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高考数列解答题,高考数学数列解题技巧
tamoadmin 2024-07-13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解题技巧,方法,和相关的可用公式2.关于高中数列的常见解题思路3.数列的10种通项公式4.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的每项相乘怎么求其和啊5.高考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6.高考数学数列怎么考?考场的知识点有哪些?7.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点一、三角函数题注意归一公式、诱导公式的正确性(转化成同名同角三角函数时,套用归一公式、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时,很容易因为粗心,导致错
1.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解题技巧,方法,和相关的可用公式
2.关于高中数列的常见解题思路
3.数列的10种通项公式
4.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的每项相乘怎么求其和啊
5.高考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
6.高考数学数列怎么考?考场的知识点有哪些?
7.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点
一、三角函数题注意归一公式、诱导公式的正确性(转化成同名同角三角函数时,套用归一公式、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时,很容易因为粗心,导致错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二、数列题1、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时,最后下结论时要写上以谁为首项,谁为公差(公比)的等差(等比)数列;2、最后一问证明不等式成立时,如果一端是常数,另一端是含有n的式子时,一般考虑用放缩法;如果两端都是含n的式子,一般考虑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时,当n=k+1时,一定利用上n=k时的设,否则不正确。利用上设后,如何把当前的式子转化到目标式子,一般进行适当的放缩,这一点是有难度的。简洁的方法是,用当前的式子减去目标式子,看符号,得到目标式子,下结论时一定写上综上:由①②得证;3、证明不等式时,有时构造函数,利用函数单调性很简单(所以要有构造函数的意识)。三、立体几何题1、证明线面位置关系,一般不需要去建系,更简单;2、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二面角、存在性问题、几何体的高、表面积、体积等问题时,最好要建系;3、注意向量所成的角的余弦值(范围)与所求角的余弦值(范围)的关系(符号问题、钝角、锐角问题)。更多相关知识也可关注下北京新东方的高中数学课程。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解题技巧,方法,和相关的可用公式
人生需要反思,总结才能远航,回首往夕,收获的是经验和提高。下面就是我整理的数列解题方法技巧总结,一起来看一下吧。
学生们在高中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掌握高中数学数列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这对于在大学期间学习数学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最近几年的数学高考中,数列知识点的考查已经成为高考出题人比较看重的一项考点,甚至有一部分拔高题也都和数列有着直接的关系。可是在高中数学的学习阶段,很多的学生对于高中数学数列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还非常欠缺,对有一些问题和内容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吸收,往往在解题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探索和研究不同类型数列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高中的数学。
高中数学数列试题教学中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1.对数列概念的考查
在高中数列试题中,有一些试题可以直接通过带入已学的通项公式或求和公式,就可以得到答案,面对这一种类型的试题,没有什么技巧而言,我们只需熟练掌握相关的数列公式即可。
例如:在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b}中,首项b1=3,b1+b2+b3=21,那么b3+b4+b5等于多少?
解析:(1)本道试题主要是对正项数列的概念以及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知识点的考查,考查学生对数列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的掌握能力。
(2)本试题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3)首先让我们来求公比,很明显q不等1,那么我们可以根据我们所学过的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列出关于公比的方程,即3(1-q3)/(1-q)=21。
对于这个方程,我们首先要选择其运算的方式,要求学生平时的练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地将高次方程转化为低次方程进行运算。
2.对数列性质的考察
有些数列的试题中,经常会变换一些说法来考查学生对数列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例如:己知等差数列{xn},其中xl+x7=27,求x2+x3+x5+x6等于多少?
解析:我们在课堂上学习过这样的公式: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中m+n=p+q,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来解此题,即:
xl+x7= x2+x6= x3+x5=27,
因此,x2+x3+x5+x6=(x2+x6)+(x3+x5)=27+27=54
这种类型的数列试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数列的性质竟详细讲解,仔细推导。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数列性质的来源。
3.对求通项公式的考察
①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通项公式
②利用关系an={S1,n=1;Sn-Sn-1,n≥2}求通项公式
③利用叠加、叠乘法求通项公式
④利用数学归纳法求通项公式
⑤利用构造法求通项公式.
