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高考制度价值,高考制度的定义

tamoadmin 2024-07-03 人已围观

简介1.什么是高考2.谈谈对高考制度与科举制度的认识3.争鸣:为什么不能废除高考制度4.高考重要吗?为什么这么重要5.怎样看待当代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的联系与不同?6.恢复高考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高考越来越不重要了是因为:群众对大学文凭的含金量产生怀疑,现在的职业已经变得多样化,会打扮能来事的网红,手速快打游戏的高手都找到了自己的创业未来且收入不菲,高校的教育显然有跟不上时代节奏的无力感。有些人说是扩招

1.什么是高考

2.谈谈对高考制度与科举制度的认识

3.争鸣:为什么不能废除高考制度

4.高考重要吗?为什么这么重要

5.怎样看待当代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的联系与不同?

6.恢复高考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

高考制度价值,高考制度的定义

高考越来越不重要了是因为:群众对大学文凭的含金量产生怀疑,现在的职业已经变得多样化,会打扮能来事的网红,手速快打游戏的高手都找到了自己的创业未来且收入不菲,高校的教育显然有跟不上时代节奏的无力感。

有些人说是扩招稀释了大学文凭的含金量,也有某精英人士说是各级党校,扭屈了中国千年的取仕观,学而优不仕,拍(马屁)而优则仕。大量假博士、假硕士,本科阶段都是三流大学或者根本没考上大学。所以高考优秀与仕途、进好单位的关系,基本上已经断裂。

翻看领导们的学历,个个都是博士,而且都是在职业的某个点上突然在职拿到博士学位,这个博士学位其实就是升官的敲门砖,垫脚石,但是这个学位到底是怎么拿到的,我只能用“你懂的”来说明。而且现在不仅仅是党校的博士好拿,只要你够“牛逼”,清华北大等等国内各种名牌大学的博士也不是不可能拿到,其中原委可意会不可言传。

高考:

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影响了东亚各国。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

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二是西方现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

什么是高考

1、高考的权威性决定了它的重要性。

高考是全国认可度最高的考试,也是参与人数最多,及普通人一生中最公平的一场考试。国家对于高考的重视越来越突出,甚至于国外的大学也开始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对于中国社会来讲,大多数岗位都有学历要求,这使得全民关注高考,同时高考也成为了大众的一次公平的晋升机会。

2、高考对于个人人生的影响决定了它的重要性。

对于出身家境并不富裕并想要改变现状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同学来说,高考将会是一个人生的跳板。考得一个好成绩,不仅是对个人付出的回报,也是能够进入重点大学的钥匙。

3、高考对于未来发展的影响决定了它的重要性。

每年高考都是在公平地选拔人才,为国家将来的发展储蓄人才资源。高考选拔出的人中绝大多数人将会是这个国家未来三四十年的中坚发展动力。选择引领潮流还是被迫跟随潮流,选择创造更大的价值还是默默执行,这也许就有高考决定。

扩展资料:

高考重要历史原因

1、中国文化对中国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官考实际上也和中国的政治结构有关系:中国的政治机构规定了不能任用亲戚,但官员的权力很大,很多人都想做官,没有标准,所以到汉代有了推荐制度,后来发现推荐的不靠谱,是具有一定主观性的。所以,到了隋朝就变成了考试制度。这是历史上的原因。

2、体制的原因

处于一个“强政治”的环境。有教育部、有很多学校,在选拔学生和人才时,最方便、最容易处理问题的方式就是看分数,这样可以按照计划规范行事。在这样一个体制当中,每个老师都是可以替换的,每个学生也是可以替换的。

3、经济发展使中国进入了工业化

中国的毛入学率接近美国,是很高的一个数字。工业化社会就是把人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了,而从事非农的工作就需要发展教育,因为农民传统的农业知识实际上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不需要上学也不需要系统地学习。但在非农业社会,要找工作,接受教育成为进入市场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谈谈对高考制度与科举制度的认识

