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浙江语文高考真题卷_浙江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

tamoadmin 2024-06-30 人已围观

简介1.浙江省高考语文是全国卷吗2.2011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答案3.浙江语文高考作文怎么写的最新相关信息4.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母亲的药铺选自哪里(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_

1.浙江省高考语文是全国卷吗

2.2011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答案

3.浙江语文高考作文怎么写的最新相关信息

4.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母亲的药铺选自哪里

浙江语文高考真题卷_浙江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2)议论开篇。(3)奠定感情基调。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1)以情相问,以景作答,看似答非所问,实则独具匠心。(2)融情入景,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抒情效果浓郁。(3)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极力渲染氛围荒凉,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浙江省高考语文是全国卷吗

没有离题,你写到了其中的一个观点,这个作文材料和题目,和我昨天晚上预测的完全一样,我预测了四个,这是其中一个。(2012浙江高考作文题目大猜想:1知其不可而为之(有关创新的话题)2美丽的背后(有关尊重生命的话题)3距离 4路边的鼓掌者(有关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 )

2011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答案

2023年浙江高考语数外使用全国新高考Ⅰ卷。

浙江属于高考改革试点地区,所以浙江高考属于自主命题省份,高考必考科目有语文、数学、外语三科,选考科目有三科。

选考科目: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学生要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总分750分

扩展资料:

2023年使用新高考全国Ⅰ卷对浙江考生的影响:浙江2023年使用新高考全国Ⅰ卷,对考生来说会有部分知识内容和考察逻辑变化,但大部分知识架构和内容是不变。

1.整体难度可能会降低:

从前几年的整体来看,浙江卷比全国卷要难一点。浙江省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浙江卷只有浙江省本省的考生使用,整体上可调节的灵活度大。而全国卷使用省份较多,一般会综合考虑教学情况,不会以教育水平最高的省为主。

浙江省近几年的新高考改革,改革后试卷难度整体加大。例如数学虽然在使用新课标后考试大纲范围减少了,但后面的题型难度系数上升了。

2.语文学科的变化:

语言文字运用题目的变化比较大,浙江卷有字音、字形的考察,全国卷没有;全国Ⅰ卷现代文阅读增多,但选择题也适当增加,难度有所降低;古代诗文阅读中,全国Ⅰ卷较少考察经典阅读;所以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丢分较多的孩子注意。

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含台湾、香港、澳门)2022年使用的试卷有8种版本,全国卷有4种版本,其中新高考有2种版本Ⅰ卷(7省)Ⅱ卷(3省),老高考有2种版本甲卷(5省)乙卷(12省),还有4个省市自主命题。

浙江语文高考作文怎么写的最新相关信息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9分) 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他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各种危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 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乃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备的变革。以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组合吗?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10.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3分) 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后果,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科学技术,达到与自然共济(适应、协调与自然的关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第9车厢 俄罗斯 米哈依尔 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听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 “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听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到底在哦铺到哪儿了。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事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修改) 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12.补写第二段中“极度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 示例: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 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第三人称叙述。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1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的问题。 ②判断问题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想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母亲的药铺选自哪里

2017浙江高考作文题目揭晓: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一、浙江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 分)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 一本是“有字之书” ,一本是“无字之书” , 一本是“心灵之书” 。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 800 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二、专家点评 命题特点:试题材料为一段颇有哲理的文字,从有字到无字到心灵,层次分明,梯度有致,不 同悟性的考生,可以基于自身的认知写出不同深度的文字。 解题建议: 1. 整体把握:该作文题贴近时代,立足学生生活,审题难度不大。考生一般可以从“书本知识” (读万卷书) , “生活或自然与社会” (行万里路) , “自己的心灵” (三省吾身)三方面展开。当 然,也可以从“什么是三本大书?” “为什么要读三本大书?” “怎么读好三本大书?”三个角 度展开。写作时不必要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个最主要的展开。 2. 文体要求:对于文体虽无显性的规定,却有隐性的指向,在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段话,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

高考作文写作方法:

凤头:是文章的首段,是阅卷老师首先入眼的地方,一定要做好整篇文章的中心把握,要做到下文与首段上下连贯,紧密结合,要通过开头使下文有可写之处,开头要达到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效果。例如,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且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而统领全文主旨。

猪肚:在一篇上好的文章中,分段都会恰到好处,而当文章中只有一大段或两三段时,这篇文章即使文采再出众,也不会有太高的分数,因为阅卷老师在中考判卷时,每三分钟就要判出一份作文,工作量相当大,如果不善于分段,阅卷老师可能失去耐心,从而看不完,就会草草的给出分数。所以,在我看来,一篇文章至少要分 6-8个段,但不是一行或几行一段,而是要看起来像豆腐块,一块块整齐的排列在一起,使文章紧中有松,松弛有度。要看上去整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零散的。2014中考作文写作技巧及方法

豹尾:在文章的最后处,应当让主题更突出鲜明,升华主题思想,使豹尾抽起来!或让人感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或更进一步的特殊效果。在文章末尾,应当再次点题,紧扣中心思想,让贯穿始终的中心思想继续延伸,引人深思。特别是要在结尾处,与开头形成呼应,对比,递进等等,来引发阅读老师的共鸣!