4.求前n项和的一些方法
在最近几年的数学高考试题中,数列通项公式和数列求和这两个知识点是每年必考的,因此,在高中数学数列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数列求和通项公式这方面的知识点进行细致重点的讲解。数列求和的主要解题方法有错位相减法、分组求和法与合并求和法,下面对三种数列求和的解题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1)错位相减法
错位相减法主要应用于等比数列的求和中,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当中,以此方法来求解数列求和的试题经常会有所体现。这一类型的试题解题方法主要是运用于诸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前n项和的求和中。
例如:已知{xn}是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是Sn,{yn}是等比数列,且x1=y1=2, x4+y4=27, S4-y4=10,求(1)求数列{xn}与{yn}的通项公式;(2)Tn= xny1+xn-1y2+…+x1yn,n∈N*证明Tn+12=-2xn+10yn,n∈N*
解析:(1)xn=3n-1,yn=2n;
(2)Tn= 2xn+22xn-1+23xn-2+…+2nx1,
2Tn= 22xn+23xn-1+…+2nx2+2n+1x1
计算得,Tn=-2(3n-1)+3×22+3×23+…+3×2n+2n+1=12(1-2n+1)/(1-2+2n+2-6n+2)=10×2n-6n-10
-2an+10bn-12=-2(3n-1)+10×2n-12=10×2n-6n-10
所以,Tn+12=-2xn+10yn,n∈N*
错位相减法主要应用于形如an=bncn,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这样的数列求和试题运算中,解此类题的技巧是:首先分别列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的和,即Sn,然后再分别将Sn的两侧同时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q,得出qSn;最后错一位,再将两边的式子进行相减就可以了。
(2)分组法求和
在高中数列的试题当中,往往会遇到一部分没有规律的数列试题,它们初看上去既不属于等差数列也不属于等比数列,但是如果将此类型的数列进行拆分,就可以得到我们所了解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遇到此类型的数列试题,我们就可以通过分组法求和的方法进行解题,首先将数列进行拆分,通过得到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进行运算,最后将其结合在一起得出试题的答案。
(3)合并法求和
在高考数列的试题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非常特殊的题型,它们初看上去没有规律可循,但是通过合并和拆分,就可以找出它们的特殊性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要锻炼学生对数列的合并能力,通过合并找出规律,最终成功地解决这类特殊数列的求和问题。
结束语
数列知识是各种数学知识的连接点,在数学考试中,往往是基于数列知识为基础,对学生的综合数学知识进行考查。在高中数列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做好数列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的掌握,否则任何解题技巧都无济于事。
关于高中数列的常见解题思路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三边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一半 L=(a+b)÷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
8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
(a+c+…+m)/(b+d+…+n)=a/b
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
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
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 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
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
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
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d<R+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实用工具:常用数学公式
公式分类 公式表达式
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
数列的10种通项公式
1;有递推公式求通向公式,这个有点难度那得看递推公式了
一般有累加法
累乘法
有一种典型的递推公式要设未知数大题中考的比较频繁的是把给的递推公式经过等价的变形后的某种形式是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你应该做过这样的题吧?高三时貌似经常做这样的题,还有种是最难的了
貌似只有高考如果最后个大题是数列才会这样考,就是用数学归纳求。这种别乱用啊
只有在其他方法不管用是才用
至于用递推求通向就不用我讲了吧
令n=n-1代入原式出来一个新式用两个式子一起求
很简单
2;等比和等差不用我说了吧
还有一种叫错位相减求和,这种只适用于一个数列可以写成一个等差乘以一个等比数列形式的数列,在n个式子相加的形式
令n=n-1得到一个式子在令两式子相减可转化成等比数列的求和
还有列项相消
这种只适用于相除的数列形式一定要注意!!!!重点:注意观察裂开后拿项和那项可以消去
有的一个消一个
但有的是两个消两个
两个的容易错
3;啥叫差比数列啊?
4;在1;种有提及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
是明着用数学归纳
这种简单
一般有三问
第一问求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或更多
第二问
有第一问求出来的
猜想通向
第三问用数学归纳证明
第二是暗着的
就是不明告诉你用数学归纳
一般在用所有方法都不行时在用这个方法
难点在于你一点要猜想对
才能证明对
5;这种最常考的是数列不等式用数学归纳证明不等式成立或用函数单调性证明不等式成立一般是比较喃的
6;应用题吗主要是理解题意
然后转化成数列模型
在用个以上数列地方法解决就行理解题意!!!2/3的时间用在理解题意上呢切记切记
7;利用不动点列出一个等式,这个等式几乎就是通向,在用通向解决吧
打这么多字挺累的
这事我高中时的总结
岁有很多忘记了
但想起来的
我都写上了
如果还有什么疑问
我尽量帮你解决
希望会对你有用!