高考,通常指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中国大陆的一项全国性考试制度,是国家高等教育招生办公室主管的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是中国大陆考试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考每年举行一次,通常在每年的6月份进行,主要面向高中毕业生。高考考试科目通常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和政治等科目,考试内容面向高中阶段教育。

高考是每个年轻人在步入大学的道路上必须经历的重要考试之一。高考成绩往往是评判考生是否能被大学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高考对于考生本身来说,是一次公平、公正、公开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刻苦的付出,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考也是一次考验社会评价制度的机会,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机会来评估学校、教育、教师和政策的质量,以及考生们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总的来说,高考是在中国大陆高等教育招生入学考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一项考试,对于考生的人生选择和国家的教育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争鸣:为什么不能废除高考制度

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高考制度之比较

{摘要}要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识我国古试制度的变革和发展,联系现实

{关键词}科举制度、高考制度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三千年历史长河中,华夏民族孕育了一代代出类拔萃的人才,出现了一个个诗歌史上得奇葩,滋润了一群群中华儿女的心田,承载着一个个朝代的精华。

在这上下三千年历史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也在不断地改变。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止九品中正制,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隋炀帝即位后,大业元年(605)始设进士科,宣告了与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的决裂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

唐承隋制,推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举制度。在科目的设置、类别的划分、科试的内容、科场规章等方面更加详备,更加完善,并逐渐制度化。

宋代科举沿唐之制又有所变革。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及第后的待遇,采取了锁院、别头试、弥封、誉录、三级评定等一系列措施,确立了乡试、会试、殿试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严格和完善科举制度,形成进士科的空前繁荣。

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从而促进了科举制发展到顶峰。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二、高考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高考,一般指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到目前为止,有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三种形式。高考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的资格标准,是国家考试之一。高考由国家统一组织调度,国家或省专门组织命题,统一时间考试。高考成绩直接影响所能进入的大学层次,考上重点大学的核心前提就是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进入什么样的大学至关重要,几乎可以说影响了人的一生。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

从1970年开始正式开始招生,到1976年结束,1977年后又恢复高考。这些大学生,被统称为“工农兵学员”。 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中国人受过高等教育,而大学的录取名额在中国许多地方不到适龄青年千分之一。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推荐过程由于裙带关系而腐败变质。1970年代,百分之七十通过推荐上大学的学生是干部子女或者有政治背景。同时,本科学制从四年缩短到两三年。由于新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授抱怨说一些大学生的水平还不如高中生。据不完全统计: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大学停止招生。到1977年恢复高考,全国各高等院校共招收94万名基于推荐制的工农兵学员。

从2001年起,高考取消年龄以及婚否限制,任何具有适宜文化程度公民均可报名参加高考。高考统一采取笔试方法。截至2011年,根据本省的情况,各省已经起草了多钟高考方案。

三、科举制度的优点和弊端

科举制度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同时,也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学者、教育家、外交家,还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朿?;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四、高考制度的优点和弊端

1、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科学公平的选拔,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就决定了高考在人们心中的神圣与公平。

2、磨练青少年的意志。高考的备考过程很大程度的磨练了青少年的意志,耐力,这对今后的人生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3、提高基础教育的水平。高考的出现,让中小学教育有了动力,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也不断在提升

4、为农村学子改变自身经济地位提供条件。

5、形成崇尚知识的良好氛围。

6、促进了教育公平。

而高考的主要弊端在于:“高分低能”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分数,文凭学历并不等于能力,高考所造成的过于重视分数,可能导致高分低能。人才市场的竞争,无非就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竞争。

高考的地区歧视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大学是按照省份来分配相应的录取名额的,通常对于本地区考生保留更多的名额,这样就使得本地区的录取分数线相应下降。这种现象对于著名大学集中的北京来说尤为突出。有人批评这是对考生的歧视,网上激烈的争论未间断过,各地学生也多对此愤愤不平,但又只能接受现状。

五、从科举看高考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关系

科举与现代高考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探索科举与学校教育教学关系的历史发展规律入手,看现代高考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关系,可以为当前的高考改革提供历史借鉴,使高考改革有利于中学的育才,大学的选才育才.

