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清华大学录取名单查询1962_清华大学录取人员

tamoadmin 2024-07-20 人已围观

简介1.柳江中学的发展简史2.清华历届校长有哪些?3.清华四剑客4.六十年来的数学发展史5.回亿三十年前的大学生活的散文钱学森生平 1、早年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交通大学读书。1934年暑,他从交大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

1.柳江中学的发展简史

2.清华历届校长有哪些?

3.清华四剑客

4.六十年来的数学发展史

5.回亿三十年前的大学生活的散文

清华大学录取名单查询1962_清华大学录取人员

钱学森

生平

1、早年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交通大学读书。1934年暑,他从交大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工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1936年10月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钱学森是慕名而来的。因为,坐落在洛杉矶市郊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是匈牙利人。可后来的事,钱老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冯·卡门教授的修生,并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

20世纪30年代初,航空科学还处于襁褓之中。冯·卡门当时是这一领域的顶尖人物,后来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10年,月亮上的某一陨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冯·卡门抬头仔细打量着这位仪表庄重、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他提出几个问题让钱学森回答,钱学森稍加思索便异常准确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冯·卡门暗自赞许:这个中国人的思维敏捷而又富于智慧。他高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德国投降后,他随该团的考察小组到欧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术。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

钱学森成为 冯·卡门领导的古根罕姆航空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里进行火箭技术研究最早的三名成员之一。1929年至1934年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47年与蒋英结婚。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团名誉。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学森是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央、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院、中央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院、中央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院、中央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央、院、中央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6年10月获“中国航天事业50最高荣誉奖 两弹一星” 。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学习和研究工作是非常紧张的,钱学森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半天时间看书,半天时间讨论,晚上继续苦战。3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成为冯·卡门的得力助手。这期间,他不仅掌握了空气动力学的根本知识,而且已经站到了这门科学的最前沿。1939年,他研究航空结构,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二年,钱学森认识了研究火箭技术的同学F·J·马林纳。经马林纳介绍,钱学森参加了当时加州理工学院的学习小组,得识该小组的书记、化学物理助理研究员威因鲍姆。在小组里,钱学森同大家一起学习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每星期例会经常讨论时事。1938年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个小组解散。

鉴于钱学森研究工作的出色成绩和美国战时军事科学研究的需要,他得以参加机密性工作。1944年,美国军方委托冯·卡门教授为首,马林纳为副,大力研究远程火箭。钱学森负责理论组,把林家翘、钱伟长也请了来,进行弹道分析、燃烧室热传导、燃烧理论研究等工作。与此同时,钱学森还担任了航空喷气公司的技术顾问。1945年初,他还被美国空军聘为科学咨询团团员。这一时期,他取得了在近代力学和喷气推进的科学研究方面的宝贵经验,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已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中一颗明亮的星。”

1946年暑期,钱学森离开加州理工学院,再到麻省理工学院任副教授,专教空气动力学专业的研究生。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同年夏季,钱学森请回国探亲,9月中和蒋英(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结婚。蒋英是中国早期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三女儿,是在维也纳和柏林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的女高音声乐家。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居住了20年。这期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工作上拥有便利的条件。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2、回国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踏上回国航程,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儿。

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的歇斯底里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这使他非常气愤。钱学森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意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他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其实,在打包之前,钱学森已交他们检查过。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证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周恩来抓住时机启动中美谈判

当钱学森要求回国被美国无理阻拦时,中国也扣留着一批美国人,其中有违反中国法律而被中国依法拘禁的美国侨民,也有侵犯中国领空而被中国拘禁的美国军事人员。美国急于要回这些被我扣押的美国人,但又不愿意与中国直接接触。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1955年7月25日,我外交部成立了一个中美会谈指导小组,由周恩来直接领导。8月1日,中美会谈由领事级升格为大使级。

王炳南亮出钱学森的信件

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人耍赖了。尽管中美双方接触了10多次,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

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他禁不住心头一震,他迅速地读完了这封信。信中的内容,原来是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

这封信是钱学森当时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对于这样一封非同寻常的海外来信,陈叔通深知它的分量,当天就送到周总理那里。“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的谎言!”周恩来总理当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并对王炳南指示道:“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

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王炳南率先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所取的这个措施,能对我们的会谈起到积极的影响。”可谈到钱学森回国问题时,约翰逊还是老调重弹:“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美国不能强迫命令!”于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钱学森给陈叔通的信件,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既然美国早在1955年4月间就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请求帮助呢?显然,中国学者要求回国依然受到阻挠。”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编辑本段]相关

1955 年10月1 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但是,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工作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的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那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经过五年的漫长等待,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编辑本段]成就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的技术***,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⑥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⑦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noeticscience)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

(1)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2)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

(3)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⑧人体科学

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

钱学森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他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这样就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在钱学森指导下,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年开始对人体功能态进行研究,他们利用多维数据分析的方法,把对人体所测得的多项生理指标变量,综合成可以代表人体整个系统的变化点,以及它在各变量组成的多维相空间中的位置,运动到相对稳定,即目标点、目标环的位置。他们发现了人体的醒觉、睡眠、警觉和气功等功能态的各自的目标点和目标环。这样,就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在人体系统上体现出来了,开始使人体科学研究有了客观指标和科学理论。

⑨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

柳江中学的发展简史

盘点北大里的极客历史:数学零分的人成为清华校长。

数学考零分当校长清华;哭着写作文成了国学大师;他只有考老师才能当选院士,这听起来可能有点离谱考试。而他在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独特的招生制度,造就了这些大师。

一、以下文字,尽量标点

100多英里的水从莱芜山谷的岩石峡谷中流出。草本植物种植在饶松柏、火面和孟雁,彼此相对,或倾斜挡住道路,或返回岩石。山川山谷都听起来高而落深,栗子怕有危险。破路太难,十几里不出谷。孤山峡谷有不同的山谷。清泉上有两个洞穴,两个供人走进的洞穴。高度超过九英尺。徐光45丈说,那是过去住在山里的人的工资。

饶、魏、杜、许这四个字,试着解释一下它们的含义。

二、作文题:

论五四以来青年的经验教训

这是民国1922年全国北大入学考试的全部语文试题。相比现在高考四页的试题,题量和难度都是惊人的。当时,北京大学在大约3万名考生中录取了1000名学生。现在随着高校扩招,虽然用千军万马来形容高考的激烈程度已经不合适了,但北大每年从各省几十万人中抽出几十人的成绩还是很抢眼的。

近日,中国综合性最强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再次敢为天下先,打破高考常规:第30任校长周其凤在上任一年后宣布,北大将从2010年起试行中学校长招生实名推荐制。对于校长推荐的学生实名参加自主招生,他们不不需要笔试,直接经过严格的面试。面试合格者可享受降分录取优惠政策。

然而,长期不满应试教育弊端的中国民众并没有在北大的这一尝试中表现出喜悦,他们的质疑和反对几乎变得铺天盖地。人们对首批推荐的90名学生产生了怀疑。北大要录取的是创意人才还是学生?

说到北大破格招生,人们第一时间会想到罗嘉伦和朱自清这两个名字。都是极客、党徒,却被北大大胆录用,成为学术泰斗。今天北大还有这样的气魄?