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的每项相乘怎么求其和啊
数列通项公式的几种求法
数列通项公式直接表述了数列的本质,是给出数列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列通项公式具备两大功能,第一,可以通过数列通项公式求出数列中任意一项;第二,可以通过数列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的项以及是第几项等问题;因此,求数列通项公式是高中数学中最为常见的题型之一,它既考察等价转换与化归的数学思想,又能反映学生对数列的理解深度,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是衡量考生数学素质的要素之一,因而经常渗透在高考和数学竞赛中。本文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数列通项的求法,以期能给读者一些启示。
一、常规数列的通项
例1:求下列数列的通项公式
(1)2(22—1),3(32—1),4(42—1),5(52—1),…
(2)-1×2(1),2×3(1),-3×4(1),4×5(1),…
(3)3(2),1,7(10),9(17),11(26),…
解:(1)an=n(n2—1) (2)an= n(n+1)((-1)n) (3) an=2n+1(n2+1)
评注:认真观察所给数据的结构特征,找出an与n的对应关系,正确写出对应的表达式。
二、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
直接利用通项公式an=a1+(n-1)d和an=a1qn-1写通项,但先要根据条件寻求首项、公差和公比。
三、摆动数列的通项
例2:写出数列1,-1,1,-1,…的一个通项公式。
解:an=(-1)n-1
变式1:求数列0,2,0,2,0,2,…的一个通项公式。
分析与解答:若每一项均减去1,数列相应变为-1,1,-1,1,…
故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1+(-1)n
变式2:求数列3,0,3,0,3,0,…的一个通项公式。
分析与解答:若每一项均乘以3(2),数列相应变为2,0,2,0,…
故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2(3)[1+(-1)n-1 ]
变式3:求数列5,1,5,1,5,1,…的一个通项公式。
分析与解答1:若每一项均减去1,数列相应变为4,0,4,0,…
故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1++2×3(2)[1+(-1)n-1 ]=1+3(4)[1+(-1)n-1 ]
分析与解答2:若每一项均减去3,数列相应变为2,-2,2,-2,…
故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3+2(-1)n-1
四、循环数列的通项
例3:写出数列0.1,0.01,0.001,0.0001,…的一个通项公式。
解:an= 10n(1)
变式1:求数列0.5,0.05,0.005,…的一个通项公式。
解:an= 10n(5)
变式2:求数列0.9,0.99,0.999,…的一个通项公式。
分析与解答:此数列每一项分别与数列0.1,0.01,0.001,0.0001,…的每一项对应相加得到的项全部都是1,于是an=1- 10n(1)
变式3:求数列0.7,0.77,0.777,0.7777,…的一个通项公式。
解:an= 9(7)(1- 10n(1))
例4:写出数列1,10,100,1000,…的一个通项公式。
解:an=10n-1
变式1:求数列9,99,999,…的一个通项公式。
分析与解答:此数列每一项都加上1就得到数列10,100,1000,… 故an=10n-1。
变式2:写出数列4,44,444,4444…的一个通项公式。
解:an= 9(4)(10n-1)
评注:平日教与学的过程中务必要对基本的数列通项公式进行过关,这就需要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多加总结、反思,注意联想与对析,做到触类旁通,也就无需再害怕复杂数列的通项公式了。
五、通过等差、等比数列求和来求通项
例5:求下列数列的通项公式
(1)0.7,0.77,0.777,… (2)3,33,333,3333,…
(3)12,1212,121212,… (4)1,1+2,1+2+3,…
解:(1)an==7×=7×(0.1+0.01+0.001+…+)
=7×(10(1)+102(1)+103(1)+…+10n(1))==9(7)(1-10n(1))
(2)an==3×=3×(1+10+100+…+10n)=3×1-10(1-10n)=3(1)(10n-1)
(3)an==12×(1+100+10000+…+100n-1)=12×1-100(1-100n)=33(4)(102n-1)
(4)an=1+2+3+…n=2(n(n+1))
评注:关键是根据数据的变化规律搞清楚第n项的数据特点。
