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鄂州高中2021年高考状元_2017湖北鄂州高考状元
tamoadmin 2024-07-31 人已围观
简介1.历史上一共有几个人连中三元?分别是谁?2.看看2015年各地高考状元都被录到了哪所大学3.学生玩游戏会影响学习吗4.科举考试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1、要点: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文化的影响。诚然,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同样,我们评判科举制度也是一分为二,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科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
1.历史上一共有几个人连中三元?分别是谁?
2.看看2015年各地高考状元都被录到了哪所大学
3.学生玩游戏会影响学习吗
4.科举考试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1、要点: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文化的影响。诚然,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同样,我们评判科举制度也是一分为二,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科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应考者,使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详情:追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种熠熠发光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制度——科举制度。科举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是一个科举大国,科举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这种制度创立于隋代,完善于唐,发展于宋,中落于元,鼎盛于明,终结于清。100年在中国文明史上不过短短一瞬,但科举的施行历史却超过1300年。
以科举为核心的教育制度与精英选拔制度,既是维系社会精英与政治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个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与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科举制度与以前的各种人才选拔制度最大的不同,也使得它在最大范围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贤能志士。它的确立似乎为那些出生贫寒的人指明了一盏明灯,为他们带来了终有一天将飞黄腾达的美好希望。科举制的发明,最大限度摒除了权力的干扰,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正、公平。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科举制度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同时,也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特别是在科举制度日趋完善的宋朝,历代皇帝几乎都以奖掖孤寒、抑制势家自诩,取了特别举措限制“贵家”子弟,这客观上给了平民子弟更容易崭露头角的机会。宋朝不但出现了“平民”状元的现象,而且很多普通百姓子弟通过科举改变了自身及其家庭的命运。
然而,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一直在发挥着无形的综合能力,将文化、社会、经济诸领域与政治权力的结构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
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学校教育所流行的清谈学风和玄虚思想,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对于造成当时出现的所谓“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风气,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科举制度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其对于国内民族文化融合、社会整合以及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它推动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时,科举对民俗文化也有重大影响,对文化习俗的流行具有自发性,有的科举甚至转化为民俗。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学者、教育家、外交家等,如唐代的王维、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包拯、寇准,明代的张居正、汤显祖、海瑞、徐光启,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板桥、林则徐、翁同龠、张、蔡元培等文化名人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时至今日,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计算机、多媒体的时代,但是传统的制度还是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因为制度和文化相辅相成,制度是文化的载体。所以看今日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科举与现代高考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探索科举与学校教育教学关系的历史发展规律入手,看现代高考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关系,可以为当前的高考改革提供历史借鉴,使高考改革有利于中学的育才,大学的选才育才。科举有如古代的高考,高考有如现代科举。两者都是竞争性的公开的选拔考试,只认成绩不认人。在当代中国,高考制度是社会上最为公平的制度之一,考试选材所遵循的是能力本位的原则,就像游泳一样,游得过去就游过去,游不过去,权力、出生、金钱等其他的办法都旧不了你。科举和高考都能选拔出文化素养较高的人才。科举调动了民间办学的积极性和士子的积极性,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澄清吏治,以任人为贤取代任人为亲。
科举制度植根于我国的具体土壤,它的存在既依赖于专制王朝,又促进国家的统一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的历史。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的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是我国传统政治的一大创造。它客观上使中华文化统一到儒家文化的前提下来,这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的弊端不断暴露,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由于科举制度是以儒家的政治标准和价值来选拔人才、凝聚人心和构成获取地位、权力的基本途径的,科举制度的废止,从长远来看,就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这就导致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价值之间的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相信陈世美的丑名是无人不知晓了。这虽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但是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最后,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由于科举的这些弊端,改革科举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终于在1905年9月2日,科举制度结束其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从而使这一年成为新旧时代的分水岭。
科举制度的废止,从长远来看,就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这就导致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价值之间的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村,文盲率反而较之传统社会更为上升。中国近代与现代之间在文化上的断层,至少可以由此得到部分的解释。
科举兴废影响深远,意味着中国历史的一个根本性断裂,相对与此前中国的“千年”传承,他是终结之时,相对于此后的“百年变革”它又是开端之时,它构成中国社会变迁链条中关键的一环,其意义要超过一个王朝的覆灭。
如今,科举制度已经消失100多年了,尽管科举已如失去的流水,但其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中国原创力的重要基础。它代表的是一种趋势和追求,包括对知识的追求、对人才的渴望和不问背景的公平竞争。
百年回眸,我们感到科举制度虽有种种的局限和弊端,但着却是我们民族智慧的一大创造,一个重明。科举制度无论过后多少年,它依然功不可末,人们依然能记起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杨齐福:《科学制度与近代文化》
历史上一共有几个人连中三元?分别是谁?
