线“走势”代表的意义,并由此确定反应进行的方向,再进一步确定改变的条件。千万要注意此类图像中可能出现的“交点”并不代表平衡点,只有某种量值不随时间改变时的点才是平衡点。
(2)量值-条件图像
将物质或反应体系的某种量值与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中的某一种之间的关系,反映在图像中。解答时首先要仔细观察图像,找出相关量值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将图像中的这种对应关系与理论知识进行对照,分析其是否符合理论上推导出来的关系,最后确定答案。
(3)量值-时间-条件图像
该类图像反映的是某一物质的量值(如浓度、转化率、产率、百分含量等)与一种或两种外界条件(温度、压强、催化剂)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其图像构成的特征是图像中有一表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的突变点(平衡点、最大值、最小值)。
解题思路:依建立平衡所需时间的长短→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时间短速率大)→确定影响反应速率的不同条件间的关系(反应速率大条件强)→再根据物质量值的变化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由此得出的移动方向应与由勒夏特列原理确定的方向一致。
3、电化学图像
近年高考中对电化学的考查出现了新的变化,以装置图为载体来考查电化学的相关知识,成为近年高考的新亮点。
(1)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破解关键:正、负极或阴、阳极的判断。
(2)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互变
原电池与电解池可以相互转化,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制造二次电池。二次电池中,放电时是原电池,充电时是电解池,放电时的负极反应与充电时的阴极反应相反,放电时的正极反应与充电时的阳极反应相反。
聚焦高考三
化学实验的创新探究
1、球形干燥管的创新使用
(1)A装置为尾气吸收装置,用来防倒吸,原理类似于倒置在水中的漏斗。
(2)B装置为简易的过滤器,可净化天然水。如果去掉上边两层,可用活性炭对液体中的色素进行吸附。
(3)C装置是一微型反应器。该装置既可节约药品,又可防止污染。如铜丝在该装置中燃烧时,Cl2封闭在干燥管内,实验结束后剩余的Cl2不仅可以用水吸收,还可以观察CuCl2溶液的颜色。
(4)D装置为一简易的启普发生器, 可用于H2、CO2等的制取。
(5)E装置起干燥、除杂或缓冲气流的作用。
2、仪器连接的创新与改进
(1)仪器巧妙连接,取代启普发生器
(2)仪器创新连接,防止尾气倒吸
a.倒立漏斗式:这种装置可以增大气体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液吸收气体。当易溶性气体被吸收液吸收时,导管内压强减小,吸收液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的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烧杯中的液面,漏斗中的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吸收液倒吸。
b.肚容式:当易溶于吸收液的气体被吸收液吸收后,导气管内压强减小,使吸收液倒吸进干燥管中,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吸收液倒吸。这种装置与倒立漏斗式的功能类似。
c.蓄液式:当吸收液发生倒吸时,倒吸进来的吸收液被预先设置的蓄液装置贮存起来,以防止吸收液进入受热仪器或反应容器中。
d.脱离式:因导管没有与液体接触,从而无法产生倒吸。
e.液防式:通过改变试剂的方法达到防倒吸的目的。如吸收HCl时,HCl不溶于四氯化碳而无法倒吸,HCl从四氯化碳中逸出进入水中而溶解。
高考热点甲型h1n1流感化学性质
学好有机化学要掌握有机化学的特点,以下总结出有机化学的特点,如果按以下方法去记忆学习会事半功倍。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与生产生活联系甚为密切,使之成为高考的热点。不少同学抱怨有机化学难学,甚至成为化学学习的分化点。基于这种现象,笔者针对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常见困难进行了汇总、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怎样学习高二化学有机物和烃的衍生物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携带有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基因片断,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特征。医学测试显示,目前猪流抗病毒药物对这种毒株有效。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0rthomyxoviridae),甲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A)。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nm-120nm,有囊膜。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红细胞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基质蛋白M2。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直径为10nm。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约为13.6kb,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敏感;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