蔡元培,字鹤庆,号钟_、生于裴,原名、周。出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国第一任首席教育官,1917-1927年任北大校长,革新北大,开启学术自由潮流;1920-1930年,蔡元培还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于1940年3月5日去世,享年72岁。

胡适,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作家、哲学家,领袖之一。1910年,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文学和哲学。1917年,他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同年夏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驻美特命全权大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格斯泰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他于1962年在台湾省去世,享年72岁。

蔡元培和胡适支持的罗家伦

在里

这样的考生如果放在今天,连普通大学都很难考上。但当时招生办会长蔡元培明确表示支持胡适的意见。在蔡和胡的坚持下,这个除了写作几乎没有任何特长的考生,最终被北京大学外国文学专业录取。他就是罗嘉伦。

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的支持下,罗家伦与同学、许创办新潮社,并出版月刊新潮。同年,他当选为北京市代表赴美学生社团,赴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五四时期,罗家伦亲自起草白话文宣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印成传单,提出外争国家,内除国贼的口号。他于每周评论年5月26日首次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个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1920年,罗嘉伦毕业于北京大学。当时上海纺织业巨头穆藕初资助了5个奖学金赴美留学,罗嘉伦是其中一个获奖者。同年,罗嘉伦赴美,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所学习历史和哲学,1921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1926年回国参加北伐战争。

罗嘉伦是一位教育家和思想家。绍兴人,镇江人,柯桥人。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成为蔡元培的学生。1920年秋,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赴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6年回国后,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8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1949年赴台湾省,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1969年12月25日,病逝于台北,享年72岁。

北京大学毕业八年后,罗家伦作为北伐少将,被南京国民外交部任命为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罗嘉伦他的革命思想对清华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聘请了更多的名师,裁减合并院系,招收女生,修建更多的宿舍,裁减冗员,创建了与大学各个院系相联系的研究院,为清华大学的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

张充和,我可以我不懂数学题。

张充和,合肥第四张氏才女,张家四姐妹,数学也考了零分,却能考上北大。

张充和3岁前就学会了背唐诗,7、8岁时开始学背诗和写诗。

1933年9月,19岁的张充和来到北平参加妹妹赵贺的婚礼。也是在这个时候,高考将于次年夏天举行的消息传出。她的亲戚朋友都劝她参加,她想不妨一试。当时高考主要包括语文、历史、数学、英语四个领域。对于前两门,张充和充满信心,因为他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她在父亲那里学过英语。一年在美国学校,一年在上海中学,所以她觉得掌握英语并不难。然而,她以前从未接触过数学,所以她不能我看不出研究证明问题和代数方程的意义,她也没有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1934年,成千上万的学生从全国各地来到北平。考试那天,家里准备了充电用的圆规和曲尺。我她说,我没用,因为我不会。我甚至不明白这个话题。

张充和数学零分,但语文、历史、地理、英语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学生活,得了满分。总分加起来,居然超过了录取分数线。

此时,胡适已升任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看查

当时北京一家报纸报道了此事,但说出生名张璇是有意使用的名,连她的中学毕业证都是的,是她弟弟宗和拓的一个朋友出具的,是宁夏一所学校的校长。这样做,我恐怕我赢了。我不知道我的真名,这会让我的家人尴尬,我也不知道。我不想让北大知道她和赵贺是姐妹,所以我想到了沈从文。张充和的妹妹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妻子,而且沈从文与胡适有私交。如果胡适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放在今天,大概舆论会铺天盖地地反驳他徇私。

叶曼,一边哭一边写作文。

继罗嘉伦和张充和之后,又一个叫叶曼的女孩因为胡适考上了北大的赞赏。提起叶曼,很多大陆人可能会觉得陌生,但70多年前,她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政经法科唯一的女生,是胡适非常看重的才女。她也是南推崇的弟子,是三毛、林清玄等著名作家推崇的前辈,是少有的融儒道佛为一体的国学大师之一。她在台湾省几乎家喻户晓。

1936年,叶曼参加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考试。其中,清华是她心目中最理想的学府。结果,叶曼没有在清华找不到他的名字录取名单。至于北大,她考上了预科生。

多年后,叶曼回忆起他的高考。那一年北大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你人生中最难过的事,或者是你喜欢的事,或者是你感动的事。当时,叶曼她的父亲去世了,她选择了最悲伤的事情。我我哭着写这篇文章。我我真的是用我的真情实感写的。

胡适看了这篇文章后大为赞赏。但因为其他评委一致认为这个候选人的其他科目实在太差,胡适只好让步:好吧,想办法让她来就行了。他想的是给叶曼一个缓刑犯的名字。这种做法终于成就了一代才女。

傅仙芝,化学考试满分

傅宪志,现任福州大学主管科研的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光催化研究所所长,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图为傅宪志在实验室。

现代高考制度是在后最终形成的。在全国或部分地区统一命题、完全依靠高考成绩选拔人才的体制下,北大还是破例录取了部分学科的优秀学生。傅宪志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傅宪志1957年出生于福建省邵武市那口镇甲上村。他的父母是教师。从邵武一中毕业后,傅仙芝去了原李安堂公社秦天大队当知青。16年11月调到大竹中学当老师,自学教学。

1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傅宪志参加高考,一举拿下物理98分,化学100分。按照当时的高考政策,他只能上师范院校,但在当时,他能在理科和化学上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真的很难得。他终于被北京大学化学系录取了。

1991年,傅宪志获得博士学位,开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后,作为访问学者,他去了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大学继续他的研究工作。19年,他拒绝绿卡,回到家乡,在简陋的条件下进行光催化研究。如今,傅宪志领导的光催化研究院已成为中国光催化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他本人也成为国际光催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像罗嘉伦、叶曼、张充和、傅宪植这样被破格录取的学生,一直被认为是北大的现实化身也是中国现当代教育的一段佳话。今年第一批90名中学校长推荐的学生名单公布后,有教育界专家和北大教授表示:除了拔尖的学习专家、学生干部甚至传闻中的校花,北大几乎没有真正的偏科或怪胎,很难招到他们想要的学生。甚至因为一开始定位不清,再加上后来强大的舆论压力,他们已经是骑虎难下了。

清华历届校长有哪些?

时任校首:张兆凯(1951年—1953年2月任校长)、方木(1953年3月—1958年8月任代理校长)、覃仁光(1958年9月—1960年8月任党支部书记,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吴敬久(1960年9月—1968年11月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952年:实行春、秋两季招生。8月,学校附设简师班,招收县内知识青年63人入学。9月,柳州专区派尹祚斌任副校长,他是学校第一位党员。

1955年:暑,学校教职工集中到专区(宜山今宜州市)开展肃反运动。9月,学校开始推行《劳动卫国体育锻炼制度》,简称“劳卫制”。

1956年:9月始,招收2个高中班共100人,兼收来宾、柳城两县部分学生,学校办成完全中学。学校改名为“广西省柳江中学”。9月,学校正式建立卫生室。

1957年:2月,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党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之后,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一面读书,一面劳动。8月,学校教职工集中到宜山开展派斗争。同年,学校在水沟边建成教工宿舍一幢平房共10间,接上原有的12间共22间,故称“22家村”。

1958年:7月起,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始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在教学上提出以“三结合”(结合政治、结合实际、结合生产劳动)为中心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同月,派斗争基本结束,学校一些领导、老师被定为极右分子、历史分子等,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彻底平反。10月,学校管理由省级派出机关专区管理转为县直接管理,经费也由县接负责。10月,在形势下,学校掀起大办工厂、农场的热潮。当年办起了铜线厂、氧化铁红厂、生物标本厂,其中生物标本厂制作的柳江人头模型标本最为有名,被选送北京参展。此外,氧化铁红厂的产品被选为维修北京天安门城墙的涂料。同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学校随之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中学”。

1959年:3月,整顿校办工厂、农场,学校只保留生物标本厂,其余全部撤销,农场进行整顿压缩。同年秋,县师范停办,县把原县师范的土地(包括拉堡中学、县轻工机械厂(已改建为吉安苑小区)、县防疫站、县建筑公司)全部拨给柳江中学管理,12年以后该部分土地逐渐被划拨出去。