选官用人乃国家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与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自古就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利与弊是发展现代教育的重要步骤。

总之要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识我国古试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经验教训:

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

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

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我们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

联系现实:我国当前推行的考试改革体现了组织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国家职能。我国的考试改革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原则。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注意对比,古代的考试制度和现在的考试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还要认识“十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与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国古代选管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刘小菊,来自湖南邵阳,现就读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专业是护理。性格温和,爱好广泛,有广泛的交际和不错的语言能力,爱音乐和运动。

高考重要吗?为什么这么重要

2006年6月7日开始的高考,又掀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其中,有关高考制度公证性和科学性的争论也是方兴未艾。争论是改进必要的前奏。然而,争论中一些诋毁和要求废除高考制度的声音不时出现,令人担心。目前要废除高考制度,笔者是坚决不同意的。

第一,高考是目前最公平的教育制度。它给了每个中国孩子一个平等起飞的支点。这个支点对占大多数的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更有意义。一般家庭,更不用提贫困家庭的孩子难有创业资本。可大学毕业后的学识(并非某些不怀好意者说的“证”)就是很好的资本,而这个资本的获得比获得其他资本要划算得多。对一个行业的理解、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方式的明了、知识更新方法的掌握,是受用终身的,是别人拿不走的。

第二,学费贵、大学教育质量不高导致学生质量不高、就业困难等等现象,不是高考制度的错,而是教育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出了问题。如果我国也像免除9年义务教育学杂费一样,大幅增加高校的财政投入,高校的学费就能降下来;如果革新教育培养体系,引进个学校之间的竞争机制,减少行政部门的直接干预,大多数大学的质量会显著提高,大学生的质量会有质的进步;如果我们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的全部名额按分录取,同时,各行各业也有一个像高考一样严格的综合理论和技能的考试(如全国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等),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会明显改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高考对选拔人才有利。6月5日开幕的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坚持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培育人才”。而“一考定终身”和“以考定学校”是最公平的,也应当是发现并继续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不可否认,我们应当给于落榜者更多的人文关怀,但不能因为高考的残酷性,就否定高考制度,否定优胜劣汰的人才选拔机制。

第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和高考制度并不矛盾。只要在考试方式、考试题型中增加反映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东西,就能实现良性循环。

高考制度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可是没有了高考,所有的缺点(包括已经克服的)都会来的。目前我们不仅要更加严格高考制度,更重要的是改进高考制度。“保送生”制度是不是可以废除?三好学生、国家级运动员、“奥赛”和小发明等竞赛获奖的学生是不是可以不加分?使高考不仅是制度森严的“国考”,更是尽量减少前提条件的“裸考”。

参加高考不是成才的唯一方式,特长生可以走更好的路。但高考是大多数学子通向高等教育的桥梁。我们的学子不能没有平等求学的阶梯,我们国家不能再陷入新的“读书无用论”。

怎样看待当代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的联系与不同?

高考不一定决定未来,但可以改变未来,如今社会,有知识有文化才能闯得开,才能找到心仪的工作,过上不错的生活。决定你一生的,是人生中的每一个时刻,这些时刻链接起来,才能够真正的决定你的一生。人生中发生的每件事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你以为毫不起眼的小决定在今后都有可能对你造成影响。

从高考开始,命运的齿轮就开始转动起来, 高考不一定决定未来,但可以改变未来,如今社会,有知识有文化才能闯得开,才能找到心仪的工作,过上不错的生活。决定你一生的,是人生中的每一个时刻,这些时刻链接起来,才能够真正的决定你的一生。

高考,是一场为了获取更好学习机会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这场考试当然重要,但不足以被抬高到决定命运的地步(它甚至可以重来,有多少命运的节点是不能读档的)。

真正重要的是那些与它紧密相连的东西。包括在学校中学到和即将学到的知识、可能获得的职业技能储备和人脉,也包括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习惯、树立的世界。