作为消毒剂,通常有次氯酸钠(NaClO)(84消毒液就是它),酒精,福尔马林(甲醛(HCHO)的水溶液)等。次氯酸钠与水反应会生成次氯酸,次氯酸有强氧化性,会使病毒死亡。后两者因为是有机溶剂,会使蛋白质外壳变性,从而导致病毒死亡。做这类题要结合生物上讲的病毒的结构,与化学上的蛋白质变性
高中化学总复习总提纲与注意点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有机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且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所以便成了中学化学的难点之一,同时也是会考、高考的热点之一,其学习的方法也不同于无机化学。以下的学习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延续“结构决定性质”这条学习化学的思路与方法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在有机化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不仅表现在化学性质中,同时也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因此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要善于利用好这个规律。这样在有机化学学习时能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从物理性质看:烃一般是非极性或弱极性的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小,因此烃的熔点、沸点比较低,碳原子数小于等于4的烃常温下为气态,烃一般难溶于强极性的溶剂水中;烃的衍生物随着官能团极性的增强,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其熔点、沸点都比相对分子质量相当的烃类要高,如乙醇的沸点为78℃,比相对分子质量相当的丙烷高出120.07℃;具有强极性的烃的衍生物,容易溶解在强极性的溶剂水中,如低碳原子的醇、醛、酸能与水互溶。这就说明,烃的衍生物与烃相比,结构不同,具有烃所没有的官能团,所以就决定了其熔沸点等物理性质也不同。
从化学性质看:烷烃的单键结构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稳定性,取代反应为它的特征反应;不饱和烃中的双键、叁键由于其中的一个、二个键易断裂,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加成和加聚反应为它们的特征反应;苯芳烃由于苯环结构的特殊性使其具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双重性质,能发生取代和加成反应;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决定于官能团的性质,因此要根据官能团种类去分析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如甲酸乙酯、葡萄糖,尽管它们不属于醛类,但它们都含有醛基,因此它们都具有醛的主要性质(如银镜反应等),甲酸(H-CO-OH)从结构看,既有-COOH,又有-CHO,因此甲酸具有酸和醛的双重性质。以上各类有机物的种类不同,是因为其具有不同结构的官能团,也就是因为其官能团的不同结构,才导致其化学性质的不同。
由此看来,“结构决定性质”的学习思路,不仅适用于无机化学的学习,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也是非常有效的。
二、注重分析“断键”规律
在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时,同学们面对复杂的有机分子结构有些茫然,如果能抓住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键”规律,对正确书写反应产物,配平反应方程式将提供很大的帮助。 例如乙醇主要化学反应的断键规律:
置换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催化氧化:2CH3-CH2-OH+O2 → 2CH3-CH=O+2H2O
(注:每二个氢原子结合一个氧原子生成水,故乙醇与氧气2:1反应)
取代反应:CH3CH2+OH+HBr→CH3CH2Br+H2O
消去反应:CH2-CH2→CH2=CH2+H2O
以上实例充分说明了,同一种有机物因为反应过程中断键位置的不同,发生反应的类型就不同,自然生成物也不相同。注重分析“断键”规律,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记忆有关反应方程式,更好的理解反应原理,使复杂的、难懂的有机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容易,更加轻松;同时,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三、抓好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有机学习中,除了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性质、用途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灵活运用。
如重要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可表示为:
CH ≡ CH → CH2=CH2 → CH3-CH3 → CH3-CH2-Cl→ CH3-CH2-OH → CH3CHO → CH3COOH → CH3COOCH2CH3
学习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不仅要掌握转化过程的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更要理解转化过程与物质性质、制备、用途等之间的关系;若此,我们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就基本上能达到提纲挈领、出神入化的境界。
