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口头语体高考-口头语体例子

tamoadmin 2024-08-20 人已围观

简介1.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区别2.与人交谈为什么要考虑对象和场合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区别一、指代不同1、书面语:是指人们在书写和阅读文章时所使用的语言。2、口头语:是以日常会话和民间文艺为基本形式的一种语体。二、特征不同1、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是在文字产生之后才出现的,因此也只有识字的人才认识书面语。2、口头语:口头语体使用短句、单句、省略句比较多。语音性、随意性、临时性、复杂多变是它

1.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区别

2.与人交谈为什么要考虑对象和场合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区别

口头语体高考-口头语体例子

一、指代不同

1、书面语:是指人们在书写和阅读文章时所使用的语言。

2、口头语:是以日常会话和民间文艺为基本形式的一种语体。

二、特征不同

1、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是在文字产生之后才出现的,因此也只有识字的人才认识书面语。

2、口头语:口头语体使用短句、单句、省略句比较多。语音性、随意性、临时性、复杂多变是它的主要特征。

三、优势不同

1、书面语: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为“看”的语言符号系统。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

2、口头语:口语是听和说的语言,所以要求快,讲求效率,用词范围相对较窄,句子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有重复、脱节、颠倒等现象

百度百科-口头语

百度百科-书面语

与人交谈为什么要考虑对象和场合

这样才得体。

与人交谈是基本的语言运用。语言的运用讲究得体。

得体是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要求。所谓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

运用语言得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适合上下文,词语使用准确,句式选用恰当

语言,不论是基本的单位词,还是大一些的单位短语、句子,甚至是更大的单位句群、片段,都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上下文。上下文,可能是前后相关的词语,也可能是前后相关的句子,还有可能是前后相关的段落。一个词语使用是否准确,一个句式选用是否恰当,都与这上下文有密切联系。例如:

①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11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阿累《一面》)

②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鲁迅《故乡》)

例①要表达“疲惫”“疲乏”的意思,和下文的“一团棉花”配合,使用“困软”最合适。例②最后一个分句使用被动句式,是受上文影响,承上省略主语,使全句语意连贯,语气顺畅。

二、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说话也好,写作也好,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或叙述,或说明事理,或描述现象,或抒发感情,等等。因此,在说话或写作之前,先要明确目的。比如夏衍的《包身工》,主要是反映包身工被人压迫、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揭露帝国主义勾结中国的封建势力对工人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因此,选用了许多能达到这一目的的词语和句式。第一段就很典型:

③旧历四月中旬,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地呼喊:“拆铺啦!起来!”接着,又下命令似的高叫:“‘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夏衍《包身工》)

这一段一方面写包身工,他们“睡在拥挤的工房里”,“天还没亮”就“被”人像牛马一样“吆喝”着起床。被动句式及“吆喝”的选用,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写带工老板,他们则是“大声地呼喊”,“下命令似的高叫”,而且喊叫的都是一些命令式的短句。词语和句式的选用,同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带工老板的凶残、狠毒。

三、看准对象,讲究分寸

语言交际总是双向的,既有说或写的一方,也有听或读的一方。因此,说写者就不能一厢情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说恰当的话,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有个小朋友读过老作家冰心不少文章,很敬重她。有一次见到她,这个小朋友问:“冰心奶奶,您今年几岁了?”“几岁”是问小孩子的话,用问小孩子的话来询问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奶奶,不得体。如果说成“您多大年纪了”,就比较得体了。鲁迅写文章时很注意这个方面,他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转述别人的话时,就直接称“刘和珍”,自己叙述时则称“刘和珍君”,表现了对她的敬重。又如:

④可是在这种工房里面,生病躺着休养的例子是不能开的。(夏衍《包身工》原稿)

⑤他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紧急申请了经费,同时将这些情况告诉了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章良和常务副院长周曾铨俩教授。

例④“休养”是休息调养的意思,包身工生病躺着只不过是为了得到暂时的休息,根本谈不上调养;因此,定稿时作者改成“休息”,适应叙述的对象,很得体。例⑤把情况反映给领导,说“告诉”是不得体的,应该是“汇报”。

四、适应场合,巧妙用语

场合,既指一定的时间、地点构成的总体氛围,也指交际当时的自然情景和社会情景。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所谓“因境设辞”,指的就是要适应不同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

场合有种种不同,或悲痛,或欢乐;或正式,或随意;或紧张繁忙,或轻松愉快,等等。不同的场合,对语言运用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说来,在悲痛的场合,应该严肃、庄重,不能尽说些无关痛痒的笑话;在欢乐的场合,应该轻松、愉快,不能尽唠叨自己的苦恼、不满,如此等等。这是交际的总体氛围对说话内容的制约。

此外,还要利用特定的场合,学会“因境设辞”。曾经有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年春天,他去拜访一位久未见面的老同学。那天,天气特别好,连绵的阴雨过后,艳阳高照,春光融融。老同学打开门,看见是他,高兴地说:“嗬,老朋友,你给我们带来了温暖的阳光!”这句话借助时令天气,一语双关地表达了对客人到来的喜悦和欢迎之情,可谓恰到好处。又如:

⑦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曹禺《雷雨》)

周萍是鲁侍萍的儿子,但是在那个场合母却不能认子,因此虽然情之所至她几次险些吐出真情,但都恰到好处地及时转到了别处。转折的成功,就是充分利用了她的另一个儿子被打的具体情境。

五、把握语体,用语准确

语体,是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而形成的不同的语文体式。分别起来,有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种。书面语体又有几种主要的变体,如公文事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等。

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应各自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比如文言词语典雅、简洁、庄重,在比较郑重的书面语体如公文事务语体中经常使用;方言词语、俚词俗语等,简明、通俗、易懂,在口头语体或书面语体的文艺语体中经常使用。又如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常常使用长句、常式句、完全句等,而口头语体、文艺语体则常常使用短句、变式句、省略句等。比如1996年高考有这样一道题:

⑧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把下面这段文字改做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写出四处的序号。

(a)自从(b)我省西部地区发生(c)强烈地震以来,(d)本市各界对(e)震灾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f)赈灾活动,捐款(g)累计(h)已逾100万元之巨。我厂原来已经捐款(i)(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j)这些钱物已经转送到了(k)灾区。

例⑧根据题干提出的对广播稿的要求,有(e)(f)(h)(i)四处需要改动。(e)(f)两处读音相同,播音时没有区别,容易误解;可改为“受灾”和“救灾”。(h)文言色彩太浓,不适用于这种口语化较强的广播稿;可改为“已经超过100万元”。(i)在广播时不必读出,若要强调,文字应重新组织。又如:

⑨**《林则徐》中写林则徐召见外商,申明中国关于严禁贩卖的命令,其中说到如有违令者,“船货交公,人即正法”。有外商问:“什么叫‘正法’?”中国官员答:“正法就是杀头。”

这一段,林则徐说的是法令,所以用的是庄严典雅的“正法”,官员是口头对话,所以用了浅显易懂的“杀头”,和各自的语体都很协调。

文章标签: # 语言 # 语体 # 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