六、用累加法求an=an-1+f(n)型通项
例6:(1)数列{an}满足a1=1且an=an-1+3n-2(n≥2),求an。
(2)数列{an}满足a1=1且an=an-1+2n(1)(n≥2),求an。
解:(1)由an=an-1+3n-2知an-an-1=3n-2,记f(n)=3n-2= an-an-1
则an= (an-an-1)+(an-1-an-2)+(an-2-an-3)+…(a2-a1)+a1
=f(n)+ f(n-1)+ f(n-2)+…f(2)+ a1
=(3n-2)+[3(n-1)-2]+ [3(n-2)-2]+ …+(3×2-2)+1
=3[n+(n-1)+(n-2)+…+2]-2(n-1)+1
=3×2((n+2)(n-1))-2n+3=2(3n2-n)
(2)由an=an-1+2n(1)知an-an-1=2n(1),记f(n)=2n(1)= an-an-1
则an=(an-an-1)+(an-1-an-2)+(an-2-an-3)+…(a2-a1)+a1
=f(n)+ f(n-1)+ f(n-2)+…f(2)+ a1
=2n(1)+2n-1(1)+2n-2(1)+…+22(1)+1=2(1)-2n(1)
评注:当f(n)=d(d为常数)时,数列{an}就是等差数列,教材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其实就是用累加法求出来的。
七、用累积法求an= f(n)an-1型通项
例7:(1)已知数列{an}满足a1=1且an=n(2(n-1))an—1(n≥2),求an
(2)数列{an}满足a1=2(1)且an=2n(1)an—1,求an
解:(1)由条件 an—1(an)=n(2(n-1)),记f(n)=n(2(n-1))
an= an—1(an)· an—2(an-1)·… a1(a2)·a1=f(n)f(n-1)f(n-2)…f(2)f(2)a1
=n(2(n-1))·n-1(2(n-2))·n-2(2(n-3))·…3(2×2)·2(2×1)·1=n(2n-1)
(2)an= an—1(an)· an—2(an-1)·… a1(a2)·a1=2n(1)·2n-1(1)…22(1)·2(1)=21+2+…+n(1)=2- 2(n(n+1))
评注:如果f(n)=q(q为常数),则{an}为等比数列,an= f(n)an—1型数列是等比数列的一种推广,教材中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地推导其实正是用累积法推导出来的。
八、用待定系数法求an=Aan-1+B型数列通项
例8:数列{an}满足a1=1且an+1+2an=1,求其通项公式。
解:由已知,an+1+2an=1,即an=-2 an—1+1
令an+x=-2(an-1+x),则an=-2 an-1-3x,于是-3x=1,故x=-3(1)
∴ an-3(1)=-2(an-1-3(1))
故{ an-3(1) }是公比q为-2,首项为an-3(1)=3(2)的等比数列
∴an-3(1)=3(2)(-2)n-1=3(1-(-2)n)
评注:一般地,当A≠1时令an+x=A(an-1+x)有an=A an-1+(A-1)x,则有
(A-1)x=B知x=A-1(B),从而an+A-1(B)=A(an-1+A-1(B)),于是数列{an+A-1(B)}是首项为a1+A-1(B)、公比为A的等比数列,故an+A-1(B)=(a1+A-1(B))An-1,从而
an=(a1+A-1(B))An-1-A-1(B);特别地,当A=0时{an}为等差数列;当A≠0,B=0时,数列{an}为等比数列。
推广:对于an=A an-1+f(n)(A≠0且A∈R)型数列通项公式也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通项公式。
例9:数列{an}满足a1=1且an=2an-1+3n(1)(n≥2),求an。
解:令an+x·3n(1)=2(an+x·3n-1(1))则an=2an-1+ 2x·3n-1(1)-x·3n(1)=3(5)x·3n-1(1)=5x·3n(1)
而由已知an=2an-1+3n(1)故5x=1,则x=5(1)。故an+5(1)·3n(1)=2(an-1+5(1)·3n-1(1))
从而{an+5(1)·3n(1)}是公比为q=2、首项为a1+5(1)·3(1)=15(16)的等比数列。
于是an+5(1)·3n(1)=15(16)×2n-1,则an=15(16)×2n-1-5(1)·3n(1)=15(1)(2n+3-3n-1(1))
评注:一般情况,对条件an=Aan-1+f(n)而言,可设an+g(n)=A[an-1+g(n-1)],则有Ag(n-1)-g(n)=f(n),从而只要求出函数g(n)就可使数列{ an+g(n)}为等比数列,再利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求出an。值得注意的是an+g(n)与an-1+g(n-1)中的对应关系。特别地,当f(n)=B(B为常数)时,就是前面叙述的例8型。
这种做法能否进一步推广呢?对于an=f(n)an-1+g(n)型数列可否用待定系数法求通项公式呢?