1960年:9月,学校进行学制改革,与柳州铁一中挂钩,试用九年一贯制教材,与拉堡小学合并,试办“”学校。10月,由于学校工厂、农场办得出色以及柳江人头模型标本有名,彭占辉老师代表学校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并被评为广西劳动模范。

1961年:2月,根据中央批转文教小组《关于196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报告》,动员初中超龄生回乡参加劳动生产。7月,根据中央指示,停止九年一贯制和“”学校试验,拉堡小学分出自成学校。

1962年:上半年,根据上级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号召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3年:3月,在号召下,全校师生掀起“向雷学习”的热潮。12月,对学校教职工实行精简。

1964年:3月,学校传达贯彻春节座谈会讲话精神和“学校课程和讲授、考试方法问题的指示”,提倡“少而精”的教学方法。4月,校长吴敬久、教师李以勇、教导干事胡太道到融安参加四清运动。

1965年:11月,掀起向王杰同志学习活动热潮,学习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同月,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年:2月,学校大部分师生外出串联,部分留校学习“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和文化大革命“十六条”。3月,部分学生回校闹革命,批判“走资派”,并向教育行政夺权。10月,中央、院、中央、中央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部分学生陆续回校上课、闹革命。

1968年:2月,县城两派开始大规模武斗,学校也分成两派,成为武斗据点。9月,工宣队进驻学校,领导革命大批判,成立校革委会。10月,部分教师陆续被调到穿山乡“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

1969年:1月,学校第一批学生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3月,学校停办。9月,进德中学、成团中学、里雍中学合并到柳江中学。

10年:7月,上年合并到柳江中学的进德中学、成团中学、里雍中学又分开。同年,学校高中、初中的学制从三年制改为二年制。

11年:7月,10年在穿山办的“柳江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迁至柳江中学,一个学校挂两块牌子,既以“共大”名义招收学员,又以“柳江高中”(后又称“柳江‘五七’中学”),招收两个高中班学生。8月,中央批转姚文元、张春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工作,教师被污蔑为“臭老九”,“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教师被歧视。

12年:柳江中学原面向全县招生改为向进德公社以及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子弟招生,同时,县里还在柳江中学办师范4个班(只办一届)以及各种短期培训班。同年,贯彻周恩来总理关于“要重基础知识,注意学生学习质量”的指示精神,学校恢复了课堂教学秩序,恢复闭卷考试制度。

13年:柳州专区体校搬迁到柳江中学校园内(现学校北大门至新实验楼和东、西教学楼),经过几年建设,分别建了体育馆、游泳池、打靶场(现灯光球场)改造原足球场为标准足球场(柳江中学师生也参与了改造足球场的劳动)。当年秋季,学校办化学试剂厂和硫酸锌厂。同年,学校开展批判林彪极“左”路线的实质。

14年:2月,《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情况简报》发表后,学校学生利用大字报揭批学校修正主义“回潮”,由此教师不敢管学生,学生纪律松弛,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下降。9月,院科教组、财政部联合发出开门办学的通知,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校师生下到工厂、农村拜工农为师,以社会为课堂,以阶级斗争为教学内容,以劳动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同时,大力删、砍、补原有自治区编教材,造成学生知识缺漏,学习质量严重下降。

15年12月,《红旗》杂志发表北大、清华大学大批判组文章《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篡改》,学校掀起批判“右倾翻案风”黑浪。

1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学校结束“”。11月,《光明日报》发表教育部大批判组文章,揭发批判张春桥的“宁要一个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谬论,学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端正。12月,学校开展揭发批判“四人帮”罪行。

17年:重新恢复工作,由于他的大力整顿,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得到恢复。同年,工宣队撤出学校。 时任校首:韦秀章(18年4月—19年3月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方木(19年4月—1980年3月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罗世钦(18年7月—年8月任副校长,其中从1980年3月至年8月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罗世钦(年9月—1989年9月任校长)。

1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并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此,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从此科教文化事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7月,县确定柳江中学为柳江县重点中学,学校改名为“柳江县中学”。从这年起至1982年秋季招生前,学校只招收高中班。

19年:8月,上级指示学校所招新生全部实行三年制(10—17年所招初、高中新生为二年制)。同年秋,学校开办面包厂。

1980年,学校开始贯彻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关于试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两个《暂行规定》。同年,陈恪恭同志带领学生种植校门至山的两排大榕树。

1981年:3月,开始贯彻学生守则,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纪律) “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活动。11月,按上级指示精神,把“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教育作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1982年:7月,刘惠曦同学以自治区第十九名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12月,用柳州专区奖励“理化生物教学有成绩”的经费建成实验楼(旧实验楼)。从1982年秋季至年春季,学校每年面向全县招重点初中2个班,年秋季停招。

1983年:3月,县教育局在柳江中学大门东侧(原柳江中学土地)建办公大楼和一幢职工公寓楼。4月,开展学习张海迪人残志坚活动,学习“张海迪读书长志气”的精神。10月,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进一步认清新形势,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年:4月,柳州地区体校搬出柳江中学,其所占用的土地和所建的体育馆、游泳池、打靶场(现灯光球场)、足球场及师生居住房全部移交柳江中学。秋季,学校建成第一幢六套三房一厅教工宿舍楼(因堡隆修建已拆迁)。同年,县教育局在柳江中学大门西侧(原柳江中学土地)建勤工俭学公司大楼。

1985年:1月,柳江县划为柳州市管辖,学校教学业务也直接由柳州市教育局领导。5月,《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新的办学宗旨:努力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8月,建成第一幢三层教学楼(现西教学楼)共12间教室,同月,受自治区体委委托在柳江中学举办全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同年,学校还投资3万元在来宾县百五乡建洗衣矿厂,洗选锰矿。校内还办起了蜂窝煤厂。

1986年:4月,第二幢三层教学楼(现东教学楼)竣工,共15间教室。8月,建成学校北大门。9月,学生潘金娥被北京大学录取。同年,学校还建成第一语音室。同年,学校获广西端正党风先进单位。

1987年:7月,最后一届初中生毕业,学校正式办成普通高中。8月,学校第一幢四层学生宿舍大楼(现第二栋学生公寓楼)建成,共576个铺位。同年秋季,开始评技术职称。同年,学校实行体制改革,成立学校办公室,把教导处分为教务处和政务处,一年后,又合并为教导处。

1988年:学校第二幢四层学生宿舍大楼(现第一栋学生公寓楼)建成,共576个铺位。县教育局在柳江中学内开办教育幼儿园。同年,学校开始招自费生(择校生),自费生独立编班。

1989年,在水沟边动工兴建一幢二单元三层三房一厅(共12套)教工宿舍楼(因堡隆修建已拆迁),第二年竣工。同年,学校投资100万元在穿山建成“柳州龙城化工总厂柳江分厂”。 当年9月,罗世钦校长调柳江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校长,教导主任陈修明任柳江中学校长。 时任校首:陈修明(1989年9月—1992年11月任校长)、李泽伟(1992年12月—2002年1月任校长)。

1990年,是柳江中学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年,在县委、县的支持下,学校打破多年来用人传统,开始招聘引进外县籍大学本科毕业生,充实学校师资队伍,至今学校的教师有来自湖北、湖南、四川、贵州、江西、山东、广东、河南等省,县外籍教师达70%多。