理科状元:湖北钟祥第一中学发布公告,考生毛超以698分优异成绩获得湖北省理科状元。总分:698分。各科高考成绩如下:语文127分;数学149分;英语144分;理综278分。
文科状元:2010年湖北省高考文科状元由洪湖一中高三(9)班的严浩同学获得,他的高考总成绩为632分。各科成绩为语文:139分,数学:140分,英语:139分,文综:220分。
看看2015年各地高考状元都被录到了哪所大学
历史上“连中三元”者,版本不同,数量不一。确切人数应是18位,其中文状元16人,武状元2人。 历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一、唐代3名崔元翰(729-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鹏,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礼部侍郎于邵。试题《白云起封中赋》等。崔元翰是中国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全唐诗》存其诗七首。武翊黄,字坤舆,官大理卿。府选为解头,及第为状头,宏词为敕头,时号武氏三头,生卒不详。史上记录其人其事甚少,然此人确系“连中三元”,吾在这里为其正名。张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张荐之子,深州陆泽(河北深县)人,元和九年(814年) 状元及第。生卒不详,流传诗作17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有资料上说唐后期宰相白敏中(白居易堂弟)也是“连中三元”的,此属误传,白敏中虽然状元及第,但乡试时却并非第一。二、宋代六名孙何(961-1004年),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字汉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英年早逝。著有《驳史通》十余篇,文集四十卷传世。王曾(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谥号文正。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官至宰相,无较大政绩,著有《王文正公笔录》传世。宋庠(996-1066年),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公序,初名郊。宋仁宗天圣二年()甲子科状元。曾因弹劾范仲淹,被贬扬州。一生久居相位,终无建树。杨寊(1014-1044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审贤。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壬午科状元。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颍州,因母亲病逝,未及赴任。丧事办完不久,杨寊亦一病不起,日渐羸弱,终于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岁。冯京(1021-1094年),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当世。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多次被贬,后为司马光所看重。一生政绩平平。王岩叟(约1043—1093年),字彦霖,宋代大名清平(今临清杜洼村)人。。《宋史"王岩叟传》载:“岩叟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性格耿直,刚正不阿,官至丞相。有人认为陈尧叟、彭汝砺两位状元郎亦曾“连中三元”,余细心考证后,毅然把二者排除。三、辽代一名王棠(?-1094年),涿州新城(河北涿县一带)人,字号不详。辽兴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状元。官拜南府宰相,后病逝于任上。在任期间,法度修明,较有政绩。很多版本上的“连中三元”者没有此人,余在此修订补上。四、金朝一名孟宋献,生卒年不详。开封(今属河南)人,字友之,号虚静居士。辽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状元。高中后不久,因母亲病逝,哀伤过度,在服丧期间病逝于家。五、元代一名王崇哲,生卒年不详。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字元举。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即汉人、南人榜,考题较难)状元。在历史上无甚功勋。六、明代两名黄观(1361—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殿试策论中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取殿试一甲第一名,至此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后燕王朱棣“靖难”,攻破南京,正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的黄观,得悉惠帝已死,自知大势己去,投江自尽。黄观在好多官方版本上连状元的记载都没有,余认真查解,确系“连中三元”,特此增订。商辂(1414-1486),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谥号文毅。1435年乡试第一,之后屡试不中,10年后会试第一,继而殿试第一,为明英宗正统十年乙丑科状元。严格地说商辂不能称之为“连中三元”,而应该叫做“独中三元”。他为人直言持正,刚正不阿,与于谦同朝为臣。官至吏部尚书,世人盛赞“一代贤相”。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以及所纂《宋元通鉴纲目》、《寰宇通志》等书。