四、擅于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尤为适用。在学习中要善于运用化学原理去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善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升华。
如在学了《多糖》一节后,会分析吃馒头时,在口腔中咀嚼时间长些,能体验到味道变甜的道理;还可联系很多饮食保健的道理,如饭后不能喝过多的水,有些食物能帮助消化,有些食物又阻碍了消化等等;这样对淀粉的水解就有了一个深层次的理解。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就能拓宽学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适应性,学会关心社会生活,并努力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上仅从几个方面提出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当然,有机化学的学习还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NH3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化工原料,也是高中化学非常重要的化合物,高考的热点内容.(1)请写出实验室制取
磨剑十载更需捷径一条——高考增分化学复习方略
化学在总复习阶段都应全面复习。因为高考试题的考点覆盖面都比较宽,全面复习有利于对全部材料系统掌握,并保持其完整性。在复习化学过程中,考生若发现掌握知识有缺陷,可即进行插漏补缺(特别是在化学高考中的“常考点”),通过努力,将其难点各个击破从而增强兴趣和信心。一般说,先进行比较粗略的整体复习,后进行细微的重点知识复习,这样“面”、“点”兼顾,必然会提高复习效率。此外还应注意,复习要“及时”,要“赶在”没有遗忘之前进行,这样,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学是一门很中性的科目,既有理科内容的规律性,又有文科内容的积累 性,是一门半文半理的功课,有的高考状元形象将其称为“第二门外语”、“理科中的外语”、“小文科”。这些均从不同侧面说明化学的复习规律是:
①知识密集性功课,脑力记忆量比较大。
②试题的知识含量多,抽象思维成份少。
③每年高考试题中相关知识点的重复频率较高。
④边际增分潜力较大,用功后容易突破提高的功课。
和其他各科不同的是:化学在最后冲刺阶段是最容易出成绩。要想复习好化学,充分挖掘自己在化学上的增分潜力,应把握以下几点,做到多管齐下一步:
在化学知识记忆大做文章。高考化学试卷的题目均以化学知识作载体,每年有百分七八十的试题均以教材上原汁原味的化学知识组合“嫁接”而成,考题、考点、知识点的重复率很高。化学复习参考资料与化学教材相比,教材是“主菜主食”,而参考书是“小菜副食”。所以化学总复习要以教材为依托,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多下些功夫。
化学知识的记忆特色是:既有很多脉络清晰的规律性东西,又有许多零散在各个章节的特例。
各个章节有大量规律性的化学知识,例如:有机化学的元素周期表、各类化学反应、碱金属的化学性质、有机化学各种官能团的性质等等。要用两种形式整理识记规律性的化学知识。一种是列提纲式层层记忆,建立一整套自高而下从整体到细节的化学知识多杈树。第二种是列知识图表式归类归纳对比记忆。这两种化学知识的复习记忆,必须自己亲自动手从教材中整理,尽量不要抄录参考书上的,如此方可在大脑记忆网络中打下极深的化学知识烙印。特别当自己动手整理出一张张化学知识提纲、图表时,潜意识会不知不觉感悟出一种说不出来的化学知识间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例如:有机化学的规律性仅仅是几个“基”的不同组合,通过脱水等形式在不断转化验室而已,如同小朋友拼积木。无机化学的所有性质均罩在“元素周期律”这张疏而不漏的知识大网之中,从原子量看核外电子的排列分布,由外层电子看化合价元素活泼性,由元素活泼性判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属性……一系列的推论,都由“元素周期表”而来。分析元素化合物也要充分利用“元素周期”,记牢特例,变无序为有序。
通过多杈树化学知识提纲记忆法和列图表归类归纳对比记忆法,可以牢牢捕住教材大部分的有规律性化学知识“大鱼”,从而建立起脉络清晰知识集中的化学知识记忆链表。对于分散在各个章节诸如化学性质特例特殊知识点之类的“小鱼”,是化学复习的大难点,其在考试中的拉分“杀伤力”不小,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这些化学性质特例特殊知识点往往是考试时老师设置的“陷阱”,一不小心就会失手。因此,要及时把各类化学知识的特例抽出来,集中摘录在化学特例笔记本上,按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各自知识脉络,分类做成特例卡片强化记忆,做题效果非常好。
化学成绩与用功程度成一定正比例。化学复习由于其知识迁移范围不似数学物理那么广泛,每年化学高考试题内容、题型、考点均受到教材中化学知识圈的限定,再加上化学试题弹性低,因此,化学高考试题同一考点的重复性重现率较高一些。大量记忆、大量做题、大量辑错是提高化学成绩的三条有效手段。一些高考状元采用这三条手段复习后,大约有70%~80%的化学高考试题均与做熟的习题相同或相似。
数学做题贵在总结解题方法和解题收获,物理做题旨在探寻解题规律归纳解题模型,而化学做题要突出寻找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各个化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就是化学高效解题的题眼所在。而这一切又取决于能否在脑海里“植造”一棵网络状的化学知识树——把“死”的“静态”的化学知识转化成有“磁性”“活性”的化学知识。不同的化学知识块产生“磁性”亲和力,进行移植、嫁接、组合后,就能不断产生新的化学知识和解题信息,这就是化学高深莫应试答题的精妙之处。这一特色,在近几年高考中频频出现的化学信息题体现得非常明显。
建立有机化学知识要抓住“一式”、“一团”、“一线”三个枝杆:“一式”是指结构式、同分异构式,“一团”是指各类官能团及性质,“一线”是指烃和烃的衍生物演变线。如果能清晰梳理出有机化学“一式”、“一团”、“一线”三大知识网络,在解答有机化学信息题时,就好像上网一样,顺着有机化学知识网络快捷寻找到解答问题的数个知识点,把不同有机化学知识点嫁接整合起来就“生长”出新的解题知识信息。