1991年,学校在水沟边新建两幢三层二房一厅(共16套)教师公寓楼(因堡隆路修建已拆迁)。当年,陈修明同志调柳江县教育局任局长,同时兼任柳江中学校长,由党支部书记、副校长李泽伟同志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1992年:4月,学校因工作需要设立校长办公室,由县教育局任命何运生同志为首任办公室主任。同年,根据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学校开始实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在大办勤工俭学的大环境下,当年,学校办了玻璃钢厂。当年11月,投资138万元(国家教委、区教委、县分别拨款15万元、20万元、58万元,其余资金来自学校自筹和单位、个人捐助,其中露塘农场捐红砖40万块、百朋水泥厂捐水泥40吨)的教学综合楼开始动工兴建。当年11月,陈修明同志不再兼任柳江中学校长,由李泽伟同志任校长。同年,学校获广西中小学先进食堂。

1993年:7月,刘小光以高考总分全广西17名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9月,综合教学楼建成并交付使用。同年,柳江中学“教育预制构件厂”、“轴瓦厂”、“彩霞石艺工厂”建成投产。

1994年:由各单位捐资,学校建成有37台电脑的学生计算机教室。同年,学校拆除50年代建的学生饭堂,建成混凝土的学生大饭堂。同年7月,拆除“七家村”,并由教职工集资在原址上建成一幢三层(共6套,每套120平米)教工公寓楼(因堡隆路修建已拆迁)。同年,学校获全国青少年“中华魂”(我是中国人)读书教育活动优秀辅导奖。

1995年:2月,学校建成80个座位的第二语音教室(系当时全区普通高中学校最大的语音室)。同年,开始执行(3+2)的新高考制度。5月,学校男子篮球队代表柳州市参加广西中学生篮球运动会,获第五名。7月,教职工集资80多万元在教育幼儿园南面建一幢教工公寓楼(现第二栋教工公寓楼)。由于学校在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中,成绩突出,1995年全国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单位之一——团到学校考察指导。

1996年:投资126万元的现第三栋学生公寓楼,落成并交付使用。7月,开始贯彻实行高考标准分制,同月,韦立清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11月25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校庆,热烈庆祝柳江中学成立45周年。同年,学校编成《柳江中学校志》。

19年:7月,韦路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学校是广西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最早的学校之一,当年7月,学校参与国家教委心理健康教育“九·五”重点科研课题的子课题《不同民族学生心理问题的比较研究》的研究。12月,学校与广西师范大学外语系结对子,由其领导牵线搭桥,与桂林巴克兰国际商务外语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并签定协议,由该校派外籍教师到柳江中学讲学,开始了外语特色教育,学校形成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明显突破。同年,拆除现东、西教学楼前50年代建的教室(危房),学校先后投资20万元在教学楼、综合楼前建花圃、凉亭、喷泉。同年,学校继1994年后,第四次获全国青少年“中华魂”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

1998年:4月,美国亚西国际教育顾问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一行4人到学校考察,决定派外籍教师到柳江中学讲学、上课,至2001年,到柳江中学讲学、上课的外籍教师达200多人次。同年,学校教职工集资100多万元在教育幼儿园北面建一幢共24套,每套110多平米的教工公寓楼(现第一栋教工公寓楼)。同年,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成绩突出,学校被评为19—1998年度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标兵学校。同年,学校获广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广西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单位。

1999年:暑,学校成功举办了首届中美英语夏令营。8月,学校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标兵单位,同月,为扩大招生需要,东、西两幢教学楼由三层升为四层,并投资8万元把教学综合楼前的篮球场(内操场)重新修建成米石球场。此外,8月起,学校参与了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学习策略》科研课题的研究。同年,学校教职工集资80多万元在学校西面拉进路建了30间门面(上下两层,每间约60—80平方米)。同年,继1998年之后,学校又被评为1998—1999年度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标兵学校。是年,教导处分为教务处、政教处,至此,学校设有校长办公室(后改为行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科研处、总务处共5个中层机构。此外,英语科研课题《用双重活动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入选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中心资助金项目,这是广西唯一一所普通高中获得该项资助金项目的学校。同年,学校获全国青少年(五十辉煌,新世纪畅想)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柳州市1998—1999学年度教育教学工作一等奖。

2000年:4月,学校面向柳州市开展大型教改研讨课活动。聘请了广西师范大学黄麟生、吴同恕教授以及市教科所教研员等一批专家给学校参与教改课展示的教师评课。参加听课的教师有柳州高中、柳铁一中等市、县各中学领导、教师460多人。当年暑,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美英语夏令营。8月,投资126万元的第二幢学生公寓楼(6层300个床位)以及集资8万多元的学校小卖部(因堡隆路修建已拆迁)建成并交付使用。同年,学校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2001年:4月,柳州市教科所组织在我校举行全市大型科研现场会,全市中小学、中专等100多所学校的领导、教师近200人参加了现场会。同年,学校形成了第一部相对完善的《柳江中学规章制度》,并收集学校教职工论文,编撰成3册科研论文集。5月,学校顺利通过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立项评估。当年暑,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美英语夏令营。8月,投资99万元的两幢普通学生宿舍楼增添卫生间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至此,学生宿舍全部公寓化。同年,学校还投资40多万元进行水、电扩容工程,解决了长期困扰师生生活的老大难问题。11月25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校庆庆典活动,热烈庆祝柳江中学成立50周年。当年,学校参与了国家“十·五”规划课题“探究性阅读能力培养习惯养成与人的发展”课题研究实验。同年,学校19年开始的《不同民族学生心理问题的比较研究》科研课题结题,荣获全国科研成果一等奖。同年,学校获广西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柳州市2000—2001学年度素质教育工作一等奖。有李成国等7位教师的论文入选中科院心理所刘善循主编的《教育心理实验论文集》第六集。 校长:吕宇(2002年1月起担任校长职务)。

2002年:1月,李泽伟校长退休,吕宇同志接任校长。7月,学校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首次突破200人大关,达211人。同年,学校教育教学业绩被编入《共和国改革开放大纪实教育卷》。同年,学校获全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试验学校、广西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工作先进集体。

2003年: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开始探索教学法改革,引进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诱思探究学科教学法实验研究”,聘请该课题组负责人,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到校指导“诱思探究”教学活动。实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学校教学成绩大幅度提高。当年,学校参加了中央教科所“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高中学段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4—7月,学校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急性传染病“非典”,保证了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12月,学校顺利通过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评估。同年,学校获广西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先进集体、广西自治区文明庭院、柳州市2002年高考工作一等奖、柳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2004年:1月,自治区教育厅下文确认柳江中学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5月16日,全国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现场会在柳江中学召开。6月,学校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第一次名列柳州第二。同年,学校获广西支教工作先进单位、广西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广西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同年,学校男篮代表柳州市参加“肯德基全国青少年三人制篮球冠军挑战赛”获广西赛区冠军、全国南部六省广州赛区第二名。

2005年:8月,学校男篮代表广西参加“肯德基全国青少年三人制篮球冠军挑战赛”挺进全国十六强。11月28日,著名英语教育家、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到学校开展疯狂英语讲座。12月,学校参与的国家“十·五”规划课题“探究性阅读能力培养习惯养成与人的发展”课题结题,中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订委员会委员、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朱绍禹,中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杭州师范学院教授王光龙,副秘书长、山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张德斌,副主任、广西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麟生等专家到校参加结题会。

2006年: 1月6日,柳州市教育科研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现场会在柳江中学召开,全市(含六县)各学校都派代表参加。3月17日,柳州市教科所唐丽等5名教研员、老师到学校对《农村高中创新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中学英语真实动态原则的实验》两个课题的验收。4月28日,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员徐安德教授到学校作题为“德育创新,提高实效,从点滴做起”的报告。中央教科所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2006年会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柳江中学作为该课题的实验学校和子课题学校,也作为广西高中学段的惟一代表,被评为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并获得中央教科所“六个一百”的全部奖项,全国仅三个学校获此殊荣。(吕宇、梁凤平合著的成果《提高学生自育能力的实践探索》获全国“百项德育科研优秀成果奖”;吕宇校长被评为全国“百名德育科研专家”;梁凤平被评为全国“百位德育科研名师”、韦晶晶同学被评为“百名德育科研优秀学生”、韦晶晶家长黄柳江被评为“百名德育科研优秀家长”)。至此,学校4年来获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的研究课题奖已逾百项。此外,学校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诱思探究学科教学法研究实验”2006年被课题组评为“诱思探究学科教学法研究实验第一阶段结题总结优秀科研基地”,吕校长和周副校长被评为“优秀科研校长”,学校的成功经验在山东章丘召开的全国200多所实验学校中被指定为“十·五”期间结题经验交流会10所发言单位之一。