我们姑且类比做点尝试:令an+k(n)=f(n)[an-1+k(n-1)],展开得到
an =f(n)an-1+f(n)k(n-1)-k(n),从而f(n)k(n-1)-k(n)= g(n),理论上讲,通过这个等式k(n)可以确定出来,但实际操作上,k(n)未必能轻易确定出来,请看下题:
数列{an}满足a1=1且an=2n(n)an-1+n+1(1),求其通项公式。
在这种做法下得到2n(n)k(n-1)-k(n)=n+1(1),显然,目前我们用高中数学知识还无法轻易地求出k(n)来。
九、通过Sn求an
例10:数列{an}满足an =5Sn-3,求an。
解:令n=1,有a1=5an-3,∴a1=4(3)。由于an =5Sn-3………①
则 an-1 =5 Sn-1-3………②
①-②得到an-an-1=5(Sn-Sn-1) ∴an-an-1 =5an
故an=-4(1)an-1,则{an}是公比为q=-4(1)、首项an=4(3)的等比数列,则an=4(3)(-4(1))n-1
评注:递推关系中含有Sn,通常是用Sn和an的关系an=Sn-Sn-1(n≥2)来求通项公式,具体来说有两类:一是通过an=Sn-Sn-1将递推关系揭示的前n项和与通项的关系转化为项与项的关系,再根据新的递推关系求出通项公式;二是通过an=Sn-Sn-1将递推关系揭示的前n项和与通项的关系转化为前n项和与前n-1项和的关系,再根据新的递推关系求出通项公式
十、取倒数转化为等差数列
例11:已知数列{an}满足a1=1且a
n+1=
an+2(2an),求an。
解:由a
n+1=
an+2(2an)有 an+1(1)= 2an(an+2)= 2(1)+an(1) 即an+1(1)-an(1)=2(1)
所以,数列{an(1)}是首项为a1(1)=1、公差为d=2(1)的等差数列
则an(1)=1+(n-1)2(1)=2(n+1) 从而an=n+1(2)
评注:注意观察和分析题目条件的结构特点,对所给的递推关系式进行变形,使与所求数列相关的数列(本例中数列{an(1)})是等差或等比数列后,只需解方程就能求出通项公式了。
十一、构造函数模型转化为等比数列
例12:已知数列{an}满足a1=3且a
n+1=
(an-1)2+1,求an。
解:由条件a
n+1=
(an-1)2+1得a
n+1-1=
(an-1)2
两边取对数有lg(a
n+1-1)=lg((an-1)2)=2lg(an-1) 即
故数列{ lg(an-1)}是首项为lg(a1-1)=lg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所以,lg(an-1)=lg2·2n-1=lg
则an-1= 即an=+1
评注:通过构造对数函数达到降次的目的,使原来的递推关系转化为等比数列进行求。
十二、数学归纳法
例13:数列{an}满足a1=4且a
n=4-
an-1(4)(n≥2),求an。
解:通过递推关系求出数列前几项如下
a1=4=2+1(2) a2=4-
a1(4)=3=2+2(2) a3=4-
a2(4)=3(8)=2+3(2)
a4=4-
a3(4)=2(5)=2+4(2) a5=4-
a4(4)=5(12)=2+5(2) a6=4-
a5(4)=3(7)=2+6(2)
猜想:通项公式为an=2+n(2)。下用归纳法给出证明
显然,当n=1时,a1=4=2+1(2),等式成立
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ak=2+k(2)
则当n=k+1时,a
k+1=4-
ak(4)=4-
k(2)) k(2)=4-k+1(2k)=2+2-k+1(2k)=2+k+1(2)
由归纳法原理知,对一切n∈N+都有an=2+n(2)。
评注:先根据递推关系求出前几项,观察数据特点,猜想、归纳出通项公式,再用数学归纳法给出证明。
十三、综合应用
例14:已知各项为正的数列{a<br>n}满足a1=1且a
n2=a
n-12+2(n≥2),求an。
解:由a
n2=a
n-12+2知a
n2-a
n-12=2
则数列{a<br>n2}是公差为2、首项为a
12=1的等差数列。
故 a
n2=1+2(n-1)=2n-1 即an=
例15:数列{a<br>n}满足a1=a2=5且a
n+1=a
n+6a
n-1(n≥2),求an。
解:设a
n+1+λa
n=μ(a
n+λa
n-1),则a
n+1=(μ-λ)a
n+μλa
n-1
而a
n+1=a
n+6a
n-1 则 解得或
当λ=2且μ=3时a
n+1+2a
n=3(a
n+2a
n-1),即
n+1+2a
n, a
n+2a
n-1) =3
则数列{a<br>n+2a<br>n-1}是公比为3、首项为a
2+2a
1=15的等比数列。
于是,a
n+2a
n-1=15×3n-1=5×3n 则a
n=-2a
n-1+5×3n
令a
n+x·3n =-2(a
n-1+x·3n-1 ) 则a
n=-2a
n-1-x·3n 故x=-1
于是,a
n-3n =-2(a
n-1-3n-1 )
从而{a<br>n-3n }是公比为-2、首项为a
1-3=2的等比数列。
所以,a
n-3n =2×(-2)n-1 则a
n=3n+2×(-2)n-1=3n-(-2)n
当λ=-3且μ=-2时,同理可求得a
n=3n-(-2)n
于是,数列{a<br>n}的通项公式为a
n=3n-(-2)n
小结:本文只是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可以看到,求数列(特别是以递推关系式给出的数列)通项公式的确具有很强的技巧性,与我们所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基本思想与方法有很大关系,因而在平日教与学的过程中,既要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的学习,又要注意培养和提高数学素质与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提高课堂的教与学的效率,注意多加总结和反思,注意联想和对析,做到触类旁通,将一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基础性命题进行横向的拓宽与纵向的深入,通过弱化或强化条件与结论,揭示出它与某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并变更为出新的命题。这样无论从内容的发散,还是解题思维的深入,都能收到固本拓新之用,收到“秀枝一株,嫁接成林”之效,从而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创新的思维。