总结高考状元们化学复习应试的一大成功秘诀是:唯有先入为主在脑海中清晰绘建一张纲举目张的树状化学知识大型网络,才能从这张大“网”中源源不断发现化学解题题眼,源源不断“反应”再生出化学解题时必需的而书本上没有的新知识新信息。
化学小专题复习是非常高效的化学复习方式。通过大量记忆、大量做题、大量辑错牢固建立起化学知识网络后,为提高自己的化学解题思维水平,就要借助小专题形式进行横向强化复习使自己化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例如:可以把各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作为一个小专题单独抽出来,整理出化学反应知识体系表。这些表会让你感觉到:高考再怎么考,也离不开几种典型元素的综合应用。再比如,可把自己大量做题和考试中频繁出现的常考点、出错点,分类建立化学常考小专题和易错点小专题进行强化复习。使用化学小专题的横向复习形式,集中精力打小专题的“歼灭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突破徘徊不前的化学复习成绩平台。
在化学复习、记忆、做题、考试、练习中要贯穿“八抓”:
一抓化学知识记忆。全面系统的记忆化学知识是化学复习的第一位前提。
二抓化学知识网络,这是化学应试的根本。
三抓化学知识特例,消灭考点“陷阱”。
四抓精确的计算和规范准确的解答书写,这是化学应试的基本功。
五抓化学知识常考点。
六抓错题、易错点、疑问点等各类错源反馈信息。
七抓有机化学信息题,这也是历年高考的大热点。
八抓化学实验。实验题分值在高考比重较大。
九抓大量做。从大量做题中锻炼自己化学思维再生“反应”化学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十抓化学小专题复习,用小专题形式进行化学知识规律的梳理整理。
高二化学选修四课件
(1)氨盐和碱反应生成氨气和水,实验室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备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NH4Cl
| ||
? |
故答案为:Ca(OH)2+2NH4Cl
| ||
? |
(2)因为氨水中存在NH3+H2O?NH3.H2O?NH4++OH-?氧化钙溶水产生大量OH-,使平衡逆向进行有利于NH3放出,同时氧化钙溶水放出大量热,使气体溶解度下降,有利于NH3放出,所以可通过浓氨水和固体氧化钙作用获得氨气;
故答案为:氨水中存在NH3+H2O?NH3.H2O?NH4++OH-?氧化钙溶水产生大量OH-,使平衡逆向进行有利于NH3放出,同时氧化钙溶水放出大量热,使气体溶解度下降,有利于NH3放出;
(3)集气瓶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10.5×2=21,令氨气的体积分数为x,则空气的体积分数为(1-x),故17x+29(1-x)=21,解得x=
2 |
3 |
2 |
3 |
令氨气为1mol,则氨气的体积=1mol×22.4L/mol=22.4L,
氨气完全溶于水,溶液的体积等于氨气的体积,即溶液体积为22.4L,所以溶液浓度为
1mol |
22.4L |
故答案为:
2 |
3 |
(4)电池反应为:4NH3+3O2=2N2+6H2O.该电池负极是氨气失电子生成氮气,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2NH3+6OH--6e-=N2+6H2O,故答案为:2NH3+6OH--6e-=N2+6H2O;
有关高考化学热点三聚氰胺
运用教学课件可以大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接下来我搜集了高二化学选修四课件,欢迎查看。
高二化学选修四课件一:《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第三节。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建议课时:1课时。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是必修2和选修4前两节知识的延续与提升,该部分的重点是盖斯定律的相关知识。前面已经介绍了热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也引导学生定性地感受了反应热。在此基础上,介绍盖斯定律,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的热效应。
该部分知识是课改新增的一个知识,所以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近年各地高考题均会出现相关题目。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I第13题,北京卷第26题,海南卷13题江苏卷第10题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前期的学习中,学生对键能与反应热、化学能与反应热,以及反应热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燃烧热、中和热等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些知识的掌握,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对于用计算的方式间接地获得某些反应的反应热还不是很了解。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涵义的分析和论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帮助学生养成务实、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盖斯定律的涵义和根据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四、教法分析
该节内容属于化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懂。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到以下教法:
1、学案导学法――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帮助学生确定本节课学习重点,以达到上课预期的目的