请点击输入描

不妨把“高考”这个概念拆开看,考试本身能决定的是你进入什么样的学校、取得什么样的学历,而学历是很有用的,它是许多领域的准入证,更是获得社会尊重的“方便法门”。但归根结底, 社会看中的并不是学历本身,而是习惯以学历为标签去判断一个人的知识、视野和学习习惯。

恢复高考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

1.相同点:

两者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科举制的发展经历了开端发展高潮衰落的阶段社会发展需要大批人才,不管是私塾还是现代的学校,它们的发展都为社会选拨大批优秀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与之相适应时代的更替和发展,需要制度的变更和完善, 科举制和高考制度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略作用和地位

2. 两者都是竞争性的选拔考试

采用公平竞争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以考试成

绩作为标准,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在封建社会中,

存在严重的等级制度,科举制的出现,给一些平民和

知识分子提供公平竞争进入官僚系统的机会。如宋代统治者为避免孤寒竞进,实行严格的科场规并声称尤轸聊虑,孜孜然唯恐失一寒唆也。当今的高考制度被认为最公平的考试制度之一, 在高考面前,只要分数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继续深造。无论科举制还是高考制度都出现过如考试作弊录个人经验自由裁量,经验型甚至是粗放型的管理居多, 严重制约着高考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与科举制相比, 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不重视考试内容学生为了进入大学, 不得不参加高考 但高考重视学生升学,学生为了能够顺利进入大学, 非常重视书,本知识的识记 从历年高考试卷中,可发现考试内容重视书本知识, 与现实性联系较少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考试目的不同

科举主要是为国家和君王选拨官员和政治人才,是为社会政治服务 科举制在当时成为许多学子跨入政府官员的主要途径也成为一些学子们毕业和具有一定资格的途径 也就是说, 科举制不仅是教育制度, 同时也是人事选拔制度 但高考主要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 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一个门槛,不受政治的影响

2. 报考条件 考试内容不同

科举制的报考条件非常的严格,尤其是在进入三年一次的考试时,必须由官员和有身份的人推荐,否则不准参加 科举考试内容狭窄,四书五经是主要考试的内容;高考的报考限制性条件少,考试内容紧跟时代步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3. 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

科举在当时社会和教育结构中的地位远远要比 当代高考地位高由于科举录取的人数规模小,如状元 榜眼 探花各一名,在明清时代,录取率不到1% 但高考录取的人数规模大,部分省录取率达到60% 科举选拔官员,而高考培养人才,因此科举在社会和教育结构中的地位远远要比高考地位高。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纪念恢复高考制度41周年意义重大,一方面回邓小平同志在教育界拨乱反正的伟大创举,一方面回顾高考41年走过的历程,思考和展望高考发展和改革的未来。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历史

1977年,查全性面谏邓小平同志,首倡恢复高考并被采纳,被誉为“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

1977年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

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据了解,恢复高考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已经有1000多万名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近60万名研究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1977年冬天,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二十七点三万人;1978年,六百一十万人报考,录取四十点二万人。七七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

1977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于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同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

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

考试形式

普通高考采闭卷考试形式,考试科目根据个人选择而不同,必考内容为语文、数学和外语。旧高考模式省份省份文史类和理工类考生分别参加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科目考试。

新高考模式省份采取“3+3”或“3+1+2”模式,第一批(上海、浙江)和第二批(北京、海南、山东、天津)改革的一级行政区使用“3+3”模式;

第三批(重庆、福建、广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苏、辽宁)及之后的一级行政区使用“3+1+2”模式,在“3+3”模式中,考生可以自由选择地理、化学、历史、生物(上海为生命科学)、思想政治、物理中的三个科目作为选考科目。

在“3+1+2”模式中,考生可在选择首选科目(历史、物理二选一)后,自由选择地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中的两个科目作为选考科目。

除自主命题的一级行政区(浙江的语文、数学、英语科目将于2023年改用全国卷)外,其他地区的新高考语数外科目使用全国卷,选考科目属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均由各一级行政区自主命题。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恢复高考

文章标签: # 高考 # 考试 #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