高考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
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魏凤玲
关键词:数列求和 通项分式法 错位相减法 反序相加法 分组法 分组法 合并法
数列是高中代数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 在高考和各种数学竞赛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数列求和是数列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有求和公式外,大部分数列的求和都需要一定的技巧. 下面,就几个历届高考数学来谈谈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一、利用常用求和公式求和
利用下列常用求和公式求和是数列求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2、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自然数方幂和公式:
3、 4、
5、
[例] 求和1+x2+x4+x6+…x2n+4(x≠0)
解: ∵x≠0
∴该数列是首项为1,公比为x2的等比数列而且有n+3项
当x2=1 即x=±1时 和为n+3
评注:
(1)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当公比是用字母表示时,应对其是否为1进行讨论,如本题若为“等比”的形式而并未指明其为等比数列,还应对x是否为0进行讨论.
(2)要弄清数列共有多少项,末项不一定是第n项.
对应高考考题:设数列1,(1+2),…,(1+2+ ),……的前顶和为 ,则 的值。
二、错位相减法求和
错位相减法求和在高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近几年来的高考题其中的数列方面都出了这方面的内容。需要我们的学生认真掌握好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所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求数列{an bn}的前n项和,其中{ an }、{ bn }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求和时一般在已知和式的两边都乘以组成这个数列的等比数列的公比 ;然后再将得到的新和式和原和式相减,转化为同倍数的等比数列求和,这种方法就是错位相减法。
[例] 求和: ( )………………………①
解:由题可知,{ }的通项是等差数列{2n-1}的通项与等比数列{ }的通项之积
设 ………………………. ② (设制错位)
①-②得 (错位相减)
再利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得:
∴
注意、1 要考虑 当公比x为值1时为特殊情况
2 错位相减时要注意末项
此类题的特点是所求数列是由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相乘。
对应高考考题:设正项等比数列 的首项 ,前n项和为 ,且 。(Ⅰ)求 的通项; (Ⅱ)求 的前n项和 。
三、反序相加法求和
这是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所用的方法,就是将一个数列倒过来排列(反序),再把它与原数列相加,就可以得到n个 .
[例] 求证:
证明: 设 ………………………….. ①
把①式右边倒转过来得
(反序)
又由 可得
…………..…….. ②
①+②得 (反序相加)
∴
四、分组法求和
有一类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若将这类数列适当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或常见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即可.
若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其中 中一个是等差数列,另一个是等比数列,求和时一般用分组结合法。
[例]:求数列 的前n项和;
分析: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而数列 分别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时一般用分组结合法;
[解] :因为 ,所以
(分组)
前一个括号内是一个等比数列的和,后一个括号内是一个等差数列的和,因此
五、裂项法求和
这是分解与组合思想在数列求和中的具体应用. 裂项法的实质是将数列中的每项(通项)分解,然后重新组合,使之能消去一些项,最终达到求和的目的. 通项分解(裂项)如:
(1) (2)
(3) (4)
(5)
[例] 求数列 的前n项和.
解:设 (裂项)
则 (裂项求和)
=
=
小结:此类变形的特点是将原数列每一项拆为两项之后,其中中间的大部分项都互相抵消了。只剩下有限的几项。
注意: 余下的项具有如下的特点
1余下的项前后的位置前后是对称的。
2余下的项前后的正负性是相反的。
[练习] 在数列{an}中, ,又 ,求数列{bn}的前n项的和.
六、合并法求和
针对一些特殊的数列,将某些项合并在一起就具有某种特殊的性质,因此,在求数列的和时,可将这些项放在一起先求和,然后再求Sn.
[例] 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中,若 的值.
解:设
由等比数列的性质 (找特殊性质项)
和对数的运算性质 得
(合并求和)
=
=
=10
数列的求和方法多种多样,它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必须要掌握好几种最基本的方法,在解题中才能比较容易解决数列问题。
高考数学数列怎么考?考场的知识点有哪些?