2007年:6月10日,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师生一行11人到学校进行交流访问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年,堡隆路开工建设,拆迁学校旧食堂、旧小卖部、第三、四、五、六、七栋教工公寓楼和单身宿舍楼、第八、九栋教师周转房。7月,第十、十一栋教工集资房竣工并交付使用。10月,学校新食堂竣工并投入使用。10月,全国著名心理教育专家周红五教授到学校作题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艺术”的报告会。12月,教育部第34期全国重点高中校长研修班56名校长学员到学校考察,对学校的评价是“柳江中学外在很朴素,内涵却很丰富”、“柳江中学不简单、不容易”。同年,学校被评为广西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2008年:1月7—8日,由于学校“和谐德育”系列课题研究实验成果突出,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开题会暨2008年实验区研究中心负责人会议特选址在柳江中学召开,据专家介绍,这样的大型会议首次在县城中学召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组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教科所和谐德育总课题组组长、中国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会长、教授詹万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副处长、研究员、博士郝志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副研究员杜勇,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书记、初中学段负责人、研究员齐欣,中央教科所和谐德育总课题组核心成员、高中学段负责人、中国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研究员徐安德等组织并参加了会议,到会领导、专家256人。6月,学校高考本科上线首次突破千人大关,达1029人。9月15日,朱芳雨到学校捐赠体育器材。11月,学校再次聘请“诱思探究学科教学法研究实验”课题负责人,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到校指导“诱思探究”教学活动。因学校女篮在柳州市中会上荣获高中组11连冠,当年,代表柳州市参加广西第八届中学生篮球运动会(两年一届)获女子高中组第三名。同年,学校还获柳州市2007年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质量奖。

2009年:学校投入75万元购买学生公寓热水供应系统,解决了学生用热水难的问题。同年,学校获广西卫生先进单位、柳州市2008年高考工作一等奖。

2010年:6月,学校高考二本上线率名列广西483所普通高中第28名,广西85个县级高中前10名。7月,学校获广西卫生优秀学校。12月,学校投入9多万元安装校园监控系统,确保了校园的安全。因学校女篮在柳州市中会上荣获高中组13连冠,当年,代表柳州市参加广西第九届中学生篮球运动会获女子高中组第二名。同年,学校继续荣获全国和谐德育系列科研先进实验学校,从2003年起,学校已连续8年荣获该项殊荣。此外,当年还获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柳州市2009年高考工作一等奖、柳州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

2011年:1月,学校投入40多万元在现东教学楼安装16套多媒体设备。同时,分别给学生和教工机房添置80、50台电脑。1月16—18日,学校顺利通过自治区专家组的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复查评估验收。6月,学校高考一本上线人数首次突破200人大关,达204人,上线人数名列柳州市第三,2011年高考二本上线率再次名列广西483所普通高中第26名,广西85个县级高中第7名(本届考生中当年入学只有7个A)。10月18日,柳州市特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在柳江中学举行。同年,学校获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广西优秀科研成果先进单位等荣誉。

清华四剑客

周自齐(1871—1923) 字子廙,山东单城人,清华大学创始人之一,清华学堂首任监督(1911.2-1912.4)

独家编辑:百年清华历任校长大集合(图)

唐国安(1858-1913),广东珠海人,1912年4月任清华学堂第二任监督(-1913.5),1913年5月清华学堂改清华学校为首任校长

独家编辑:百年清华历任校长大集合(图)

周诒春(1882-1958)安徽休宁人,清华学校第二任校长(1913.10-1918.1)

独家编辑:百年清华历任校长大集合(图)

张煜全(1879-1953),广东南海人,1918年4月至1920年1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

独家编辑:百年清华历任校长大集合(图)

金邦正(1886—1946),字仲藩,安徽黄山人,1920年9月至1921年10月任清华学校校长

独家编辑:百年清华历任校长大集合(图)

曹云祥(1881-1937),字庆五,浙江嘉兴人。清华学校校长(1922.4 - 1927.12)

独家编辑:百年清华历任校长大集合(图)

温应星(1887-1968),广东新宁人(今台山),西点军校毕业。清华学校校长(1928.4 - 1928.6)

独家编辑:百年清华历任校长大集合(图)

罗家伦(18-1969),字志希,笔名毅,绍兴柯桥镇江头人,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国立清华大学,任校长

独家编辑:百年清华历任校长大集合(图)

吴南轩(1893-1980)江苏仪征人,心理学家,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931.4 - 1931.6)

独家编辑:百年清华历任校长大集合(图)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1931年12月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937年抗战爆发,国立清华大学迁至长沙称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任常务委员管理校务;1938年3月学校迁往昆明,由国立北大、国立清华和私立南开联合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校长;1946年10月国立清华大学在北平复校,梅贻琦任校长至1948年12月

独家编辑:百年清华历任校长大集合(图)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1948.12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949年1月改清华大学,任

校务会议临时

独家编辑:百年清华历任校长大集合(图)

叶企孙(1898-17),上海人,物理学家。1949年5月任清华大学校务委会主任委员,冤案致死。

独家编辑:百年清华历任校长大集合(图)

刘仙洲(1890~15),河北完县人,1952年6月任清华大学院系调整部主任独家编辑:百年清华历任校长大集合(图)

蒋南翔(1913~1988),江苏宜兴人,清华大学校长(1952.11-1966.6)

独家编辑:百年清华历任校长大集合(图)

刘 达(1911-1994),黑龙江肇源人,清华大学校长(18.6-1983.5)

独家编辑:百年清华历任校长大集合(图)

高景德(1922-1996),陕西省佳县人,清华大学校长(1983.5-1988.10)

独家编辑:百年清华历任校长大集合(图)

张孝文,1935年10月生,浙江宁波人,1988年10月至1994年1月任清华大学校长

独家编辑:百年清华历任校长大集合(图)

王大中,1935年生,河北昌黎人,1994年1月至2003年4月任清华大学校长

独家编辑:百年清华历任校长大集合(图)

六十年来的数学发展史

吴组缃(1908.4.5- )原名吴祖襄,字仲华,安徽泾县人。1921年起先后在宣城安徽省立八中、芜湖省立五中和上海求学。在芜湖五中念书时曾编辑学生会创办的文艺周刊《赭山》,并开始在《皖江日报》副刊发表诗文。

1929年秋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系,一年后转入中文系。1932年创作《官官的补品》,获得成功。1934年创作《一千八百担》。作品结集为《西柳集》、《饭余集》。

1935年中断学习,应聘担任了冯玉祥的家庭教师及秘书。1938年发起并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担任协会理事。抗战时期创作长篇《鸭咀涝》。1946年至1947年间随冯玉祥访美,此后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和中文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潜心于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的研究,任《红楼梦》研究会会长。

吴组湘主要著作书目

西柳集(集) 1934年7月,上海,生活书店

饭余集(散文集) 1935年12月,上海,文化生活书店

鸭嘴涝(长篇) 1943年3月,重庆文艺奖助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出版,1946年改名《山洪》,由上海星群出版公司再版