2、类比法――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从操场到教室,可选择多种路线为例,从途径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3、推理法――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4、实践训练法――例题分析、当堂训练
5、小组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参与到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学法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采用教与学互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思考,通过分析――对比――讨论――总结――实践的方式,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加工知识,并掌握应用知识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1、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前给学生准备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学案上列举多种计算反应热的习题,让学生课后小组探究,进行分类。学生很容易就将习题分为几大类:利用反应物和生成物键能进行计算的;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由多个反应计算。前两类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都能计算出来,只有最后一类,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最后一类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的重点,学生也会将注意力放在重点内容的学习上。
2、知识铺垫:
与旧知识“燃烧热”相衔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提出问题
下列数据△H1表示燃烧热吗?
H2(g)+1/2O2(g)==H2O(g) △H1=-241.8kJ/mol
那么,H2的燃烧热△H究竟是多少?如何计算?
已知:H2O(g)==H2O(l) △H2=-44kJ/mol
学生很容易就会得出:
H2(g)+1/2O2(g)==H2O(l)
△H=△H1+△H2=-285.8kJ/mol
这样做既复习了燃烧热的概念及其计算,又激发了学生的认知情绪,还为新知的掌握做铺垫。
3、创设问题情景,讲解盖斯定律
在学习盖斯定律的时候,采用创设以下问题情境的方式:“C(s)+1/2O2(g)=CO(g)的反应热如何获得呢?”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要求学生掌握盖斯定律的涵义,以及盖斯定律的应用(反应热的计算方法)。了解若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由另外几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加减而得到,则该反应的焓变亦可以由这几个反应的焓变相加减而得到。
另外,还可以通过反应进程中能量变化的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盖斯定律。
在盖斯定律的理解上,从途径的角度帮助理解,来加深对盖斯定律的理解
4、例题的讲解。注意计算教学过程中的规范化。
在学生理解盖斯定律的基础上,通过例题讲解有关盖斯定律的计算。该部分内容综合性较强,一定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规范化,尽量引导学生明确解题模式:审题→分析→求解。
5、归纳总结
如对于盖斯定律这一概念教学当中,到最后需要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如下结论,反应物A变为生成物D,可以有两个途径:①由A直接变成D,反应热为ΔH;②由A经过B变成C,再由C变成D,每步的反应热分别是ΔH1、ΔH2、ΔH3。如下图所示:
6、加强练习,及时巩固,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将学案中的习题作为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巩固、落实了知识、锻炼了计算技能。还可以补充煤、石油、天然气燃烧的反应,这些物质燃烧时,其ΔH的数值都很大,进一步认识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唤起学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七、教学资源建议
(一)使用学案,补充适当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也是计算性课型的一个基本特点。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本身的理解和加强概念的应用。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图示,也可以采用电教化手段,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形象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以下难于理解的抽象知识,比如对盖斯定律进行形象化的说明。
(三)可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理解盖斯定律时,可用爬山或者是学生从家到学校可选用多种途径为例。