高考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如下:
1、高考数学选择题部分答题技巧。
高考数学的选择题部分题型考试的方向基本都是固定的,当你在一轮二轮复习过程中总结银饥谈出题目的出题策略时,答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比如立体几何三视图,概率计算,圆锥曲线离心率等等试题中都有一些特征,只要掌握思考的切入方法和要点,再适当训练基本就可以全面突破。但是如果不掌握核心方法,单纯做题训练就算做很多题目,突破也非常困难,学习就会进入一个死循环,对照答案可锋碰以理解,但自己遇到新的题目任然无从下手。
2、高考数学关于大题方面答题技巧。
高考数学基本上三角函数或解三角形、数列、立体几何和概率统计应该是考生努力把分数拿满的题目。对于较难的原则曲线和导数两道题目基本要拿一半的分数。
考生复习时可把数学大题的每一道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版块音节,先总结每道大题常考的几种题型,再专项突破里面的运算方法,图形处理方法以及解题的思考突破口,只要把这些都归纳到位,那么总结的框架套路,都是可以直接肢猜秒刷的题目的。
2023高考数学答题窍门。
跳步答题:
高考数学解题过程卡在某一过渡环节上是常见的。这时,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如果不能,说明这个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如果能得出预期结论,就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
由于高考数学考试时间的限制,“卡壳处”的攻克来不及了,那么可以把前面的写下来,再写出“证实某步之后,继续有……”一直做到底,这就是跳步解答。
也许,后来中间步骤又想出来,这时不要乱七八糟插上去,可补在后面,“事实上,某步可证明或演算如下”,以保持券面的工整。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想不出来,可把第一问作“已知”,“先做第二问”,这也是跳步解答。
极限思想解题步骤:
极限思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一、对于所求的未知量,先设法构思一个与它有关的变量:二、确认这变量通过无限过程的结果就是所求的未知量:三、构造函数(数列)并利用极限计算法则得出结果或利用图形的极限位置直接计算结果。
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点
高考关于数列方面的命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数列本身的有关知识,其中有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2)数列与其它知识的结合,其中有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几何的结合。(3)数列的应用问题,其中主要是以增长率问题为主。试题的难度有三个层次,小题大都以基础题为主,解答题大都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只有个别地方用数列与几何的综合与函数、不等式的综合作为最后一题难度较大。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高考对本章的考查比较全面,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考查每年都不会遗漏。有关数列的试题经常是综合题,经常把数列知识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综合起来,试题也常把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极限和数学归纳法综合在一起。探索性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常在数列解答题中出现。题目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主观题中着重考查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等重要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基本数学方法。
导语: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数列(sequence of number)是以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为定义域的函数,是一列有序的数。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arithmetic sequence),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common difference),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前n项和用Sn表示。等差数列可以缩写为A.P.(Arithmetic Progression)。
高中数列基本公式:1、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an=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an=ak+(n-k)d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 当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n是一个常数。
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Sn=
Sn=
当d?0时,S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4、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 qn-1 an= ak qn-k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an?0)
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q=1时,Sn=n a1 (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当q?1时,Sn=
Sn=
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点总结二:高中数学中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
1、等差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差数列。
2、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则
3、等比数列{an}中,若m+n=p+q,则
4、等比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比数列。
5、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an+bn}、{an-bn}仍为等差数列。
6、两个等比数列{an}与{bn}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
{an
bn}、
、
仍为等比数列。
7、等差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8、等比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9、三个数成等差数列的设法: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d
10、三个数成等比数列的设法:a/q,a,aq;
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a/q3,a/q,aq,aq3 (为什么?)