吴组湘散文集 1954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说稗集(古典论评集) 1987年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宿草集(集) 1988年4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拾荒集(散文集) 1988年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苑外集(文艺评论集) 1988年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元文学史稿(与沈天佑合著) 1989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福建省福州市所辖的县,位于闽江下游,人口61万,面积2136平方千米),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存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岁。

李长之(1910.10.30——18.12.13),原名李长治、李长植,山东利津人。1929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在校期间发表散文作品。《我所认识的孙中山》是他早期习作。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哲学系,同时参加了《文学季刊》的编委会。1934年后曾主编或创办《清华周刊》文艺栏、《文学评论》双月刊和《益世报》副刊。在出版第一本诗集《夜宴》前,开始理论批评的写作。1936年出版《鲁迅批判》—书,产生影响。该年自清华大学毕业,遂留校任教。以后又历任京华美术学院、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的教职。1940年任教育部研究员。1944年主编《时与潮》副刊。1945年任国立编译馆编审。抗战胜利随编译馆由重庆北碚迁南京,主编《和平日报》副刊。1946年10月赴北京师范大学任副教授,并参与《时报》、《世界日报》的编务。这时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文化艺术的批评。重要的著作有《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苦雾集》、《梦雨集》等。建国后一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等。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曾师从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8~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年)、《安娜·西格斯短篇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所颁奖学金。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鉴于这四人在学界和文化上的造诣和地位,所以将这四人合称为“清华四剑客”。

回亿三十年前的大学生活的散文

1.国际著名数学大师,沃尔夫数学奖得主,陈省身

1931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34军获硕士学位.1934年去汉堡大学从Blaschke学习.1937年回国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到194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初赴美,旋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0年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年退休成为名誉教授,仍继续任教到年.1981年到年任新建的伯克利数学研究所所长,其后任名誉所长。陈省身的主要工作领域是微分几何学及其相关分支.还在积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极小子流形,网几何学,全曲率与各种浸入理论,外微分形式与偏微分方程等诸多领域有开拓性的贡献.陈省身本有极多荣誉,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1)及国家科学奖章(15),伦敦学会国外会员(1985),法国科学院国外院士’(1989),中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等。荣获1983/年度Wolf奖,及1983年度美国科学会Steele奖中的终身成就奖.

2.享有国际盛誉的大数学家,新中国数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奠基人,华罗庚

华罗庚是一位人生经历的数学家,早年辍学,1930年因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学习和工作,在杨武之指引下,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委员和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团委员等职。还担任过多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此外,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他共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三百篇。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他身体力行,亲自去二十七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长达二十年之久,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3.仅次于哥德尔的逻辑数学大师,王浩

1943年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毕业。1945年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哲学部毕业。194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1951年在瑞士联邦工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51~1953年任哈佛大学助理教授。1954~1961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作第二套洛克讲座讲演,又任逻辑及数理哲学高级教职。1961~1967 年任哈佛大学教授。1967年后任美国洛克斐勒大学教授,主持逻辑研究室工作。1985年兼任中国北京大学名誉教授。1986年兼任中国清华大学名誉教授。50年代 初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后又被选为不列颠科学院外国院士,美籍华裔数学家、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哲学家。

4.著名数学家力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林家翘

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1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3 年起先后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教授、学院教授、荣誉退休教授。 林家翘教授曾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Timoshenko奖,美国国家科学院应用数学和数值分析奖,美国物理学会流体力学奖。他是美国国家文理学院院士(1951),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2),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0)。从40年代开始,林家翘教授在流体力学的流动稳定性和湍流理论方面的工作带动了整整一代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从60年代开始,他进入天体物理的研究领域,开创了星系螺旋结构的密度波理论,并为国际所公认。1994年6月8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士。

5.我国泛函分析领域研究先驱者,曾远荣

1919年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部,一直读到1927年7月。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及耶鲁大学学习并研究数学,1933年取得博士学位。1934年8月至1942年7月一直任教于清华大学(1938年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2月,受国立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孙光远教授写信聘请到南京大学任教直至退休,曾在南京大学建立国内最早的计算数学专业。长期从事泛函分析研究,是我国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在广义逆等研究领域成就卓著。

6.我国最早提倡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的学者,赵访熊

192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当时清华学校是公费留美预备学校,竞争激烈,在江苏只招3名学生,他在众多考生中名列榜首。毕业后即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机系学习。他1930年在电机系毕业,被哈佛大学数学系录取为研究生,且于1931年获硕士学位。1933年他受聘回国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1935年被聘为教授,从此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参与创办国内第一个计算数学专业。赵访熊于1962年和18年先后两次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1980-年兼任新成立的应用数学系主任,并受聘担任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他担任过中国数学会理事、名誉理事。18年至1989年担任第一、二届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及第三届名誉理事长和《计算数学学报》主编等一系列职务。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我国最早提倡和从事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的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之一。自编我国第一部工科《高等微积分》教材。在方程求根及应用数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7.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吴大任

1930年与陈省身以最优等成绩在南开大学毕业,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1933年夏,在姜立夫的鼓励下,吴大任参加了中英庚款第一届公费留学考试,被录取到英国学习。他本想到剑桥大学攻读,因抵伦敦时间错过了该校入学的时机,改入伦敦大学的大学学院,注册为博士研究生。1937年9月初,吴大任到武汉大学任教,之后即随武汉大学迁到四川乐山。后来长期担任南开大学领导工作与教学工作,著、译数学教材及名著多种。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研究领域涉及积分几何、非欧几何、微分几何及其应用(齿轮理论)。1981年他任国家学位委员会第一届数学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编委兼几何拓扑学科的副主编以及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和第二届委员。

8.著名数学家,北大教授,庄圻泰

1927年考入清华学校,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1934年,熊庆来教授接受庄圻泰为自己的研究生,1936年于该校理科研究所毕业。1938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庄圻泰留任北京大学。此后除继续担任复变函数课程的教学任务外,他还陆续讲过保角变换,拟保角变换,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等专业课。九三学社社员。长期从事函数论研究,在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的值分布理论上取得重要成果。著有《亚纯函数的奇异方向》,合编《AnalyticFunctionsOfOneCom·plexVariable》(在美国出版)

9.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四川大学校长,柯召

1931年,入清华大学算学系。1933年,柯召以优异成绩毕业。1935年,他考上了中英庚款的公费留学生,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在导师L.J.莫德尔(Mordell)的指导下研究二次型,在表二次型为线性型平方和的问题上,取得优异成绩,回国后先后任教于重庆大学,四川大学。1953年,他调回四川大学任教至今。在这40余年间,他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数学人材,在科研上硕果累累。与此同时,他还先后担任了四川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作为学术带头人和学校负责人,他卓有成效地抓了几个重要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应用数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人材。其研究领域涉及数论、组合数学与代数学。在二次型、不定方程领域获众多优秀成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0.中央研究院院士,首批学部委员,许宝騄

1929年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33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36年许宝騄考取赴英留学,派往伦敦大学学院,在统计系学习数理统计,攻读博士学位。1940年到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8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回国后不久就发现已患肺结核。他长期带病工作,教学科研一直未断,在矩阵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发表了10余篇论文。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中国开创了概率论、数理统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内曼-皮尔逊理论、参数估计理论、多元分析、极限理论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是多元统计分析学科的开拓者之一。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1.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数学系主任,段学复

1932年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时称为“算学系”)。 1936年夏,段学复获得理学士学位,毕业留校任助教。1941年8月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自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近40年。长期从事代数学的研究。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特别是指标块及其在有限单群和有限复线性群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指导学生用表示论和有限单群分类定理彻底解决了著名的Brauer第39问题、第40问题。在代数李群研究方面与国外学者合作完成了早期奠基性成果。在有限P群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数学应用于国防科研和国防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2.我国拓扑学的奠基人 江泽涵