八、教学反思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采用探究式教学,但其中以实验探究为主。对于化学理论的学习,通常还是采用讲授法,但传统的讲授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求知欲没有完全激发起来,所以我尝试使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学案,开展了第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常见的反应热计算进行分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然后继续使用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盖斯定律,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二:化学电源学情分析
从知识上来说,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的相关知识(熟知电子守恒思想)、原电池原理的基础知识(原电池构成条件、正负极、电子流向判断、电极反应式书写等);从能力上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从情感上来说,学生比较喜欢学以致用和科技前沿知识,对本节课内容很感兴趣。
存在问题:学生对“氧化还原与原电池原理”理论掌握情况参差不齐;自主探究能力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化学电源及其应用,初步学会制作简易电池,掌握燃料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以制作简易电池和氢氧燃料电池为例,运用实验、观察等手段,结合原电池相关理论,利用比较、分类思想,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通过查阅资料、成果展示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问题意识,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制作电池,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化学电源应用”的成果展示,赞赏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形成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应用,燃料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难点。不同介质环境下(中性、酸性、碱性),氢氧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问题驱动法,即以课本上的“活动与探究”展开简易电池的制作及原理分析,进而螺旋上升至燃料电池的原理研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学习方法。一是小组合作法――通过合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二是归纳比较法――通过资料查阅,对不同电池的组成和应用进行归纳比较,感受化学的贡献与魅力;三是迁移联系法――通过讨论探究和迁移联系,抓住燃料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这一重点,突破不同介质环境下,氢氧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这一难点。
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教师:(1)准备与化学电源相关的科技前沿资料、教学课件;(2)准备常见电源(实物:纽扣电池、锌锰干电池、蓄电池)、学生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橙子、音乐卡片、多孔碳棒、电解槽、直流电源、发光二极管、电流计)、实验试剂(铜片、锌片、纯碱、白醋、0.5mol/LNa2SO4溶液)。
学生:(1)查阅资料: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关注与电源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科技前沿;(2)复习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原电池知识,预习化学电源;(3)设置4人小组,准备一个新鲜水果、两种不同材料的金属丝或金属片、音乐卡片。
2.教学过程
(1)实验设计,巩固旧知
环节展开化学源于生活,并最终造福人类,为使学生能在课堂中学习知识,体验生活,设计以下两个环节。
环节一:通过教材“活动探究1――简易电池制作”,组织学生利用自备的生活中的材料(新鲜水果、两种不同材料的金属丝或金属片、音乐卡片)组装一个简易电池,并测试是否能产生电流。
环节二:回忆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闭合回路),判断简易电池的正负极、电子流向。
设计意图通过环节一,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环节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原电池反应的原理和形成的条件。
解决问题通过简易电池的制作与理论分析,巩固旧知,加深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判断。
(2)引导探究,突破难点
环节展开学生动手制作氢氧燃料电池,书写不同介质环境下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此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通过教材“活动探究2――燃料电池制作”,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实验方案,完成燃料电池的制作。4人小组交流讨论提出实验方案;组装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关闭S1,电解半分钟,观察并记录现象;打开S1,关闭S2,观察并记录现象;得出相关结论。
环节二:问题式引导,展开探究。
①打开S1,关闭S2后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说出能量转化的形式。
②电解Na2SO4溶液时的现象及生成的产物是什么?