11、{an}为等差数列,则
(c>0)是等比数列。 12、{bn}(bn>0)是等比数列,则{logcbn} (c>0且c
1) 是等差数列。 13. 在等差数列
中: (1)若项数为
,则
(2)若数为
则,
,
14. 在等比数列
中: (1) 若项数为
,则
(2)若数为
则,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公式法数列求和:
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特别声明:运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务必检查其公比与1的关系,必要时需分类讨论.;
③常用公式:
,
,
.如 (1)等比数列
的前
项和Sn=2n-1,则
=_____ (答:
); (2)计算机是将信息转换成二进制数进行处理的。二进制即?逢2进1?,如
表示二进制数,将它转换成十进制形式是
,那么将二进制
转换成十进制数是_______ (答:
) 2.分组数列求和法:在直接运用公式法求和有困难时,常将?和式?中?同类项?先合并在一起,再运用公式法求和. 如求:
(答:
) 3.倒序相加法求数列和:若和式中到首尾距离相等的两项和有其共性或数列的通项与组合数相关联,则常可考虑选用倒序相加法,发挥其共性的作用求和(这也是等差数列前
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如 ①求证:
; ②已知
,则
=______ (答:
) 4.错位相减法求数列和:如果数列的通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的通项与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相乘构成,那么常选用错位相减法(这也是等比数列前
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如(1)设
为等比数列,
,已知
,
,①求数列
的首项和公比;②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答:①
,
;②
); (2)设函数
,数列
满足:
,①求证:数列
是等比数列;②令
,求函数
在点
处的导数
,并比较
与
的大小。(答:①略;②
,当
时,
=
;当
时,
<
;当
时,
>
)
5.数列求和的裂项相消法:如果数列的通项可?分裂成两项差?的形式,且相邻项分裂后相关联,那么常选用裂项相消法求和.常用裂项形式有:
①
; ②
; ③
,
; ④
;⑤
; ⑥
. 如(1)求和:
(答:
); (2)在数列
中,
,且Sn=9,则n=_____
(答:99);
6.通项转换法求数列和:先对通项进行变形,发现其内在特征,再运用分组求和法求和。如
①求数列1?4,2?5,3?6,?,
,?前
项和
= (答:
); ②求和:
(答:
)
高中数学求数列通项公式常用以下几种方法:一、题目已知或通过简单推理判断出是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直接用其通项公式。
例:在数列{an}中,若a1=1,an+1=an+2(n1),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an。
解:由an+1=an+2(n1)及已知可推出数列{an}为a1=1,d=2的等差数列。所以an=2n-1。此类题主要是用等比、等差数列的定义判断,是较简单的基础小题。
二、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用公式
S1 (n=1)
Sn-Sn-1 (n2)
例: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9n,第k项满足5
(A) 9 (B) 8 (C) 7 (D) 6
解:∵an=Sn-Sn-1=2n-10,?5<2k-10<8 ?k=8 选 (B)
此类题在解时要注意考虑n=1的'情况。
三、已知an与Sn的关系时,通常用转化的方法,先求出Sn与n的关系,再由上面的(二)方法求通项公式。
例: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满足an=SnSn-1(n2),且a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an=SnSn-1(n2),而an=Sn-Sn-1,SnSn-1=Sn-Sn-1,两边同除以SnSn-1,得---=-1(n2),而-=-=-,?{-} 是以-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Sn= -,
再用(二)的方法:当n2时,an=Sn-Sn-1=-,当n=1时不适合此式,所以,
- (n=1)
- (n2)
四、用累加、累积的方法求通项公式
对于题中给出an与an+1、an-1的递推式子,常用累加、累积的方法求通项公式。
例:设数列{an}是首项为1的正项数列,且满足(n+1)an+12-nan2+an+1an=0,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n+1)an+12-nan2+an+1an=0,可分解为[(n+1)an+1-nan](an+1+an)=0
又∵{an}是首项为1的正项数列,?an+1+an ?0,?-=-,由此得出:-=-,-=-,-=-,?,-=-,这n-1个式子,将其相乘得:? -=-,
又∵a1=1,?an=-(n2),∵n=1也成立,?an=-(n?N*)
五、用构造数列方法求通项公式
题目中若给出的是递推关系式,而用累加、累积、迭代等又不易求通项公式时,可以考虑通过变形,构造出含有 an(或Sn)的式子,使其成为等比或等差数列,从而求出an(或Sn)与n的关系,这是近一、二年来的高考热点,因此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例:已知数列{an}中,a1=2,an+1=(--1)(an+2),n=1,2,3,?
(1)求{an}通项公式 (2)略
解:由an+1=(--1)(an+2)得到an+1--= (--1)(an--)
?{an--}是首项为a1--,公比为--1的等比数列。
由a1=2得an--=(--1)n-1(2--) ,于是an=(--1)n-1(2--)+-
又例:在数列{an}中,a1=2,an+1=4an-3n+1(n?N*),证明数列{an-n}是等比数列。
证明:本题即证an+1-(n+1)=q(an-n) (q为非0常数)
由an+1=4an-3n+1,可变形为an+1-(n+1)=4(an-n),又∵a1-1=1,
所以数列{an-n}是首项为1,公比为4的等比数列。
若将此问改为求an的通项公式,则仍可以通过求出{an-n}的通项公式,再转化到an的通项公式上来。
又例:设数列{an}的首项a1?(0,1),an=-,n=2,3,4?(1)求{an}通项公式。(2)略
解:由an=-,n=2,3,4,?,整理为1-an=--(1-an-1),又1-a1?0,所以{1-an}是首项为1-a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得an=1-(1-a1)(--)n-1