有人把明代状元杨守勤划入“连中三元”的行列里,其实他在乡试时只取得了第三名,所以不能入围,特在这里澄清。七、清代两名钱棨(1734-1799年),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振威,号湘舲。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状元,同榜进士有陈万青和汪学金等。一生建树不多。陈继昌(1791-1840年),广西临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状元。同榜进士有徐乃普和陈銮等,官至江苏巡抚。著有《如话斋诗存》、《殿试策》。有书上说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状元郎戴衢亨为“连中三元”者,此纯属误传。八、连中三元的武状元历史上仅有两名王名世,字、号、生卒年均不详,浙江永嘉英桥(今龙湾)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年)丁酉科武举顺天乡试解元,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武举会元、状元。因明崇祯四年前武举没有殿试,故会元即可称状元。王名世勉强可以算做“连中三元”。王玉壁(1617一1706年),字楚珩,浙江富阳人,十三岁开始向外祖父学习武艺。臂力过人,能开强弓,作左右射,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他二十岁,参加浙江乡试,中武解元(第一名)。清顺治八年(1651年)再应浙江乡试武科,中解元。次年,进京会试,中会元;殿试钦点一甲一名武状元。官至总兵,律己甚严,双锏终日不离身,治军颇有成效。1706年无疾而终,享年89岁。
学生玩游戏会影响学习吗
重庆文科状元 被录取高校:北京大学
重庆理科状元 被录取高校:清华大学
北京市文、理科状元 被录取高校:北京大学
广东省文、理科状元 被录取高校:清华大学
深圳文科状元 被录取高校:香港大学
佛山市文科、理科状元 被录取高校:北京大学
中山市文科状元 被录取高校:香港大学
河源市理科状元 被录取高校:清华大学
江苏省文科状元 被录取高校:北京大学
江苏省理科状元 被录取高校:清华大学
合肥文科状元 被录取高校:清华大学
合肥理科状元 被录取高校:北京大学
鄂州文科、理科状元 被录取高校:北京大学
山东省文科状元 录取高校:北京大学
山东省理科状元 录取高校:清华大学 125教育
科举考试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玩游戏真的会影响到学习吗?
我怎么觉得提这问题的人是个学习好的孩子呢,不仅游戏玩得好,学习也兼顾的不错,因而才会由此疑问。如果真是这样,那可真要大大的叹息一声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像你那样兼收并蓄,样样学,样样通的。
下面我们来仔细的谈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 玩游戏会影响学习是一定的
现在的游戏不仅有3D立体效果,还有各种超炫的特技,怎么可能不吸引人。是孩子没有一个不喜欢玩游戏的。大人都有大批的沉迷网络游戏的人,何况孩子。因为孩子年龄小,心智不全,更容易受到诱惑。一发不可收拾,父母老师的心血全部白费。
第二 学校的制式教育的弊端
学校的教育也是制式教育,受老师自身因素的影响,也不可能把每节课,每门课都上的生动有趣,相比于游戏来说,老师课堂上的授课,要枯燥的多了。何况那么多的孩子在一起,自己也没有什么存在感,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小。
第三? 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心理
孩子在逃学去网吧玩游戏的时候,也知道自己不对,也害怕家长或者老师知道了这事一定很大。后果很严重,但他依然受游戏的诱惑而不能自拔。玩游戏上瘾的人,除了天才游戏少年的优异表现被大型网络竞技公司发现得以直接进入人生快车道,99%的人,都会因为沉迷游戏而变得一事无成。
总结
一个人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是一路上的自律和刻苦,更是自己的努力和天赋的积累。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身边有太多的诱惑和利益的陷阱,让自己半途而废。为什么一代代的人成长起来,只有少数的人成为精英就是这个道理。
科举制度使得对官方思想的研习成了知识分子晋升最主要的通道,而人又是趋利避害的,所以潜移默化的统一了社会的思想。
科举制度提供了一种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使得社会的阶级流动性增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当科举制度成为了官员选拔的最主要方式后,世袭的官僚家族没落了,使得国家的权力更加集中于皇帝之手。
科举制度给了全体知识分子一个晋升通道。
科举制度有着严格的审查制度,最大限度的抑制了选拔官员时的腐败滋生。
科举制度不止制造了官员,也制造了一批乡绅(有功名但未做官的读书人),而乡绅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上的重要一环。
科举制度使得读书成为了最好,最优秀的谋生手段,俗话说“秀才反三年不成”,这变相的巩固了统治。
科举制度将所有读书人的利益与王朝捆绑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和准官僚集团,在事实上遏制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这对封建王朝无意是有益的。
科举制度使得庶族地主阶级主导成为了可能。
:
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