毕业于南开大学,1927年参加清华大学留美专科生的考试,考取了那年唯一的学数学的名额,后在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留学,1930年获得博士学位。1930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做研究助教。1931年起,长期担任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并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曾兼任理学院代理院长。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早年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为该系树立了优良的教学风尚。致力于拓扑学,特别是不动点理论的研究,是我国拓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

1949年11月即成立中国科学院。1951年3月《中国数学学报》复刊(1952年改为《数学学报》),1951年10月《中国数学杂志》复刊(1953年改为《数学通报》)。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了数学发展方向和各类学校数学教学改革问题。

建国后的数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50年代初期就出版了华罗庚的《堆栈素数论》(1953)、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1954)、陈建功的《直角函数级数的和》(1954)和李俨的《中算史论丛》(5辑,1954-1955)等专着,到1966年,共发表各种数学论文约2万余篇。除了在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函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史等学科继续取得新成果外,还在微分方程、计算技术、运筹学、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等分支有所突破,有许多论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培养和成长起一大批优秀数学家。

60年代后期,中国的数学研究基本停止,教育瘫痪、人员丧失、对外交流中断,后经多方努力状况略有改变。10年《数学学报》恢复出版,并创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大偶数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此外中国数学家在函数论、马尔可夫过程、概率应用、运筹学、优选法等方面也有一定创见。

18年11月中国数学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数学的复苏。18年恢复全国数学竞赛,1985年中国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1981年陈景润等数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1983年国家首批授于18名中青年学者以博士学位,其中数学工作者占2/3。1986年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加入国际数学联合会,吴文俊应邀作了关于中国古代数学史的45分钟演讲。近十几年来数学研究硕果累累,发表论文专著的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上升。1985年庆祝中国数学会成立50周年年会上,已确定中国数学发展的长远目标。代表们立志要不懈地努力,争取使中国在世界上早日成为新的数学大国 1949年11月即成立中国科学院。1951年3月《中国数学学报》复刊(1952年改为《数学学报》),1951年10月《中国数学杂志》复刊(1953年改为《数学通报》)。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了数学发展方向和各类学校数学教学改革问题。

建国后的数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50年代初期就出版了华罗庚的《堆栈素数论》(1953)、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1954)、陈建功的《直角函数级数的和》(1954)和李俨的《中算史论丛》(5辑,1954-1955)等专着,到1966年,共发表各种数学论文约2万余篇。除了在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函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史等学科继续取得新成果外,还在微分方程、计算技术、运筹学、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等分支有所突破,有许多论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培养和成长起一大批优秀数学家。

60年代后期,中国的数学研究基本停止,教育瘫痪、人员丧失、对外交流中断,后经多方努力状况略有改变。10年《数学学报》恢复出版,并创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大偶数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此外中国数学家在函数论、马尔可夫过程、概率应用、运筹学、优选法等方面也有一定创见。

18年11月中国数学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数学的复苏。18年恢复全国数学竞赛,1985年中国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1981年陈景润等数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1983年国家首批授于18名中青年学者以博士学位,其中数学工作者占2/3。1986年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加入国际数学联合会,吴文俊应邀作了关于中国古代数学史的45分钟演讲。近十几年来数学研究硕果累累,发表论文专著的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上升。1985年庆祝中国数学会成立50周年年会上,已确定中国数学发展的长远目标。代表们立志要不懈地努力,争取使中国在世界上早日成为新的数学大国1949年11月即成立中国科学院。1951年3月《中国数学学报》复刊(1952年改为《数学学报》),1951年10月《中国数学杂志》复刊(1953年改为《数学通报》)。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了数学发展方向和各类学校数学教学改革问题。

建国后的数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50年代初期就出版了华罗庚的《堆栈素数论》(1953)、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1954)、陈建功的《直角函数级数的和》(1954)和李俨的《中算史论丛》(5辑,1954-1955)等专着,到1966年,共发表各种数学论文约2万余篇。除了在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函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史等学科继续取得新成果外,还在微分方程、计算技术、运筹学、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等分支有所突破,有许多论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培养和成长起一大批优秀数学家。

60年代后期,中国的数学研究基本停止,教育瘫痪、人员丧失、对外交流中断,后经多方努力状况略有改变。10年《数学学报》恢复出版,并创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大偶数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此外中国数学家在函数论、马尔可夫过程、概率应用、运筹学、优选法等方面也有一定创见。

18年11月中国数学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数学的复苏。18年恢复全国数学竞赛,1985年中国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1981年陈景润等数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1983年国家首批授于18名中青年学者以博士学位,其中数学工作者占2/3。1986年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加入国际数学联合会,吴文俊应邀作了关于中国古代数学史的45分钟演讲。近十几年来数学研究硕果累累,发表论文专著的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上升。1985年庆祝中国数学会成立50周年年会上,已确定中国数学发展的长远目标。代表们立志要不懈地努力,争取使中国在世界上早日成为新的数学大国

逝去的记忆就早已在心底贴上了封条,就像是十月的成都,白色的阳光,灰色的天空,淡绿色的水。收拾起这样的回忆,我来到了川工。来到这样的学校理应是失望的!不大的学校、不多的学生、不好的教室,再加上不热的专业。只不过这样子的失望很快就给压了下去,我必竟还算是一个乐观的人。这东西很有用的,它可以明白地证实你活着的状态。少了,你的生活就会像是高处掉下的乒乓球,慢慢地被地心引力禁锢;多了,你的生活就会像逃出发射台的火箭,慢慢地逃出这样的世界。

趁着不多不少的,我游走在这样的大学里面。多年的摄影经验让我理所当然地走进了院团委的摄影部。那摄影部虽然名义上是属于院团委的一个直接管辖部门,但实质上只是由我与另外的两位高年级学生的利益组合。我们的目的很简单:赚钱、玩、顺便为院里领导阶层服务,直接向广大学员经营。

记得我加入的时候,那位学长这样对我说的:你来得正是时候,我们正要像你这样的人来做教员。以后由你负责摄影协会的教学与新会员的发展工作,我与欧阳从事管理工作。听了他的话,我感觉到我真的是才尽其用了,而且对他也很是佩服,一个学生能管理这样多的人相来能力是不错的。不过后来我失望了,他的管理只是每星期一次的例会,而我的教学则是每星期两次的实践教学活动,那让我一直感觉到有些不平衡。两个月下来,我发展了40多名会员,而这样多的会员的会费再加上照相的收入,是一个绝对可观的数目。

做事的人除了我与学长外就是他说的欧阳了,她全名叫欧阳培娟,很典雅的复姓名字。圆圆的脸、单眼皮、小小的耳朵,不过我却从没有看到过她的嘴的原有形状,她一天到晚老对我像花痴一样地笑。现在尽力回忆,还是不能从这样零星的回忆把这样的真实的器官组织成一张面孔,她给我的印像不是太深。

串起上面这些琐碎的回忆,我看见了在川工的幸福生活。这样的日子:有钱、有权、有学问,不过唯一憾事就是少了一个女人。

重逢女人给我的回忆已经太平静了。要在这样的世界里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女人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要能勇敢地去争取那就更难了。所以那时候也就对情死心了。

死心的原因不尽是因为难,也还因为骨子里面本就有很多东西占有了我的灵魂,我感觉得到,丽的影子还在。

与丽有关的东西都在我的世界消失了,化为飞灰,葬于小河;与丽有关的人也在我的空间消失了,他们就像是陌生世界的过客;与丽有关的故事也开始失去了原有的色彩,残余下来的只有白色的天空、灰色的爱情、黑色的生活印迹。