2.细腻的文笔:不管是记叙,议论还是散文;不管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都要用细腻的文笔呈现出来,使文章中点更突出,让阅卷老师在看试卷的过程中,有深思,放慢阅读速度和重复阅读的情况出现,让阅卷老师身临其境,从而使文章更具灵性。

3.贯穿始终的思想感情:在一篇布局格式上很得当,错落有致的文章上,还必须要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路线,这条线就像鱼的脊椎一样重要,这条线一定要清晰,明确,千万不可含混不清。

不是《母亲的药铺》,是《母亲的中药铺》。它是甘典江的同名散文的节选,原发表于2011年《雨花》第5期。

母亲的中药铺

文/甘典江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学习积极性很高,在一本标着语录的红壳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作了记录,内容是关于各类药物的名称、习性、特征、用途及各种治疗技术。母亲的字写得很好,比我父亲的还好,让我非常的惊异:小学文化程度的她,笔迹丝毫不见稚拙,反倒像一个文化干部写的。直到今天,在书法艺术上颇为自得的我,重新去审视母亲二十多年前的字迹,还是可观的。不过,她常常写错别字。现在,我还保留着母亲的这个笔记本,以及配套的两册中医教材。我把它们插在书架上,似乎仍然能闻到书页之间散发出来的淡淡药香。

经过合格培训,母亲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地点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由老中医李医生坐堂;另一间,是药铺,竖两排暗红色大柜子,柜中塞满抽屉,抽屉门贴着一张白色泛黄的小纸片,毛笔楷书着奇奇怪怪的中药名。抽屉的拉手很独特,是一颗划着纹路的白瓷。这些药名,全是白发苍苍的李医生写的,他面貌清瘦,戴着老花镜,一口上海腔,好像是一个回不去了的老知青。在我们这个小县城,上海知青来过不少,留下来的几个,都很另类:一个热爱骑单车,不管天晴下雨还是有事无事,都在街上溜达;一个善于拉手风琴吹笛子,曲调总是那么的忧郁孤独,多年之后,我终于听出了,一首叫做《鹧鸪飞》,一首唤作《姑苏行》。因为有了这个神仙一般形貌和气质的老中医,很多人慕名而来,连看他开处方都是一种享受:望闻问切一阵,他就在处方笺上龙飞凤舞,写出一串天书般的符号,递给我母亲。

<P 每天上学,我都路过这里。我还发现,学校的一个退休老教师也最爱来,他姓史,教美术的,因为爱画像,出过名,但也因此而遭罪。听说,他被关过牛棚。从此,失魂落魄,无以排忧,就来找李医生讲话,声音压得很低,时不时仰天叹息。

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我看见,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颗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震惊不已:它们的名字,怎么那样奇异呀,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等,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那厮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土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听说,是市场经济原因:母亲他们这个小小的中药铺,并不赚钱,无论是卖药还是打针,收费都极其低廉,近乎成本价,我亲眼看见,一大包药,只收几角钱块把钱,有什么赚头?母亲讲,他们的工资是由卫生局补贴的。现在,政府要改革,得撤销不太规范的中药铺。于是,大家被迫把门面卖了,各分得了几千块钱,散伙走人。

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比如,我所仰慕的傅青主傅山。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耽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应该已有一层延年益寿的包浆护体。而对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无奈的愁啼悲苦。

(说明:此为原文,2290字,发表于南京《雨花》文学杂志2011年第5期。下面为选入试卷的删节版,为1421字)

2012年高考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母亲的中药铺文/ 甘典江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土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耽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本文有删节)1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1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1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1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1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参考答案:11。(1)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细致的工作态度。(2)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12.(1)点明药名与传统人物的联系。(2)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和亲近感。(3)丰富文章的内容。13。(1)“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2)”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3)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4)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14.(1)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2)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3)点明了万物皆有其性、各有各用的道理。(4)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15。(1)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2)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3)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感情。(4)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文章标签: # 母亲 # 车厢 #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