③判断正、负极,判断电子流向,并书写Na2SO4溶液中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环节三:知识迁移,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在酸性、碱性溶液中氢氧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环节四:通过氢氧燃料电池制作及原理分析,对比迁移判断“甲醇―氧气―KOH溶液”燃料电池的正负极、电子流向。
设计意图通过环节一,借助氢氧燃料电池的制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质疑精神,激发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实验操作能力、表达能力。通过环节二,借助头脑风暴式提问,暴露认知困难,引导学生理解氢氧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通过环节三,让学生关注介质环境,暴露学习困难,解决疑问。通过环节四,实现知识迁移,总结燃料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的判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 解决问题巩固原电池形成条件、正负极和电子流向的判断方法;关注电极反应式与电极材料、介质环境(酸性、中性、碱性)的关系;总结其他燃料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的判断方法。
(3)交流讨论,对比迁移
环节展开成果展示,将原电池原理应用于生活实际,为此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组织学生活动,交流课前准备好的资料(化学电源的组成、特点及其应用);展示常见电源(实物和);交流讨论与化学电源相关的前沿问题(如:2分钟内完成电动车快速充电的电池,航天材料中的高能电池等)。
环节二:组织讨论,分类研究。通过P43表2-6中各电池的总反应式的异同(“=”、“”)将化学电源分为一次电池(不可逆:如锌锰干电池)、二次电池(可逆:如银锌纽扣电池、铅蓄电池、镍氢电池),讨论各类电池的特点,并为下一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做好铺垫。
环节三:判断表中各电池的正负极。
设计意图通过环节一、二,借助“常见电源及应用”的成果展示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确立“本位意识”;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对比、分类、归纳的能力。通过环节三,借助判断常见电池的正负极,引导学生重塑原电池相关概念,训练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归一性。
解决问题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电池的组成、特点与应用;运用原电池原理,正确判断各种电池的正负极。
(4)注重环保,回归生活
环节展开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化学电源应用广泛,其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设置开放性问题,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解决问题明确“回收废旧电池”的重要性。
(5)板书小结,突出重点
设计意图板书服务于教学,通过“图表提纲相结合”的板书模式,展现出本堂课的整体思路,抓住重点,突出难点。
教学反思
1.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肯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学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让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形成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2.教学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新课标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要求教师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例通过五个活动的设计:趣味实验(水果电池)的制作、探究实验与难点突破(氢氧燃料电池的制作、不同介质下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对比)、成果汇报及巩固提升(不同电池的正负极判断)、走向生活(环保意识)、板书小结(强调重点),使学生运用实验、观察等手段,结合原电池相关理论,利用比较、分类思想,同化和探究新知识,提高迁移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顺应新课标要求,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是我们倡导的主导教学活动方式,实践也证明这些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关注多样化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课例通过“情景―探究―难点―生成”的活动方式,采用实验探究法和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实验和原理中寻找结合点,自主总结学习方法,并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提高学生对化学的认同感。