想着丽,我就会想到佛说的缘,也许那就是缘定三生。而在这样的城市里遇到阿健,可能也是上辈子早就注定了的吧。遇上阿健的时候我已在川工近一年了,我计算过的,按我每周三天晚上去成都的频率比上成都市里我时常出没地方的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得出来的结果可能是为百万分之一。而在这样的机率下遇见一个熟人除了是缘还能说是什么呢?至少我就这样认为了。

“明仔,喂……!是你啊!”一个男人的声音在我的耳后叫道。

“你……你是健哥!你这两年都去那里了?一个人吗?”我转过头,有些惊奇,也满是疑问。

回忆大学的优秀散文:我的大学生活

我的大学生活,仔细回想起来,就像是一本书,书中有最美丽的彩页,有最美丽的故事。也有最精彩的人生。我的大学生活,每一天都在发生许多新奇的东西。每一天,都有着它独特的乐趣,每一天,都在给我全心的感受。

还记得当初,我为了考上大学这个久违的梦想,我们十年寒窗磨一剑,那些刻苦铭心的日子如今仍旧历历在目。在那收获的日子里我们深刻的理解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情是多么有意义,栉风沐雨我们一同走过,风雨同舟抵达美丽的大学校园。站在新的起点上,我是那么的激动,又是那么的神往……

然而在大学生活的画卷铺开时,我发现在寻寻寻觅觅的尽头,并不都是以往心里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梦里寻他千百度,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个时侯,我迷茫过,徘徊过,然而时间从不会停下它的脚步,正向朱自清写的那样“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是啊!时间如流水,而我们的人生还有很多要做的事,为了梦想,让我们珍惜时光,从现在开始一点一滴的积累吧!让我们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有节奏。

在生活中我总希望快乐伴随着成功,微笑在每一个青春的季节里,我深知:有大海的呼唤我们就不能让搏击的勇气在海浪中却步,有蓝天的呼唤,就不能过让纷飞的翅膀在暗云中退化。

我们都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人,不要因为路途艰辛就放弃了前进的脚步。追寻梦想的过程是苦涩的,但只有经过磨砺的人生才会拥有更多内涵。不要让不安的心被浮躁占据,而是驾起灵魂的翅膀在校园里汲取知识,在不同层次的人群里学着更好地做人,四年的时间里坚持很难,放弃却很容易。我们是始终坚信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再远,没有度过寒冬不知春的温暖,也没有走过沙漠不知水的甘甜,没有经过失败不懂成功的喜悦。因为年少轻狂,我们很可能会失败,可也正是年轻给了我们勇往直前永不言弃资本。只要我们满怀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路,我们终究会取得胜利。

大学是一个充满才华、学问,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的小舞台、小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就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那我们何不努力将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最好!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都渴望乐观积极而不是盲目冲动,大胆而不大肆妄为,敢说敢想而不空想,深思探究而不乱想钻牛角尖……那就让我们把握青春,在这里锻炼自己吧!在组织活动中留下你辛苦的身影,在社团活动中展现你最美丽的风,在志愿活动中奉献你的一份力量。在这里你得到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人生最宝贵财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生命之花因为年轻而生彩,让青春因为活力而生辉。大学校园里,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让我们尽情地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吧!人生物再少,大学最珍惜。不让青春虚度,在每一天的生活里载入一点点收获,让自信的微笑浮在你我的脸上,坚信付出就有回报,迸发精彩!

大学是我们每一个人梦想的殿堂,为了来到这个殿堂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既然跨进了这道门槛,那么就让我们在这梦想的殿堂里尽情的挥洒个。

我的大学生活,在此刻,不再是我脑中的一个梦想,它是我们心中的理想,是我们要为之奋斗,为之努力,为之拼搏,用尽全力想要实现的一个理想。我的大学生活,我们将拥有全心的开始,每一天都是全心的扉页,每一天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在我们在大学生活里,将会满载而归。

回忆大学的优秀散文:我的大学生活

"人生就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为滋味,毅力和信心正是饺子皮上的褶皱,人生中难免被挤一下,被开水煮一下,被人咬一下,倘若没有经历,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馅的时候。"这一段话,不是我的原创,是崔永元评论人生的一段话。以我现在的经历还不配和大家谈人生,我要谈的是对于在座的每个人的一生都至关重要的四年大学生活。

对于今天让我站在这里给大家讲如何度过关键的四年大学生活,其实有点赶鸭子上架。就在我准备简历的时候,才发现,竟然没有任何可以让我吹嘘一番的证书,奖章之类的任何被称为荣誉的东西,除了自认为满满的四年的生活感悟。其实回过头想一想,如果上天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想,我的这四年生活应该也还是这样,因为对于大学生活该经历的活动,该掌握的知识,我都尽了自己的努力。

有人说:大学一年级往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学二年级就进了一步"知道自己不知道",大学三年级时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学四年级"知道自己知道"。

其实,至今我也没能吃透其中蕴含的意味,但是模模糊糊能体会到一点,就是从天上落到地上,从憧憬理想回到现实。很多人之所以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网上或者杂志上的一些关于大学生活的误导。很多作者描写大学生活都是以调侃的语气,向读者描绘一个他心中理想的大学。受到这种误导,在每个人踏进大学之前会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一个理想的描绘。怀着这份美好,进入大学后,很多人都会迷糊一阵子,充分享受突如其来的自由和新奇感。但是在一天天上课,自习后,这种慢慢的消退,就开始进入迷茫阶段,怀念高中同学,怀念高中生活。

在座的大都处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和"知道自己不知道"阶段,尤其是后者,往往是造成迷茫,困惑和郁闷的根源。而这也是慢慢长大踏实地的过渡到"知道自己知道"必经阶段。如果你现在觉得没有方向,也没必要着急,其实这很正常。

很多人在没进大学前,就在脑子形成这样一种观念,认为高中的同学之间的感情才是最纯真的,到了大学彼此就不能坦诚相待了。

我就有过类似的想法。事实上,随着和宿舍的同学相处,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至少对于和你一起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宿舍的同学是不适合的。在这种年纪,有的大多是是性格上的棱角。等你有一天毕业了,回头想想自己的大学同学,你就会发现,其实现在的磕磕碰碰根本不值一提。

我的大一和很多人一样,是茫然没有方向的。就是天天背着书包去上课,晚上去自习,周六周日有时候也就是跑到自习教室里。因为除了自习,当时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事可以做。后来也经常去图书馆,因为图书馆有太多的了,总觉得那么多书放在那里,不利用起来,过于浪费了。所以对图书馆我算是比较熟悉的。也有人四年都没去过图书馆,不知道里面什么样,我现在宿舍就有这样一个同学。虽然每天都有事可做,事实上心里却很迷茫,因为毕竟是大学,即使我把它当作高四来过,毕竟终究不是高中。高中有一个高考,始终是努力的目标,现在却没有方向了。也觉得大学生活应该是五彩缤纷的,丰富多彩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学习,为了考个好成绩而就这么度过四年。于是给自己稍微理清了头绪。显然,作为学生,学习是首要的,但是不是唯一的。于是开始去参加学生会,天气好的时候会骑车出去逛。很清楚的记得,一次10.1期,一直在自习教室里,到了最后两天,实在坐不住了,就推上车,找了一份武汉地图,带上几本杂志,坐在湖边,看看书。心情也不是那么郁闷了。学校周围,到东湖的路我几乎都去过,每次就是一个人,一边对着地图照路,一边走,直到沿着东湖的湖间道转一圈。如果觉得生活很枯燥,这不是大学的错,大学给了你充分的自由,你要做的是利用好这种自由,充分发掘自己的生活。

文章标签: # 学校 # 中国 #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