三聚氰胺(英文名Melamine),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重要的氮杂环有机化工原料。简称三胺,又叫2 ,4 ,6- 三氨基-1,3,5-三嗪、1,3,5-三嗪-2,4,6-三胺、2,4,6-三氨基脲、蜜胺、三聚氰酰胺、氰脲三酰胺,分子式C3N6H6、C3N3(NH2)3,分子量126.12。
物理化学特性
三聚氰胺性状为纯白色单斜棱晶体,无味,密度1.573g/cm3 (16℃)。常压熔点354℃(分解);快速加热升华,升华温度300℃。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极微溶于热乙醇,不溶于醚、苯和四氯化碳,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吡啶等。低毒。在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
呈弱碱性(pKb=8),与盐酸、硫酸、硝酸、乙酸、草酸等都能形成三聚氰胺盐。在中性或微碱性情况下,与甲醛缩合而成各种羟甲基三聚氰胺,但在微酸性中(pH值5.5~6.5)与羟甲基的衍生物进行缩聚反应而生成树脂产物。遇强酸或强碱水溶液水解,胺基逐步被羟基取代,先生成三聚氰酸二酰胺,进一步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一酰胺,最后生成三聚氰酸。
主要用途三聚氰胺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基本有机化工中间产品,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的原料。三聚氰胺还可以作阻燃剂、减水剂、甲醛清洁剂等。该树脂硬度比脲醛树脂高,不易燃,耐水、耐热、耐老化、耐电弧、耐化学腐蚀、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光泽度和机械强度,广泛运用于木材、塑料、涂料、造纸、纺织、皮革、电气、医药等行业。其主要用途有以下几方面:
(1)装饰面板:可制成防火、抗震、耐热的层压板,色泽鲜艳、坚固耐热的装饰板,作飞机、船舶和家具的贴面板及防火、抗震、耐热的房屋装饰材料。
(2)涂料:用丁醇、甲醇醚化后,作为高级热固性涂料、固体粉末涂料的胶联剂、可制作金属涂料和车辆、电器用高档氨基树脂装饰漆。
(3)模塑粉:经混炼、造粒等工序可制成蜜胺塑料,无度、抗污,潮湿时仍能保持良好的电气性能,可制成洁白、耐摔打的日用器皿、卫生洁具和仿瓷餐具,电器设备等高级绝缘材料。
(4)纸张:用醚化后可用作纸张处理剂,生产抗皱、抗缩、不腐烂的钞票和军用地图等高级纸。
(5)三聚氰胺甲醛树酯与其他原料混配,还可以生产出织物整理剂、皮革鞣润剂、上光剂和抗水剂、橡胶粘合剂、助燃剂、高效水泥减水剂、钢材淡化剂等。
生物学毒性
目前三聚氰胺被认为毒性轻微,大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大于3克/公斤体重。据1945年的一个实验报道:将大剂量的三聚氰胺饲喂给大鼠、兔和狗后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中毒现象。动物长期摄入三聚氰胺会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膀胱、肾部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1994年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和欧洲联盟委员会合编的《国际化学品安全手册》第三卷和国际化学品安全卡片也只说明:长期或反复大量摄入三聚氰胺可能对肾与膀胱产生影响,导致产生结石。然而,2007 年美国宠物食品污染事件的初步调查结果认为:掺杂了≤6.6%三聚氰胺的小麦蛋白粉是宠物食品导致中毒的原因,为上述毒性轻微的结论画上了问号。但为安全计,一般采用三聚氰胺制造的食具都会标明“不可放进微波炉使用”。
假蛋白原理 由于食品和饲料工业蛋白质含量测试方法的缺陷,三聚氰胺也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提升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因此三聚氰胺也被人称为“蛋白精”。
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其含氮量一般不超过30%,而三聚氰胺的分子式含氮量为66%左右。通用的蛋白质测试方法“凯氏定氮法”是通过测出含氮量来估算蛋白质含量,因此,添加三聚氰胺会使得食品的蛋白质测试含量偏高,从而使劣质食品通过食品检验机构的测试。有人估算在植物蛋白粉和饲料中使测试蛋白质含量增加一个百分点,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三聚氰胺作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没有什么气味和味道,掺杂后不易被发现。
奶粉事件:各个品牌奶粉中蛋白质含量为15-20%(晚上在超市看到包装上还有标示为10-20%的),蛋白质中含氮量平均为16%。以某合格牛奶蛋白质含量为2.8%计算,含氮量为0.44%,某合格奶粉蛋白质含量为18%计算,含氮量为2.88%。而三聚氰胺含氮量为66.6%,是牛奶的151倍,是奶粉的23倍。每100g牛奶中添加0.1克三聚氰胺,就能提高0.4%蛋白质。
微溶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100~不到1000ml中溶解,三聚氰胺在水中微溶,在牛奶这种水包油型的乳液中溶解度未找到实验数据,本人觉得比水的溶解度要好一些,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